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XX县开展包村驻村工作的调查与思考:包村和驻村的区别

关于xx县开展包村驻村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打江山、坐江山的重要保障。在新的历史时期,经济发展了,社会进步了,群众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百姓的诉求也更加多样化了,对群众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农村,改革开放后经历了包产到户和免去农业税两个阶段,农民与党委和政府联系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老办法不管用了,需要我们用新的思路去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取得农民的支持和信任,把党的政策落实好,把好事办好。自xx年以来,我县根据新时期农村工作现实需要,积极探索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有效途径,以“千名干部进农村、服务群众促和谐”为主题,深入持久地开展“单位包村、干部驻村”工作,把党委、政府的关怀温暖送入田间地头、万千农家,有力地维护了农民的合法权益,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巩固了党的执政基础,趟出了一条新时期做好党的群众工作新路子。  

一、基本做法和取得成效  

包村驻村就是县内的104个机关单位与全县82个村结对帮扶,近千名机关干部走进村屯,走进农家,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
进百家门、吃百家饭、知百家情、办百家事;
参加农事活动、参加文体活动、参加义务劳动、参加应急行动、参加村里会议、参加治安防范;
当好信息员、调解员、监督员、协调员、服务员、调研员、治安员,通过“三同、四百、六参加、当七员”方式,面对面了解诉求,手牵手排忧解难,心贴心传递温暖,用最直接、最简单、最朴素的方法,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一)放下“官架子”,从解决柴米油盐的小事和实事入手,与农民建立亲情般的关系。交通便捷并不代表和群众关系更近,通信发达也不意味与群众沟通更多,只有确实把群众放在心上,解决好他们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才能赢得百姓的信任和支持,才能切实将群众路线落到实处。全县驻村干部摆正位置,放下架子,真正将精力用在帮助群众解决一些孩子结婚、老人买药等“鸡毛蒜皮”的问题,办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这些事情花费了很多精力,占用了不少业余时间,似乎摆不上台面,但却能让广大群众从包村驻村的党员干部身上感受到党的关怀和温暖,真心拥护支持党的事业和发展。四年多来,驻村干部走访农家20余万人次,帮扶资金及物资达到3000余万元;
2000余名贫困学生和l000余户贫困户得到结对长期帮扶;
5000多名贫困群众接受义诊义治,这些情牵百姓喜怒哀乐的小事、心事,真正让百姓感到了温暖和关怀,同时,通过助建文化娱乐阵地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改陋习、树新风,先进的思想理念、健康的精神食粮潜移默化地进村入户,健康向上、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蔚然成风。现在农闲时节,忙着创收的多了,走街串巷的少了;
参加科学技术培训的多了,参与赌博、喝酒、封建迷信的少了;
走出家门扭秧歌的多了,在家“猫冬”无所事事的少了。广大农民群众真正感受到了党员干部践行群众路线的实效。  

(二)从帮助农民增收、维护农民长远利益入手,发展县域经济。在农村地区开展党员干部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最终还是为了助推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将县级单位同乡村紧密结合起来,每个村安排2个包村单位,每个包村单位包扶2个村,均衡实力,科学结对,联手帮扶,帮助农村抓生产、上项目、转劳力、建工程、惠民生、创平安,脱贫致富,针对性更强,实效性更好。尤其是在单位的选派上,最大限度的发挥了部门优势,集中力量派驻贫困村、重点村、难点村,开展对症施治。如对治安环境不好的村,就派政法部门对口帮扶;
对生产生活环境急需改善的村,就派规划建设部门对口帮扶。各单位选派的驻村干部眼界开阔,知识储备丰富,不但能在农村正常的生产活动予以指导、帮助农村吸引资金项目,还能出于长远考虑,规劝一些如乱砍滥伐、采矿挖沙等短视的生产行为。通过包村单位、驻村干部努力,多种经济作物、特色养殖项目和农业生产合作社、农产品深加工等农企合作项目走进农村、惠及农民,xx年,xx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xx元,是xx年的2.2倍,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农民生活得到了显著改善。  

