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财政管理探索与研究] 加强乡镇财政管理

乡镇财政管理探索与研究  

  随着当前不断深化的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各级财政不断加强对乡镇财政管理的关注与重视。乡镇财政是我国现行财政体制中最基层的一级财政,是国家财政的牢固基石;
同时也是乡镇政府履行各项职能的财力基础,也是促进农村经济建设与社会事业和谐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浙江省人民政府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乡镇财政建设的意见》,充分肯定了乡镇财政在巩固基层政权、规范和加强政府收支管理、促进乡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起到的积极作用,同时提出随着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乡镇财政收支规模不断增大,乡镇政府职能不断转变,对基层财政的科学化、精细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通过对XX区乡镇(街道)财政管理现状进行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意见及建议,为今后基层财政的良性发展提供探索性的新思路。
  一、乡镇街道财政所基本情况
  (一)财政所发展历程与职能转变
  XX区乡镇(街道)财政所成立于1985年。2003年机构改革后,挂财政审计的牌子,同时履行乡镇财政财务管理和审计两项职能。2010年,根据《关于进一步规范管理,确保财政资金安全运行的实施意见》设立了核算中心。至此,财政所同时被赋予了三项职能:财政管理、审计监察、财务核算。
  近年来,XX区乡镇(街道)财政收支连年增加。XX区2002年乡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仅为41602万元,其中还包括了农业税收入。自2006年1月1日,我国全面取消农业税之后,基层财政职能从“征管型”向“服务型”转变,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势头依旧强劲,收入总额平稳跃升到100000万元以上。2005年,XX区、开发区实行了“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机构运行机制,乡镇财政体制也作了相应调整。2008年,开发区征收的税收收入根据属地原则纳入乡镇财力,该年一般预算收入突破了473697万元。到2011年,乡镇街道共实现一般预算收入760459万元,比上年增加22.13%。财政收支规模的日益扩大,与财政所现有机构设置和运行方式无法完全满足当前职能需求的矛盾日趋凸显。
  (二)财政所队伍建设与管理现状
  当前,XX区9个财政所共有员工62人,其中正式编制人员34人,临时聘用人员28人。临时聘用人员比例相对较大,是全部员工的45.16%,几乎占了财政所的半边天。员工年龄多分布在30到40岁和40到50岁这两个区间,分别占33.87%和35.48%,其余分布在20到30岁的占11.29%,50到60岁的占19.36%。因此,基层财政年龄结构老化现象明显,年轻后备力量稍显不足。
  当前各乡镇(街道)财政所平均6-7人,一般设置所长、总会计、政府会计、出纳各1人,核算中心2-3人。物资管理、基本建设及其他专项资金管理多为一人多职兼任岗位,没有专门人员设置。除柴桥街道配有专职审计外,其他均未有专职审计人员。当前职务的工作年限分布相对平均,1到5年占33.87%,6到10年占19.35%,11到15年占14.52%,16到20年和20-25年分别占12.90%和19.36%。工作岗位的更替与换岗频率较低,容易造成员工的职业倦怠,也不利于财政敏感岗位的工作开展。
  二、乡镇街道财政所现存问题
  (一)职能定位模糊,内部牵制现乏力。
  1.机构设置不统一。在现有管理体制设置中,乡镇(街道)财政所既是政府的一员,又是财政系统在基层的主力军。财政所不但是基层资金的管理者、监督者,同时又受制于乡镇(街道)。在双重管理之下,容易造成财政资金管理工作弱化,监管工作不能到位。
  2.职能定位未制约。在现有体制中,部分乡镇(街道)多因人员紧张等原因尚未配备专职审计人员,多仅在行使基层财政的财务核算功能,缺少了对基层财政的有效监督和管理,大大增加了财政资金使用的随意性和风险性。
  3、监管意识不强。当前乡镇部分领导将主要精力投入于的经济发展和资金筹集,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重发展、轻监管”、“重申报、轻后期”的负面现象。财务监督的缺位使基层财政资金的利用和管理缺乏了有力的内部牵制力量。
  (二)岗位管理错位,物资管理存漏洞。
