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的辉煌|辉煌60年2000

建国以来,通山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经过60年的奋斗,取得了辉煌成就。我县的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生了巨大变化,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08年我县经济综合实力位居全省48位。随着对外经济日趋活跃,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通山正朝着民富县强、快速发展的方向迈进。  

2008年我县GDP33.26亿元(按当年价格计算),同1978年的0.57亿元比,三十年期间平均五年翻一番, 平均每年递增14.5%.人平GDP由1978年的198元增加到2008年的7279元,增长36.8倍。平均每年递增12.8%。2008年财政收入26979万元,比1949年的44万元增长612.2倍,平均每年递增11.5%。农民人平纯收入由1949年的45元增加到2008年的2852元,增长62.4倍,平均每年递增7.3%。充分体现了党的政策的巨大威力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一、农业经济发展迅速,内部结构合理调整  

解放初期至改革开放前,我县农业以种植业为主,发展缓慢。1949年农林牧副渔业总产值为1268万元。改革开放以来,我县第一产业年均增长7.5%,其中:1949年至1978年的30年间,农业总产值年递增仅为4.8%,农业生产徘徊不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县全面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实行土地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经2-3年的联户承包后分田到户,种什么、种多少由农民自己作主,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经济蓬勃发展。1991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突破亿元大关,1996年突破5亿元大关,到2008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8.97亿元,比1978年增长18.3倍,年均增长7.5%。  

六十年来,我县农业经济的重大变化主要表现在:  

农业内部结构调整日趋合理解放初期,我县农业主要以种植业为主。实行生产责任制以后,在不断优化种植业品种结构的同时,加快林、牧、渔业发展,形成 “畜牧、渔业、蔬菜、水果、林竹、”等五大农业主导产业。农业结构不断优化,由1949年农、林、牧、副、渔业结构70.4:6.6:18.7:3.8:0.5调整为2008年的农、林、牧、渔业结构52.3: 12.8:28.4:6.5。林、牧、渔业比重分别比解放初期上升6.2、9.7和6个百分点。  

大田种植结构发生根本性转变。粮经比例由1949年的79.5:20.5调整为2008年的49.2:50.8。  

主要农产品产量有不同程度的增长。2008年,茶叶产量983吨,比1949年增3.9倍,年均增长2.7%;
水果产量15534吨,比1949年增286.7倍,年均增长10.1%;
肉类总产量14699吨,比1949年增13.6倍,年均增长4.7%;
水产品产量4530吨,比1949年增452倍,年均增长10.9%;
木材产量5.71万立方米,比1949年增9.2倍,年均增长4%。生猪存栏数由1949年的3.28万头增加至2008年的15.71万头,增长3.8倍。  

单位面积产量大幅提高。从1949年至2008年,粮食亩产由125公斤提高至310公斤,茶叶亩产由18.6公斤提高至61公斤,水产品亩产由13公斤提高至119公斤。  

二、工业从无到有,不断壮大  

建国初期,我县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全县仅有一些走乡串户的手工艺、小作坊等。经几十年的艰苦创业,全县工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县工业以园区为载体,形成了以食品、纺织、造纸、机械、冶炼、石材为主体的规模工业体系。2008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达到49家,2008年全部工业总产值24.04亿元,与1949年的65万元比增长3697倍,平均每年递增14.9%,同1978年的2285万元比增长104.2倍,平均每年递增8.2%。企业规模越来越大,工业越来越强,2008年规模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3.24亿元。工业增加值4.83亿元,占全县GDP总量的14.5%。全县工业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产业规划上,继续突出冶金、建材、能源三大产业。突出工业主导地位,坚持工业强县不动摇,着力扩大产能,延伸产业链,壮大产业群。以武钢森泰、大盘垅工业园为龙头,深度开发硅石;
以华乐石材、永亮石材为龙头,深度开发大理石;
以德行玻璃、欧源石英为龙头,深度开发石英石;
以腾达矿冶、钒铁工业园为龙头,深度开发钒石;
以粤通水泥、新型干法水泥项目为龙头,深度开发石灰石。  

三、城乡市场繁荣,购销两旺  

解放初期,通山的第三产业十分落后,市场冷淡萧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县城乡市场繁荣昌盛,购销两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局面。  

商业服务网点迅速发展,遍布城乡。多种经济成份的商业服务业一齐上,形成了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第三产业服务网络,支援了工农业生产,方便了人民群众生活。200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03亿元,比1949年的253万元增长474.5倍,平均每年递增11%。生活消费用品由过去的“老三件”发展到现在的彩电、电冰箱、洗衣机、空调、高档家俱、汽车等。城乡市场繁荣,人民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四、城乡建设欣欣向荣,日新月异  

60年来,全县人民以改天换地的气慨改造通山、建设通山,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绩。  

