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为大学生村官 [关于大学生村官管理的思考]

关于大学生村官管理的思考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宏大的战略工程,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既是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要,也是培养年轻干部的重要举措。实践证明,培养选拔大学生村官,顺应了基层和群众的期盼,拓展了农村基层干部培养选拔的源头,为新农村建设增添了新力量,注入了新活力。大学生村官当前管理上存在什么问题?如何使大学生村官真正能够在新农村建设的舞台上发挥作用?如何更好地管理使用好大学生村官?这些问题需要我们静下心来认真面对,以下是我个人的几点思考。
    一、面临的问题
    1.选聘把关不严
    选聘大学生村官,往往忽视选聘对象的内在素质和应聘的真正动机,有相当一部分不愿长期扎根农村,而是将其作为报考公务员、研究生等的过渡。
    2.作用发挥不显
    很多大学生村官不能做到长期扎根,对村里工作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储备干部的培养等都带来不利影响,客观上影响了大学生村官作用的发挥。
    3. 身份定位不明
    大学生村官属于“乡镇管理、服务基层”的性质,由于他们的特殊身份,虽属所在乡镇管理,但乡镇既不能以一名普通乡镇干部去管理和要求,又不能以一名农村干部去对待,同时目前乡镇民主选举不断完善,不能通过法定程序进入村级班子的大学生村官定位尚不明确,身份相对尴尬。
    4. 思想扎根不深
    大学生选择到农村担任“村官”的原因较多,有相当一部分是出于就业的考虑,是在就业压力和优惠政策引力下作出的选择。
    二、建议及期盼
    1.抓好政策引导,让大学生“村官”安心扎根农村
    加强政策引导,鼓励大学生走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加大扶持创业的力度,在经济上可以适当补贴,在信息技术、资金扶持、平台搭建等方面创造条件,让他们在创业的过程中感到在农村天地大有作为。在待遇措施上要因地制宜,暖人心才能留人心。符合实际的政策和客观公正的评价是让大学生“村官”安心扎根农村的前提条件。
    2.抓好帮带教导,让大学生“村官”锻炼成才
    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基层党员干部要有胸怀,既能热情的接纳他们,又要为他们创设条件,尤其是做好言传身教,让他们尽快的适应和成熟起来。要建立结对帮带的制度,根据每一位大学生“村官”的实际,发挥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的作用;要建立定期培训制度,把大学生“村官”的教育培训纳入干部教育培训整体规划,使他们尽快融入农民群众、全面适应农村工作。
    3.抓好管理督导,让大学生“村官”健康成长
    健全定期联系制度,层层建立大学生“村官”管理台账,一人一档,跟踪服务,动态管理,及时掌握他们的工作、学习、考勤、奖惩情况,定期分析他们在思想、工作、能力、作风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做到跟踪不断线、管理不放松。坚持对大学生“村官”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改变年终考核“一锤定音”的模式,实行定期考核与日常管理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