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党员干部道德修养征文选登|加强党员干部道德修养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党员干部道德修养征文选登

    2013年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
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
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这一论述,再次给我们的领导干部指明了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员领导干部加强道德修养的重要思想宝库。古代官德对我们当今党员干部加强道德修养有哪些启示呢?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文化既重视以德修身,为政以德,立德是立身做人之本,官德是为官从政之基,并把“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
不患禄之不厚,而患知之不博”作为判断官德人品的价值标准,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孔夫子在《论语》里说的“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左传》里提出:“德,国家之基也”,“国家之败,由官邪也;
官之失德,宠赂章也。”

官德思想在中国历史悠久,其渊源可以上溯到尧禹时期。西周统治者提出“以德配天”、“明德慎刑”思想,孔子继承并发展了这一思想,形成了系统的儒家“德治”理论体系,其核心内容之一就是提倡“为政以德”与“为官以德”的德治学说。古代官德的内容可以总结为十种规范,即孝、慎、公、廉、勤、仁、忠、信、节、直等十个方面,从不同角度提出为官者的行为准则。

习近平总书记今年5月在河南调研时强调,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是我们党的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面对纷繁复杂的改革发展局面,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务必把加强道德修养作为重要的人生必修课,努力以道德的力量去赢得人心,凝聚力量,为事业发展和个人价值实现奠定坚实的人格基础。这一重要讲话精神告诉我们官员道德建设始终处于社会道德的核心地位。

大量事实证明,很多领导干部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都是从道德品质上出问题开始的,因此,学习古代官德应对我们有所启示:

始终坚持立德修身。中华民族很早就确立了修身正己立德为人之大本的思想。如儒家所说的“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行”这些思想强调的都是修身正己立德的根本作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大下是为政之道的渊源。立德在修身为本,“以修身为本,一言一动,举可以为天下之法,一赏一罚,举可以合天下之功,则亿兆之心将不求而自得。”党性修养,基础是德性修养,没有德行修养,党性修养就是一句空话。

身体力行以德服众。孟子说,凭着强力让人屈服,并非内心真的佩服;
靠着道德让人信服,是内心愿意并实实在在地佩服。领导干部只有做到了以德修身,才能做到以德服众。注重非权力的作用,用“道德力量”驾驭权力这把“双刃剑”,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道德感召力,真正让权力为社会服务。

恪守官道以德为先。《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明确强调党管干部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公务员录用的标准是“德、能、勤、绩、廉。”共产党人都必须要把道德修养、道德自律放在第一位,自觉履行。

加强官德修养迫在眉睫。

从近年来查处的领导干部违法违纪案件来看,一些领导干部滑向腐败的第一步往往是从官德出问题开始的。当前加强党员领导干部道德建设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突出、更加紧迫。

在群众心目中,官员应是道德的楷模,官德对民风和社会风气具有示范和引领作用。官员的道德修养绝非个人的私事、小事,与党和政府的道德形象密切相关。做人要讲人品,为官要讲官德。党员干部必须不断的吸取传统文化精华,加强道德修养,提升官德水平,以高尚的道德魅力感染群众,赢得群众的信任、拥护和支持。

---------------------------

看过《菜根谭》的读者,一定对这句话印象深刻:“完名美节,不宜独任,分些与人,可以远害全身;
辱行污名,不宜全推,引些归己,可以韬光养德。” 这里说的就是推功揽过的人生境界。

可以说,一个善于推功揽过的人,必定是厚德载物、雅量容人、能屈能伸、大智若愚之人。

西汉赵广汉做郡守,经常“推功善归下”。说:这是某某所为,非我所及。由于赵广汉“行之发于至诚”,致使看到或听到此事的僚吏们,都“输写心腹,无所隐匿,咸愿为用”。酷吏张汤也精于此道。张汤奏事,汉武帝连连说好。张汤说:这个奏章不是我想出来的,而是某某所为。

晋国有一名叫李离的狱官,他在审理一件案子时,由于听从了下属的一面之词,致使一个人冤死。真相大白后,李离准备以死赎罪。晋文公说:官有贵贱,罚有轻重,况且这件案子主要错在下面的办事人员,又不是你的罪过。李离说:我平常没有跟下面的人说,我们一起来当这个官,拿的俸禄也没有与下面的人一起分享。现在犯了错误,如果将责任推到下面办事人员身上,我又怎么做得出来。他拒绝听从晋文公的劝说,伏剑而死。

赵广汉、李离之辈,可谓是深黯推功揽过的一代俊杰。若不懂此道,有了成绩是自己的,出了问题是下面的,必然为下属所不齿;
若不循此道,为官时纵然饱有睿智和善德,也未必能赢得民众的广泛赞誉和支持。堪称一代俊杰者,在当时的黎民百姓心中必定是树立了一座体现中华传统道德的丰碑:推功、揽过,以及相关联的其他美德。

当今时代,推功揽过,比起古人来说,还需要领导者更高明的见识,能够在错误发生时深刻地总结导致错误的原因,具体地认识到领导责任,既能够看出事物的相互联系,又能够看到事物的变化,这其实是一种整体论思维了。

当今时代,赋予推功揽过的领导者更综合的素质,能够在坚持原则、遵章守纪的前提下,本着有利于团结、有利于调动下属积极性创造性的精神,尊重下属的劳动付出,为他们干事创业提供良好环境,激发他们更大的工作动力等等。为官者不可不悉心学习、锐意实践啊!