(三)从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入手,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实行“一免两补”等惠农政策以来,粮价、“地价”不断攀升,农民收入也快速增长,但很多的利益纠葛也随之引发,一些积蓄多年的社会矛盾也集中暴露出来,农村信访总量居高不下。基于此,驻村干部抓住源头、畅通渠道、建立机制,做春风化雨般的思想工作,多措并举化解社会矛盾。一是深入了解民意,及时反馈民情,畅通和拓宽了民意表达渠道,使得在决策中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最大限度地防止因决策不当损害群众利益。二是发挥与农民感情融洽、不存在利益冲突的优势,及时掌握情况,有效地把矛盾化解在基层。三是对于个别确实难以及时解决、难以做通工作的,驻村干部负责“代访”或“陪访”,既减少了上访农民出现过激行为,又能够及时有效地做好教育、疏导工作,以实际行动赢得上访农民的理解和信任。此外,实行县乡同步接访,每个周一,县党政班子成员用半天的时间集体接待来访群众,各乡镇领导在同一时间分别接访,形成了上下同步、县乡联合大接访的工作格局。四年多来,县财政累计拿出5000余万元,化解了一大批历史遗留疑难信访问题,化解一般性矛盾纠纷1万余件,避免越级上访、治安案件、民转刑案件88件次。xx县已连续3年信访总量、越级访数量在xx市最低,连续3年无上市、到省、进京有理访。同时,驻村干部创造的普法小广播、法制歌曲传唱小分队、手机法制宣传小信息、电视趣味普法小栏目和法律大集、法律农家大院、法治文艺大舞台、法制电影大看台、电视法制大讲堂、法制歌曲大家唱等富有本地特色的“四小六大”法制宣传教育品牌,以及把驻村工作与平安创建有机结合,形成以屯为格、以镇为网、以村级平安互助协会为纽带的农村“网格化”管理新模式,使全县综合发案率持续下降,l5个村连续三年没有发生治安案件、52个村没有发生刑事案件,农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度达到96.6%。实践证明,“驻村包村”有效地发挥了矛盾纠纷化解“预警器”、“调节器”和“减压器”的作用。  

   (四)以广阔天地为阵地,培养优秀干部,夯实基层组织,切实发挥先锋模范和战斗堡垒作用。县委把农村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基础阵地,精挑细选优秀干部驻村开展工作,明确规定新提拔的干部一般要有驻村工作经历,让干部走进群众“接地气”,在艰苦复杂的环境中打牢功底、增长才智,既加强了党的基层工作力量,又为干部的成长拓展了施展才华的空间。一方面,驻村工作开展以来,一大批年轻干部在与群众朝夕相处中增进了情感,磨练了意志,转变了作风,成为了群众工作的行家里手。同时,广大干部走进田间地头,深入地了解了农村生产生活,处理问题更加贴近农民实际,工作才干得到了进一步的增长。三年来,共有24名优秀驻村干部被选拔到科级岗位。另一方面,驻村干部以村党支部副书记或委员的职务开展工作,主要担负促进发展党员、促进党组织活动开展、促进党员作用发挥发挥“三促进”任务,以及监督村干部执行各项农村政策、监督村干部遵纪守法“两监督”的责任,在他们的带动下,村干部的视野更加开阔,能够更好地将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应用于本村的发展中,不但实现了县城向农村的“输血”,还为农村地区的“造血”培养了基础,村级党建工作出现了发展党员数量多了、党组织活动次数频了、党员作用发挥好了、村党支部威信高了的良好局面。  

