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播文化_弘扬传播《道德经》,提升国人文化底蕴

弘扬传播《道德经》,提升国人文化底蕴  

陈文静 湖北省天门市干驿小学    

   

当前我国社会科学日臻发达,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殷实,而精神财富却越来越贫乏,道德滑坡、沦丧的现象日趋严重。道德主流是进步、光明、向善的,但由于体制机制不完善、社会舆论放大效应等原因,一些时段、一些领域、一些人群的局部道德滑坡是客观存在的现象,有些道德问题还相当突出。这些公德失范现象遭致普遍抨击,引发人们忧心忡忡甚至仇官仇富、疾呼国将不国……但无论怎样高估问题的严重性,败德现象仍属支流,社会道德积极、进步、向善的主流地位无可撼动。在中国当前感动与疼痛并存、谴责与反思交织、忧虑与希望同在的道德状况下,我们要全面辩证看待问题,大胆略大方位大手笔进行精神文明道德重建。  

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的现实生活中,“堂堂正正做人,踏踏踏实实工作”的呼声日益强烈,如何去面对金钱、地位、情色的诱惑呢?学习先秦道家典籍《道德经》,我们就可以找出答案。读《道德经》如同聆听一个长者的教诲,读者会感觉受益匪浅。《道德经》里面没有声音的穿透力,但字里行间蕴涵的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等辩证理念,包含的治国之道、处世哲学、人性修养、军事哲学、养生智慧等,能静悄悄滋润读者的心灵。《道德经》零散章节或能触动读者心灵的某处,让人们从精神上找到冲出桎梏的出口,从而促发人们调整思想视角,规范行为举止,养成良好道德情操。  

   《道德经》在中外哲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尽管全书只有五千余字,但千百年来在中国,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无不从这部人类文明史上的智慧宝典中汲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在国外,《道德经》一直是除《圣经》之外,在世界上影响最大,发行量最大的中国著作。几百年来,《道德经》的西文译本总数近500种,涉及17种欧洲文字。在西方人看来,《道德经》可以看作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弘扬道德观点的诗词。由于经过翻译,在西方的很大版本里,将《道德经》已经翻译成通俗易懂的诗词和人生哲理警言,所以西方人也非常容易接受和读懂他的意义并让《道德经》在国外的土壤得到普及甚至超越了中国。不少学者认为现在教育中应该将《道德经》作为必修课和选修课,根据时代需要用创新方法解释《道德经》在学生中进行广泛传播、普及,弘扬《道德经》,做好古今文化对接的工作,消除我国的传统文化教育的断层状态。借鉴台湾、海外,尤其是东南亚地区继承并发扬我国的传统文化的做法,增进国人的文化底蕴,破解现代中国教育的失误,消除国家民族面临的文化危机。  

《道德经》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如《道德经》所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社会发展已经说明自然界和人类并不是一成不变,是可以相互转换的,老子观察到天地万物存在对立矛盾的两个方面,有无、刚柔、强弱、祸福、兴废等等,它们都是互相依存、互相联结的。他们可以转变,水是柔弱的,但是在某种时候水的力量是很大的,洪水可以摧毁很多坚硬的物体。唇是柔软之物,牙齿是坚硬的物体,然而当牙齿已经掉落时,唇还在。这就进一步说明世界的万物是可以转变,矛盾是普遍存在。在中国当下国泰民安的时期,传播和弘扬老子的《道德经》,无论何时都有助于丰富人们的和谐思想,深化人们对于和谐理念的认识,引导人们更加尊重生命、关心社会、爱护环境;
有助于增强国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自信,增强思想上的定力,在当今和谐社会文化构建之中,我们既要以开放包容的胸怀吸纳外来先进文化成果,也应当继承和弘扬几千年积淀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
为和谐世界的共建,提供思想文化资源,为世界提供规避冲突、走向融合的东方智慧。现在中国迎来了新一轮的国学热和传统文化热,这预示新一轮“文艺复兴”时期的到来,在这个时候,我们大力提出弘扬老子文化,对推动人民道德观和爱国热情,都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道德经>>第八章云: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用现在的话来翻译是:具备最好的人的禀性好象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大家所厌恶的地方,所以它的性质最接近于“道”。居处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待人善于真诚相爱,说话善于遵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处事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掌握时机。只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这是一首对水的颂歌,歌咏的对象是具备像水那样品格的圣人。它以“上善若水”为提纲,指出一个人如要效法自然之道的无私善行,便要做到如水一样谦退守中的至刚、至净、能容、能大的胸襟和气度。  

水,具有滋养万物生命的德行,它能使万物得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争利,它却永远不占据高位,更不会把持要津。俗语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水,在这个永远不平的物质的人世间,宁愿自居下流,藏污纳垢而包容一切。所以老子形容它“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以成大度能容的美德。因此古人拟成对联作为人生修为的格言:“水唯能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及天。”水,与物无争,谦下自处。所以老子讲,如果一个人的行为能做到如水一样,善于自处而甘居下地——“居善地”;
心境养到像水一样,善于容纳百川的深沉渊默——“心善渊”;
行为修到像水一样助长万物的生命——“与善仁”;
说话学到如潮水一样准时有信——“言善信”;
立身处世做到像水一样持平正衡——“正善治”;
担当做事像水一样调剂融和——“事善能”;
把握时机能做到像水一样及时而动,随着动荡的趋势而动荡,跟着静止的状况而安详——“动善时”;
再配合基本的原则,与物无争,与世不争,那就永远没有过失了。老子讲了一连串人生哲学的行为大准则,如果集中在一个人身上,就是完整而完善,实在太难了。除了历史上所标榜的尧、舜以外,几乎难得有一完人。不过,如果我们具备一项这样的美德,也就可以名垂千古了。  

在中国古代许多哲学家的著作中,水都是重要的体道之物。孔子说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因为水总是处于一种变动不居的状态里。苏轼也说:万物皆有定形,惟有水随物赋形。水无定形的特质,启迪人们要向自然界学习,学习水的适应能力和通变能力。引到生活中人们可用水作介质来做心理开导:择岗当如水、做事当如水、做人当如水。择岗如水可方可圆,就能安定。孔子说君子不器,一个人德才兼备不应该象某种器具一样,只有一个用途。从政为学行事只有博学多才才能担当各种角色胜任各种任务;
做事当如水随方就圆,固步自封决不能适应新形势新挑战,只有不断主动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才能在不断变通中保生存求发展;
做人当如水变通方圆,生活难免遇到挫折和阻力,就要学习水方必折,塞必止,决必流,终究还是奔海而去。

 越传统的东西越有生命力,越有生命力的东西越有价值。国学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是中华文明的魂,弘扬国学文化关系民族精神的传承、关系民族的未来、关系社会的和谐发展。弘扬传播《道德经》,提升国人文化底蕴,是新时期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能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造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