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十九大精神主题征文:把握新时代,踏上新征程_

学习十九大精神主题征文:把握新时代,踏上新征程

——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摘要:科学社会主义从诞生到本世纪中叶的发展过程可划分为三个“七十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第三个“七十年”的重要成果。这个“新时代”,包含着丰富的思想,有许多新意。

关键词:科学社会主义七十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时代理解

作者简介:张志湘(1941-),男,回族,中共党员,法学硕士,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广东行政学院教授(退休),广东广州,51005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重大发展。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它是科学社会主义学说进入新阶段的重要标志。这个“新时代”,包含着丰富的思想,有许多新意。

科学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三个“七十年”

从19世纪中叶科学社会主义诞生到21世纪中叶,大体上两个世纪的时间,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为三个大的历史阶段,也就是三个“七十年”。

第一个“七十年”——横空出世,变为现实

从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到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成功,大约70年。这一时期的主要历史任务是在马克思主义(即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以后促进马克思主义与各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建立工人阶级政党,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夺取政权。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看,马克思、恩格斯曾经设想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共同胜利论”,但列宁根据时代特征和俄国实际提出“一国胜利论”,并取得成功,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这70年的主要成就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到列宁主义阶段,并在一个国家取得胜利。

第二个“七十年”——广泛传播,深入人心

从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成功到20世纪80年代末苏东剧变。这一时期主要历史任务是扩大十月革命成果,促进科学社会主义与各国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政党在世界许多国家得到建立和发展,在一些国家还取得政权,世界上出现了15个社会主义国家。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看,这一时期主要回答了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的无产阶级如何夺取政权、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问题。其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在中国,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最重要成果。而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解体,则是最大的教训。

第三个“七十年”——一枝独秀,前途光明

从20世纪80年代末苏东剧变到21世纪中叶,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第三个阶段,也就是第三个“七十年”,主要历史任务是吸取苏东剧变的教训,巩固、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地体现出来,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集中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显示出社会主义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一枝独秀(其他几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情况和影响力仍然比不上中国)。21世纪中叶,正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胜利实现的伟大历史时刻,这必将对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时代意义和世界意义。

上个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曾经预言:“我们有个雄心壮志,从八十年代起,到本世纪末,用二十年的时间初见成效,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小康社会,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人均八百至一千美元,……再用三十到五十年的时间建设,我们就可以接近世界上发达国家的水平。办好这件事,要花七十年时间,但这是我们坚定不移要做的事情。”(《会见美国新闻界人士组成的“重访中国团”成员的谈话》,《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论述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230-231页)“我们中国要用本世纪末期的二十年,再加上下个世纪的五十年,共七十年的时间,努力向世界证明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我们要用发展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实践,用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制度优于资本主义制度,让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民认识到,社会主义确实比资本主义好。”(《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255页)

这个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表现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谈到:我们坚信,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我们的制度必将越来越成熟,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必将进一步显现,我们的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我国发展道路对世界的影响必将越来越大。这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集中体现,也是对社会主义事业及人类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的历史担当。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认真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世界社会主义的关系,研究21世纪中国为世界社会主义发展作出新贡献的内容和方式,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世界意义,使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沃土上结出更多丰硕成果,让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由此可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造福于中国人民,也具有世界历史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宣布:“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怎样理解这是一个“新时代”?

第一,这个新时代的主要矛盾与过去不同。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有了巨大的增长。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1981年时,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是2907亿美元,人均291美元;
2016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2300亿美元(人民币是80万亿元),人均8123美元,按国际标准,中国已经属于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再说“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不太符合实际。而人民群众的需要不止于温饱,已经基本上实现小康。所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第二,这个新时代的战略安排与过去不同。

2016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超过8000美元,提前实现了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步走”战略目标。(邓小平同志提出,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4000美元。见《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26页)在这种情况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新的奋斗目标: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这也是新时期的总任务。

第三,这个新时代的发展战略目标与过去不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经济发展战略目标而言,“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它不简单满足于经济量化指标。还有“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等。

第四,这个新时代新思想的主要内容与过去不同。

党的十九大报告用“8个明确”概括了这一思想的主要内容,即总任务、社会主要矛盾、总体布局、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强军目标、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党的建设总要求等这八个方面。

显然,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思想内容的概括,与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内容的概括有很大不同。

第五,这个新时代的基本方略与过去不同。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是“十四条坚持”。《中共中央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决定》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指导思想层面的表述,在行动纲领层面称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这里也有许多新意。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八个“坚持”,即: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为“14个坚持”,在内容上更加丰富了。例如,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以政治安全为根本,统筹外部安全和内部安全、国土安全和国民安全、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这里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国防、外交、国土、个人、海洋、信息等等各方面的安全);
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现在提出“14个坚持”,不仅条条都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长远指导性,而且作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信念,极大地推进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扎扎实实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的伟大事业。

第六,这个新时代的发展理念与过去不同。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重申了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新发展理念,那就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以创新发展点燃发展动力,以协调发展治理区域失衡,以绿色发展和谐人与自然,以开放发展经略内外联动,以共享发展促进公平正义。这里的一些提法是过去没有的。

第七,这个新时代的新举措与过去不同。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等方面提出了上百条新举措,涉及政治、经济、法制、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十七个方面。许多新举措都是过去没有的。例如,在改善民生举措中增加了“幼有所育”和“弱有所扶”;
提出“乡村振兴战略”;
提出“认真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
组建国家、省、市、县监察委员会;
在市县党委建立巡查制度;
组建退役军人管理保障机构;
国际任务方面,除了维护世界和平,还要促进共同发展等。

但是,变中也有不变。例如,习近平总书记说:“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这也是不变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这当然也是不能变的。在十九大报告结尾,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锐意进取,埋头苦干,为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三大历史任务,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继续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