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轮驱动”率先实现脱贫出列 四轮驱动什么意思

“四轮驱动”率先实现脱贫出列 2012年被确定为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和环首都扶贫攻坚示范区县,有贫困人口7.7万人,是*市辖区最后一个被省委省政府确定的“扶贫开发重点县”。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党委政府扶贫开发工作部署,发挥后发优势,积极发展扶贫产业,大力改善基础设施,不断创新扶贫机制,三年实现9400户、3.06万口人稳定脱贫,经省委省政府综合评价,于2014年底被安排脱贫出列,实现“最晚入列、最先出列”脱贫目标。一、立足山区特色,林果产业带动我县是“九山半水半分田”的深山区县,人均耕地不足六分,但是人均山场面积有15亩,县委县政府将林果业确定为引领全县农民致富奔小康的主导产业来推进,实施“大栽大育”工程。一是科学布局。确定深山远山以封禁为主,浅山坡脚大栽果树,制定生态建设与农民增收有机结合的林业发展规划。同时按照“适地适树”和“南部板栗、北部山楂”的总体布局编制林果产业发展规划和果园水利配套规划。二是政策激励。无偿供应苗木,农户按1元/株标准缴纳成活保证金,不间作高杆作物且成活率在85%以上的,全额退还保证金;
新建果园补助,对新建10亩以上的果园,每亩每年补助160元,连续补三年;
配套果园基础设施,以50亩以上(苹果10亩以上)的连片果园为重点,按照规模由大到小的顺序进行水利、作业路配套;
县直部门帮建果园,每个部门帮建一个50亩以上的标准化示范园;
鼓励干群合建果园,合建果园与农民自建果园享受同等政策待遇。三是积极培育林果龙头企业。把林果加工业作为重点,走“基地+合作社+龙头企业”发展模式,先后培育了北区果品加工集团、韩氏集团、长城绿源等一批骨干企业,栗源食品、中国山楂小镇两家投资10亿元以上的大型龙头企业正在建设,计划年底投入生产。目前全县共发展果品加工企业121家,其中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家、市级龙头企业39家,果品就地加工转化率达到80%,成为全省首批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县。四是用科技支撑提升林果产业。成立县林果技术研发推广中心,配备10名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使之成为全县果树技术研发、推广、应用的龙头。与全国十几家科研院所、大中专院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及时掌握和推广新成果、新技术。截至2014年底,全县果树发展到89.1万亩、4820万株,果品产量44.6万吨,板栗山楂产量居全国之首。计划到2015年底,全县果树总面积达到92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70%,人均果树达到300株,人均增收4000元以上。二、加快基础建设,区位优势拉动我县距北京、天津主城区均在140公里左右,是全省唯一的既临京又临津的贫困县,因为地处深山区,交通条件严重落后,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被“卡了脖子”。县委县政府认为,只要打破交通瓶颈,我县的区位优势、生态优势、资源优势就会势不可挡地转变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发挥重要作用并直接受益,就能够带领全县人民按时实现全面小康。一是抓重大基础设施。把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事关长远发展的战略任务,全力以赴抓攻坚、破瓶颈。以“四公两铁”为代表的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得以快速推进,被列入北京大外环的承平高速贯穿全境,省、市、县相关部门正在全力与北京市方面进行协调推进,计划“十三五”期间开工建设;
天津方向的津兴线二级路改造工程已建成通车、承津高速具备接线条件;
国道112线县城至唐山界段全面开工;
设2个车站的张唐铁路顺利推进,将于2015年底建成通车;
京沈高铁各标段施工顺利推进。二是抓县乡公路建设。加快推进县道、乡道、村村通公路建设,全长44公里的北北线乡道2013年建成通车;
全长101公里的半苗线于2014年9月建成通车;
全长118公里的蘑二线计划两年内建成通车,三条公路串起全县近百个贫困村,贫困村通行能力全面加强。三是抓公交对接工程。按照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总体要求,经过与北京八方达运输公司积极协调,至北京市区公交车已开通运行,对于进一步畅通与北京的客流、物流、信息流将起到积极作用。今年正在协调推进与北京市平谷区的公交对接,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贫困乡村与京津大市场的对接将更加顺畅。三、破解“造血”难题,市场机制驱动在大力发展林果这一扶贫主导产业的同时,引进市场机制,推进股份合作制扶贫产业的发展,通过典型带动开辟农民脱贫致富新路,逐步破解扶贫开发“输血”与“造血”难题。在省卫计委帮扶的大杖子乡车河堡村和南道村打造了一个大户投资、政府贴息贷款支持、农民参股的蔬菜和香菇养殖项目,总投资1210万元,占地300亩,建大棚200个,其中大户投资500万元、农户入股210万元、政府担保贴息贷款500万元。把两个村420户贫困户每家5000元扶贫资金打捆使用,为确保贫困户利益,与大户协议中明确了出现风险如何保护群众利益的具体条款,其中约定:每年每户分红1000元,5年回本后继续分红,如遇风险由大户承担,农户的210万投资用大棚抵顶返还,每亩土地租金800元,以后按一亩地产玉米的市场价格随行就市,本村贫困户用工优先,大户负责技术培训并牵头实施项目,形成脱贫产业的龙头。420户农民将获得股金分红、土地流转、打工收入三个方面的稳定收益,估算一户一年2万元收入,能有效破解“输血”与“造血”难题,走出“救一饥不能解百饱”的困境。全县正大力推广这一扶贫模式,计划两年内发展20个规模化蔬菜种植项目、20个规模化养殖项目、20个100亩以上中药材种植示范园、20个100亩以上标准化果园,使全县20个乡镇每一个乡镇都有“菜、药、畜、果”示范项目,带动更多农民脱贫致富。四、发展合作组织,搭建平台促动为了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提高农产品市场化水平,重点抓好三件事。一是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依托县供销社成立了全县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下设农民专业合作社辅导办公室,乡镇设立辅导员,负责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培训、指导工作。吸纳30多家有实力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入股经营,成立全省供销社系统第一家县级联合社——新合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采取“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的方式将农民合作社联合起来,负责全县农产品推广营销。县财政每年安排农民专业合作社扶持资金不低于100万元,采取以奖代补形式,支持合作社发展壮大。对合作社生产、加工、销售等各环节给予税收优惠,对农民专业合作社销售本社成员生产的农产品以及向本社成员销售农膜、种子、化肥、农药等免收增值税,与本社成员签订的农业产品和生产资料购销合同免征印花税。对新获得国家级、省级、市级示范社或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新获得农业部绿色食品认证的,县财政分别给予一次性奖励,全县现有国家级示范社1家、省级示范社10家、市级18家,县财政兑现奖励性资金100多万元。截至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达到554家,组建联合社4家,注册家庭农场2家,入社成员达到1.5万户,入社成员股金达到6.6亿元,带动农民增收2.8亿元。二是建设大型交易市场。在县内建农副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已建成佟家沟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年交易量达8.6万吨,交易额11亿元以上;
占地104亩的栗源果品交易集散中心正在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销售网点也正在建设之中。三是建立“互联网+”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目前,新合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与中国国际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的《中国山里红网》正式开通运营,与中国商务网、中国供销网、中国新农村网实现了联接,为全县农产品提供高效、便捷、全天候、低交易成本的网上交易渠道。截至目前,23家合作社、49家企业入驻经营,走出一条“农民合作社+电子商务”的县域农产品市场化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