“志”存高远,,努力为常州留存历史记忆_常州高远集团曹文超

     

习近平同志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史志事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国存史、为城存志、为民存忆的文化基础事业,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一支重要力量。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领会习近平同志“善于继承和弘扬中华先进文化精华”的讲话精神,作为一名地方史志工作者,我感到就是要按照“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要求,立足本职,积极适应新时代史志事业的新要求,以治史治学的精神修志问道,用经世致用的智慧以启未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推进常州史志工作提档升级、提质增效,为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留下常州记忆。

回顾历史,中国历来重视史志。古时修志是官府的执事,依靠皇帝的诏书和官府的命令。从隋唐确立志书官修制度起,历代都把修志作为一种官责。中华文明一脉相承,史志功不可没。新编社会主义地方志从第一轮“行政修志”(靠发文件、开会议、领导抓),到第二轮修志的“依法修志”(主要是依法推动地方志工作),现在已经到了“以法治志”(全方位发展地方志事业)的新阶段。第二轮修志、第三轮修志与现实社会同步进行,方志由记录历史的后台,站到历史的前排,走到了研究服务现实的进程之中。作为具有“存史、资政、育人”功能的方志,既要传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也要弘扬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要忠实记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成果,让人们在读史用志中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结有益经验,在各自的工作领域和工作岗位上出色出彩。

毋庸讳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趋利性、速成型正成为许多人的价值取向。社会上难免有人对史志工作并不看好,认为坐的是冷板凳、度的是寂寞日、做的是清冷事,可有可无。更有甚者,有些领导干部对史志工作也是不甚了了。“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毛泽东同志说过,“领导者要尊重历史。不懂历史的人,就不能理解现实”。史志工作的作用可见一般。如果忽视,既是对历史的割断,也是对现实的无视,更是对未来的欠账。

随着社会进入信息时代,文化生产、文化消费有了全新的方式和市场。特别是用史志产品、史志语言构建史志文化体系,写好中国历史,讲好中国故事,具有极其广阔的空间和极其重要的意义。这是新时代赋予史志及史志人的光荣使命。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市广大史志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恪尽职守,以“两全目标”为抓手,按照“看史有馆,读史有书,参观有物”思路搭建常州历史基因平台,为写好常州历史,讲好常州故事,建好常州历史文化阵地做了有益探索。聚焦主责主业有突破。市县已率先完成二轮修志,综合年鉴也已实现“一年一鉴”。《常州市志(1986-2010)》成为全国第四部、省内首部精品市志。至2017年,常州及辖市区共编纂县级以上综合年鉴6种93部。并多次获全国年鉴评比特等奖、一等奖,成为常州最具权威的地方资料性年度工具书,构建了一座座无可替代的信息富矿。着力开拓创新有新举措。新建了方志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科普基地已经接待10万余人,并被评为全国先进。重视地情资料搜集整理,已先后出版发行《新时期常州城市建设史》《常州方志馆读本》《龙城春秋》《口述常州》系列等历史文化丛书。开通了“常州史志”微信公众号。拍摄了“常州记忆”——老符号系列《常州萝卜干》、《常州老澡堂》等影像志。为宣传推介常州“中吴要辅、八邑名都”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发挥了重要作用。

欣逢新时代,乘着十九大的东风,常州史志工作要坚持改革创新,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坚持编史修志为用,提高史志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推进史志工作跨越式发展。作为一名史志工作者,唯有“志”存高远,始终发扬史志人提倡的“仙人掌”精神(即“三耐一强”耐炎热、耐干旱、耐贫瘠,生命力强,喻意不畏艰难、坚忍不拔、顽强抗争),认真学习,博览群书,既做“专家”又做“杂家”,不因敷衍而自愧,不因懈怠而抱憾,以对常州历史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的精神,为留存常州历史记忆,为当代提供资政辅治之参考,为后世留下堪存堪鉴之记述,为建设强富美高新常州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常州市委党史工委副主任 鞠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