  1.岗位设置欠完善。当前乡镇财政的岗位设置不尽合理。对村级财务管理设置农村服务站,服务站的财务现由农林局管理;
乡镇(街道)的基本建设预决算评审基本由城建科负责;
如此岗位划分会导致出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现象,造成财政所的财务管理缺乏统筹性与全面性。
  2.物资管理分工模糊。固定资产盘点清理由党政办负责的岗位划分,致使固定资产不能及时盘点,老化报废信息不能及时报送财政所登记,使得固定资产账实不符,账面的固定资产基本处于“只进不出”的状态,大大高估了当前乡镇财政的固定资产总额,物资信息和财务报表的准确性将有失公允。
  (三)队伍建设迟缓,年龄结构呈老化。
  1.队伍年龄结构老化。当前基层部分财务人员超过四成由临聘人员担任,年龄大于40岁的财务人员超过五成,年龄结构呈现老化趋势愈加明显,后备年轻力量培养计划稍显薄弱,财政所队伍建设相对迟缓。同时,在财政所同一岗位服务超过15年的比例已高达32.25%,工作积极性或被削弱。
  2.专业人才出现缺失。目前XX区基本建设项目申报立项、工程实施、工程监理、竣工验收等环节均由城建科负责,项目预决算评审鲜有财政所参与,部分仍未彻底实行有效的监管。基层队伍建设中,特殊岗位专业人员配备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亟待解决。
  (四)预算计划薄弱,财政信息化欠规范。
  1.预算编制未全面。目前,乡镇预算计划编制内容仅限XX区预算内资金,业务主管部门上级补助及其他专项补助资金等尚未纳入预算编制系统中,预算编制范围未达到全面,容易造成预算脱节。
  2.预算执行欠细致。在部分乡镇(街道),基层财政管理软件运用的普及性与规范性有待提高。部分预算项目编制较粗,导致与实际执行的支出明细存在差距,预算执行随意性较大,进一步则导致了财政监管难以到位。
  三、意见与探索性建议
  (一)明确职能定位,完善管理机构。
  1.改变管理模式。改变当前条块结合的管理模式,实行区财政对乡镇(街道)财政所人员的垂直管理,并进一步明确乡镇(街道)财政在预算和执行、物资管理、专项资金管理等方面职能。
  2.剥离审计职能。将乡镇审计职能从财政所职责中剥离出来,与纪检部门整合,方能以更具审计独立性的身份来履行财政监管的职能。
  3.完善内部控制。切实提高乡镇财政内部控制执行的有效性,狠抓各项制度的执行落实,确保做到有章可循、违章必究。
  (二)落实个人职责,强化资产管理。
  1.完善岗位分工设置。优化设置财政所的工作岗位,合理加强基层财政的人员力量配备。财务重要岗位不得由临时聘用人员担任,并利用财务规章制度明确岗位分工和岗位职责,进一步保证不兼任岗位的相互制约,保证员工各司其职。同时,对干部队伍的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进行前瞻性计划,保证团队的持续活力。
  2.启用物资信息化管理。适时启用资产管理的信息化系统,并积极参与固定资产的监督管理。加强固定资产购置管理和报废机制执行,切实解决购置的无计划和较随意等问题。定期盘点财政所及下属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数目及金额,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并及时披露涉及固定资产的财务报表相关信息。
  (三)加强人员配置,合理执行轮岗。
  1.加强干部培养。强化干部管理体制,加强财政干部培养和交流,充分调动基层财政干部投身基层一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合理增加人员编制,加快人才引进步伐,不断充实基层财政工作人员。建立长效学习机制,提升队伍知识层次。完善定期培训机制,做好员工继续教育工作,用与时俱进的新知识满足新形势下的财政工作需要。
  2.执行轮岗制度。为了预防财务舞弊,部分财务及重要岗位定期进行岗位轮换,认真做好队伍内部横向交流。通过轮岗交流,调动团队的工作积极性,强化财政内部的监督制约机制,有利于培养全方位人才。
  3.增派专业人员。对于金额较大的基本建设项目,建立基建项目库管理制度。加强项目论证、立项、申报、实施等各环节的监督,及时申报进度情况。同时增配工程专业人士,对项目资金申报、概算、预算、变更、进度、决算等情况进行全跟踪管理和审核监督,提高基本建设资金使用绩效。
  (四)规范预算指标,推广财政信息化管理。
  1.加强预算指标管理。切实做好乡镇财政预算的基础工作,真正认识预算指标管理的重要性和严肃性。规范预算编制管理,进一步细化项目支出分类,加强财政预算的约束力。做好预算报告工作,及时报送人大审议,进一步加强预算监督作用。
  2.大力推广财政信息化管理。加大力度普及财政信息系统在基层使用范围,定期委托财政软件专业人员下基层,深化财政所长对信息系统的优势认知与理解,进一步规范基层财政管理软件的使用流程和操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