(五)从建立健全组织运行机制入手,规范包村驻村工作模式,发挥长效、实效作用。行之有效的机制、充分有力的保障和科学严格的管理,不仅能使包村驻村工作持久的开展下去,更是群众路线实践的重要成果。经过多年的经验摸索,县委已经建立了一整套制度细致完备、管理严谨规范的标准化运作模式。一是问题统一归口,总体调度解难事。出台公布《便民服务23条》,通过“三级”服务平台和“五个一” 服务网络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三级”服务平台,即县委成立驻村工作办公室,县直单位、乡镇设立驻村工作联络站,村设立驻村工作服务站。“五个一” 服务网络,即建立一个网络平台,既展示成果,又交流驻村工作,还为农民群众提供各种服务;
在县驻村办开通一部热线电话,设专岗专人,受理农民群众来电咨询。开通以来受理咨询电话181件,直接解答84件,移交驻村工作联络站办理66件,指派驻村干部办理31件,全部及时办结;
在各村显著位置设立一块便民服务展示板,公布驻村干部名单、工作任务、便民服务内容、热线电话、网络平台网址等;
在各村设立一个驻村工作意见箱,便于群众及时反映意见和建议;
每位驻村干部印制一张便民服务联系卡,印有驻村干部照片、姓名、单位、联系电话、驻村工作职责等,发到每个村民手中,便于群众联系。二是组织制度健全规范。制订《驻村工作实施办法》、《选派干部三年计划》,建立《信息报送》、《定期例会》和填写《民情日志》、《工作纪实》等工作制度,使驻村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运行有序。三是经费保障充足有力。驻村干部食宿费由县财政承担,交通经费由所属单位自理。全县每年投入驻村工作经费100余万元。四是考评管理严格细致。建立报告、备案、巡查和每月抽查、半年初评、年终验收考核制度,确保驻村干部下得去、蹲得住。驻村工作纳入年度目标管理考评,驻村干部工作表现与干部选拔任用相结合。  

    二、新问题和新需求  

包村驻村工作开展4年多以来,总体进展顺利,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随着实践的发展也暴露出一些问题,特别是用中央反对“四风”等新的视角来观察和反思,尽管有些环节设置的初衷是好的,但在实际执行上,还不能完全适应当前农村工作的实际。在调研中,我们重点对驻村工作方式方法进行了探讨,并充分听取了广大干部群众对包村单位的意见和对驻村工作的新要求。  

(一)在驻村方式方面,驻村干部和乡村干部群众普遍认为,“三同”的要求做不到位。一是在同吃上,农忙时吃派饭耽误农民干活,农闲时村民有的外出打工、有的走亲访友、有的外出办事等,派饭也很难。驻村干部多是买着吃或自己做着吃,或是吃村干部家饭,长此以往,增加了村干部负担。二是在同住上,按规定的120天住村,多数时间无事可做,也没达到。有事可以通过电话联系,加之交通便利,随叫随到,没必要总住在村里。灵活地处理住村问题,可以使驻村工作和单位业务两不误。三是在同劳动上,现在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较高,水稻育秧和田间管理技术性又很强,驻村干部基本插不上手,只能偶尔帮村民干点零散的下手活。干部群众建议,对“三同”问题要建立新的考核机制。一是在入户率、知晓率上下功夫,要确定标准;
二是在驻村干部为村民办实事上下功夫,要确定件数;
三是在包村单位为村里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功夫,要确定多少;
四是在驻村时机的选择上下功夫,要灵活把握。  

(二)在包村单位方面,乡村干部群众迫切希望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投入不均衡。大部分单位帮扶所包村都有5年以上,部分单位已达10余年。在村里公益事业建设上,实力强的单位每年都有很多投入,所包村变化很大;
而实力弱的单位投入很少,村里变化很小,甚至没有变化,在发展上与变化大的村相差好较大。二是扶持重点不突出。每年搞的“四三二一”帮扶、“年前救济”、“爱心助农”等活动,像洒“芝麻盐”,对贫困户起不了多大作用,给谁不给谁的还很容易闹矛盾。包村单位应把零散资金整合起来,重点投放在群众普遍关心的、影响面广的、大多数群众受益的公益事业上。扶贫解困应侧重因天灾病业、子女上学等原因致贫,有一定头脑、能干点事的贫困户,给他们提供致富渠道或必要的资金扶持。三是上管单位工作不到位。主要是领导重视不足,敷衍了事;
包村联系人很少到村里去,对村里情况不够了解,造成上管部门与所包村之间严重脱节,造成入户率、知晓率低下,成了驻村工作中的死角和弱项;
在村里公益事业上投入不大,甚至微乎其微,群众反响很大。  