--------------------------------

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是前人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的总汇。几千年来,我国流传下来的各种历史文化典籍浩如烟海,其丰富和完备的程度,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相比。这是中华文明特有的重要标志,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学习历史要学习中国历史,了解和懂得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创造的灿烂历史文化,从中汲取有益于加强修养、做好工作的智慧和营养,不断提高认识能力和精神境界,不断提升领导工作水平。我们学习中国历史,就要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从中汲取思想精华,结合新的实践不断发扬光大。我们学习历史,就要学习和借鉴中国历史上治国理政的丰富经验。我们学习历史,就要学习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高尚的精神追求。习近平要求领导干部读历史,就是希望从历史中挖掘智慧的宝藏,从前人那里汲取教训和经验,更好地把握现在、开创未来。

以史为镜,可以强信仰,完善道德情操。通过学习,领导干部可以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党的宗旨。各级领导干部要认真学习党的历史,通过历史来感受党的伟大和力量,通过历史来寻求内心信仰,进一步坚定永远跟党走的理想信念,切实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上继续奉献自己的力量。道德有基于人性之道德和基于党性之道德的区分。党员领导干部读史循着“善可为法,恶可为戒”的训诫,首先要完善为人做人之道德,这是底线但又只是低线,更为重要的,是完善作为党员、作为执政党骨干的道德。这就需要我们通过读史,举一反三,增强党性。这就需要我们明确共产党的道德诉求和道德义务,理解为人民服务、执政为民原本即是天经地义,在党性层面上完善自己的道德情操,克己奉公,廉洁自律。

以史为镜,可以知荣辱,增长才干、增强使命感。通过学习历史,领导干部才能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奋发图强,主动作为。只有学习历史,才能认识到新中国的来之不易,人民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的来之不易。只有学习,才能认识到我们今天幸福生活是用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是靠无数仁人志士忘我工作无私奉献赢得的。各级领导干部要善于学习过去艰苦卓越的奋斗历程,认真体会得之不易的胜利果实和我们党在应对各种困难和风险考验中披荆斩棘、不断开辟胜利道路所展示出来的巨大勇气、巨大智慧和巨大力量,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紧紧抓住发展机遇,不断创新思路,主动作为,在新时期贡献新力量。

以史为鉴,可以明方向,提高执政能力。通过学习历史,领导干部可以汲取思想精华,明晰发展方向。中国历史是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坚持不懈的创业史和发展史,蕴涵着十分丰富的治国理政的历史经验和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其中包含着许多涉及对国家、社会、民族及个人的成与败、兴与衰、安与危、正与邪、荣与辱、义与利、廉与贪等等方面的经验与教训。只有了解和懂得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创造的灿烂历史文化,才能更好地继承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优良传统,从中不断认识和把握历史规律中找到前进的正确方向和道路,并结合新的实践不断发扬光大。各级领导干部要善于借鉴历史有益经验,学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高尚精神。


-----------------------------------

如何做好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

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冷静的反思;
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恢复,研究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当下思想文化界一道众所瞩目的风景线。由政府到学界,由国内到国外,国学热不断升温。如,在《百家讲坛》阎崇年讲清帝、刘心武讲红楼、易中天讲三国、王立群讲史记、于丹讲论语;
《光明日报》专门开设了国学版,中文搜索引擎百度开设了“国学频道”,新浪网高调推出乾元国学博客圈,政府举办了“俄罗斯‘中国年’”、“德国‘中国年’”,在各个国家开设孔子学堂,等等。这一冷一热带给我们很多思索: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采取怎样的方式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并对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方式进行思考。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个由来已久的话题,也是国家常抓不懈的一项工作。2006年9月国务院发布《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在有条件的小学开设书法、绘画、传统工艺等课程,在中学语文课程中适当增加传统经典范文、诗词的比重,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

笔者认为,要系统地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还应该将其作为一门专门的课程独立于语文、历史等其他各科。这是向中国知识阶层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而知识阶层是发展文化的生力军,是普及文化的传播者。这门课程应重在介绍中国传统思想、传统价值观和道德观、传统风俗习惯、传统文学艺术等,让学生在这门课程中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产生敬畏感;
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中国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产生历史认同感和归属感;
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发展的联系而产生自信心;
吸收中国传统思想而提高道德修养,学习中国传统文学艺术而获得美的教育。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传统文化在扬弃了落后和腐朽,在吸收了中国新文化、新思想,在融合了世界先进文化后,将在中国、在全世界显出勃勃生机。中国“礼义仁智信”的做人原则,教化为本、以德为先的政治策略,饱含中国深厚文化底蕴的风俗民情,孕育中国悠久历史的名山大川,将成为中国先进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
蕴藏着丰富价值理念的中国传统文化将在人类新一轮道德价值规范的重构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的和平崛起的强大精神动力。在我们向发达国家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的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会以新的方式与世界文化、现代文明并存,并不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