2008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19.4亿元,其中城镇完成14.8亿元,农村完成4.6亿元。仅2008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是1949年至1978年二十九年投资总额5732万元的25.8倍,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城区道路全部硬化,道路两旁绿树成荫、灯火辉煌。农村楼房林立、家园清洁。城乡建设卓有成效。城乡规划着眼长远的发展,加快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明显实效。新城大道和洋都大道综合改造、湄港新水厂、新城客运站等工程已经竣工,绕城公路、核电公路、新横线改造、开发区的“三横五纵”框架已经完成,城市污水处理厂、牛头山隧道正在建设。完成新农村建设项目327个,受到省、市两级政府表彰,我县被列为全省新农村建设试点县和村庄环境整治试点县。全县已实现村村通电、通邮、通车,广播电视覆盖全县各个角落。彻底改变了过去贫穷落后的局面。  

五、财政金融成绩巨大,确保资金正常运转  

60年来,我县财政、金融为促进通山经济社会发展,保障人民群众利益,为实现县委、县政府各个时期工作目标,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2008年,全县财政收入26979万元,比1949年的44万元增长612.2倍,平均每年递增11.5%,比78年的1124万元增长23倍,平均每年递增11.2%。财政为扶持工农业生产和社会事业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作出了巨大贡献。2008全县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0118万元,比1949年的11万元平均每年递增12.3%。2008年金融部门各项贷款9.38亿元,比1950年的37万元增长2534倍,平均每年递增15%。  

六、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建国60以来,我县科技、教育、文化、卫生、旅游等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科技事业迅猛发展。解放初期,我县科技事业十分落后,全县无一名工程师,科研成果几乎空白。特别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科技,科技投入和科技队伍不断壮大,科研成果不断涌现。2008年全县有各类科技专业技术人员8100人,年全县共投入科技资金640万元,申请专利31件。授权专利15件(其中发明专利2件),国家科技部立项项目2个,省立项项目2个,2008年成功获得部级高新技术产品1个。完成中小型创新基金项目1个,(硅钢脱硫用超低碳活性石灰);完成农发基金项目1个(生物质燃气—蒸汽联合发电试验示范);完成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项目1个(微碳硅铁).  

教育事业蓬勃兴起。解放前的通山,经济基础薄弱,教育十分落后。49年县内只有一所初中,在校中小学生2410人,仅占全县总人口的1.5%。解放后,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不断壮大,对教育的投入不断加大,我县教育事业迅速发展。2008年末,全县共有中等职业教育学校1所,各类普通教育学校232所,其中:普通中学30所,小学159所,幼儿园43所。全县小学生在校生47517人,小学生入学率99.9%。普通初中在校生26093人,普通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6839人,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3396人,全面实施免费九年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受益学生73610人(注:两免一补,即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学生学杂费,对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全县幼儿园在园幼儿(包括学前班)8094人。特殊教育在校生数58人。全县共有专任教师2662人。解放后出生的人口,人人有受教育的机会,全民文化素质大大提高。                                                         

卫生事业不断前进。年末,全县共有卫生机构35个,其中:县级医院 2个,乡镇卫生院13个,卫生所13个。全县共有病床位数471张,卫生技术人员1462人。全年全县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234.8/10万之内;全县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21.6/10万之内;婴儿死亡率控制在7.1‰之内。0-7岁儿童“五苗”接种率达99%,主要健康指标达全省平均水平。与解放前的1所医院、二个医师相比,卫生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医疗保健体系的建立健全,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各种传染病得到了有效的控防,疾病冶愈率不断提高,人民健康有了根本的保障。人均寿命比解放前的35岁提高了1倍多。  

2008年,创建湖北旅游强县一举成功,九宫山景区成为国家 4A 级旅游风景区。隐水洞于2008年10月正式对游客开放,并获湖北省首家地质公园称号,太阳溪漂流于2008年5月份接待游客以来,深受游客青睐,九宫山滑雪场大力开展灾后重建,去年底迎来冬季游客高峰,使我县冬季旅游淡季不淡。另外,结合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农家旅馆蓬勃发展,一大批农民依靠办旅游发展致富,旅游业为全民创业提供了广阔的创业平台。2008年,全县接待海内外游客将达到154.8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706.2万元,综合旅游收入4.9亿元,分别比去年增长45%、42.1%、36.1%。                       

七、人民生活水平越来越高  

解放前,我县城乡人民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解放后经过60年的艰苦创业,广大人民群众收入不断增加,生活日益改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2008年我县居民储蓄存款达18.32亿元,人平达4010元,城镇居民全年可支配收入达8406元,农民人平纯收入2852元。比1949增长62.4倍,年平均递增7.3%。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达到16673元,比1949增长95.9倍,年平均递增8.1%。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由1978年的77.4%下降到55.4%,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9.9%。与解放初期比,发生发翻天覆地的变化。吃的方面,由过去那种解决温饱,发展到现在的讲营养、讲健康;
住的方面,由过去那种避风挡雨发展到现在的讲环境优美、舒适高档;
用的方面,向环保化、高档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附:建国以来通山县主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指标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