(三)对今后驻村工作,乡村干部群众提出三方面新要求。一是在增收途径上,部分村民愿意把土地流转出去,渴盼驻村干部帮助联系稳定的用工单位外出打工,以成倍增收;
部分村民既想种自己的地,又想就近打工,渴盼兴办一些加工业、养殖业、手工业等类型的小厂子,农闲时能就近打工贴补家用;
部分村民有好的增收项目和途径,想扩大生产规模,但苦于没有资金,渴盼能得到资金扶持;
部分村民有致富决心但不敢干,怕赔进去,渴望驻村干部通过抓典型和大户带头建立各类农村合作组织,有人领着他们干起来、富起来。二是在公益事业上,村民最关心的热点问题是渴盼驻村单位支持和帮助修农田路;
同时也渴盼修建文化广场、文化大院等公益设施,加强新建水泥路、路灯、铁栅栏、绿篱等的管理。三是在信息传递上,村民渴望驻村干部能够给他们传递可靠的、有价值的信息,或建立网络信息平台。如提供参考价格信息、致富项目、务工信息等。  

三、下步工作重点  

通过调研,感到驻村工作很多方面需要加强和改进,也只有与时俱进,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才能使驻村工作更好地惠及百姓。针对基层反映的三方面问题,我们将调整考核重点,通过建立建立新的考核机制,使驻村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实效性。  

一是在驻村方式的考核上,实现由重点考核“三同”向考核“三入”转变。不一律强求派驻干部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的天数,而重点看派驻干部到底“沉下去”没有?为老百姓办了多少实事?可重点考察干部“入户”、“入田”、“入心”情况,即是否深入农民家中,把党和政府温暖传递到百姓的炕头?是否深入农民的田间地头,了解农民的生产经营情况?是否做到“身子入了心也入”,真正与农民兄弟交朋友,把农民的家事放在心上,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上得困难。与此相适应,建立一些新的考核机制。建立“双百制”考核机制。把入户率和知晓率作为考核重点,驻村干部入户走访率要达到100%,村民对驻村工作知晓率要达到100%,驻村办定期不定期检查或抽查,达不到标准的扣相应分值;
建立择机驻村考核机制。驻村办根据县委、县政府重点工作,统一要求,灵活掌握,择机定时驻村,设定相应分值,进行量化考核;
建立加分递增机制。驻村干部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每年至少30件,设定相应分值,进行量化考核,少于30件的扣分,多于30件的加分,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或有特殊贡献的多加分。  

二是在帮扶内容的考核上,实现由“以帮为主”向“帮扶并重”转变。发挥驻村干部知识层次高、政策能力强、各方面信息灵的优势,向广大农民“授之以渔”,提高落后农村的“造血”功能,使广大农民依靠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美好生活的能力。与此相适应,在原有考核制度的基础上,建立驻村单位投入均衡机制。各包村单位在公益事业上,无论主包村还是副包村都要有投入,每年至少为两个村做1-3件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影响面广的公益事业,设定相应分值,量化考核,没投入的扣分,做得多的加分,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或有特殊贡献的多加分。同时,要着重建立产业项目长期推进机制。把包村单位扶持产业项目作为考核单位驻村工作的重要指标,每个包村单位每年至少要为村里扶持1项能带动20户以上增收的项目,如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手工业、农业合作组织等,设定相应分值,量化考核,做不到的扣掉相应分值,多做的加分。  

    三是在包村单位选派上由“一刀切”向动态合理搭配转变。不仅村情不同,县直各单位的情况也存在较大差异。只有在二者的适配性上多动些脑筋,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建立强弱搭配和定期轮换机制,将实力强的单位和实力弱的单位进行搭配,将实力弱的单位与村情好的村进行搭配,将实力强的单位与村情差的村进行搭配,每三年或五年轮换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