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新农村建设的实践和思考】新农村建设成果

县新农村建设的实践和思考  

   

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上午好!  

受市委党校的邀请,今天,我主要就如何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这一课题,结合XX县这几年来的具体实践,谈一谈我们的一些思考、认识和体会,与大家交流和探讨。  

2011年以来,我县紧扣党中央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省委省政府“五新一好”目标和市委市政府“八不八多”等要求,在积极实践中不断探索,在敢闯敢试中锐意创新,做到既紧扣中央省市精神,又契合XX本地实际,推动了我县新农村建设的模式和水平呈现递进式的演进提升,得到了省市领导、兄弟县市的充分肯定以及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的好评。下面,我用“三个转变、一个愿景”来汇报我县新农村建设的实践和思考。  

   

第一个转变,即模式上的转变  

——从分散建点到集中建带、镇村联动、全域覆盖  

   

晋陶渊明有一篇非常有名的散文,叫《桃花源记》,大家都知道。这篇文章之所以流传至今,成为经典,除了文辞优美之外,我想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文章里面动人地描画了一个宁静美好的农耕家园,这是留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内心深处的原乡故园,令人无限留恋、向往,因此千载而下,仍然打动人心:“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与五柳先生心目中的理想家园相比,我们现在建设的新农村应该有更高的要求和更新的内涵。有过基层工作经验、特别是在乡镇工作过的同志都知道,2005年开始,党中央心系“三农”工作,看到了长期以来农村建设发展的滞后和欠账,审时度势,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实施新农村建设。目标是“20字方针”,即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用精炼的词语高度概括了我们要打造的新农村究竟是什么样子。这里,我想借助陶渊明的美文起头,重温一下中央新农村建设的“20字方针”,这是我们在开展新农村建设时,无论什么时期,无论探索什么路子,都必须牢记在心、不能有丝毫偏移的。  

新农村建设实施至今,取得了一系列巨大成就,全国各地的农村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2011年之前,基本上我们新农村建设的建设模式还是一成不变,还停留在单一村点建设上,每年每个县分配几十个建设点,每个乡镇只能分到2—3个点,每个点建设资金二三十万,稍微修修路、搞一下环境整治就没钱了,这种“分散插花”的模式,既与新农村建设与时俱进的新形势、新要求不相适应,也与农村广大群众随着经济条件好转而日益增长的环境需求和基本公共服务需求不相匹配,激发不了农民群众建设家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比如,我们XX,17个乡镇场,135个行政村,1846个村民小组,几千个自然村庄,每年只分配50多个新农村建设点,每个乡镇最多不超过3个点,从2005年开始,虽说每年都有一些村组受惠于新农村政策,但惠及面太窄,干了多年,农村只见新房不见新村,更没有新貌,很多村组盼望新农村建设有如大旱之望云霓,不知党和政府的阳光雨露何时才能照到自己身上。  

怎么有效解决这一矛盾、回应群众期待?我们觉得要从改变建设模式上入手。2011年年底,经过反复调研论证,我们选取从XX县城到泰和杨村26公里长,涉及4个乡镇场、10个行政村、总人口数4万多的省道杨万线作为“综合试验田”,探索新农村建设模式从分散建点向集中建带转变,出台了《杨万线美丽乡村综合示范带建设方案》,提出“全域规划、整体布局、镇村联动、带状推进”的新农村建设新思路,即在总体部署上从分散建点向镇村联动、集中建带、整体推进转变,在力量安排上从“撒胡椒面”向突出重点、相对集中转变,在建设效果上从低水平、低层次向高标准转变,把杨万线整体打造成一个美丽乡村建设综合示范带。  

构想很美好,可是初步算算账,起码要5000多万。XX是个小县、穷县,2011年当年财政收入5.2亿元,可用财力只有2亿元。这又是一个大矛盾,干还是不干?县四套班子经过研究达成一致:定了就干,干必干成!抓工业、抓城建尽管容易出政绩,但是抓“三农”抓出成绩更加有成就感,更能体现党委政府执政为民的宗旨要求,也更受广大农村群众欢迎。而且国家长期实行城乡“剪刀差”发展,该到反哺农民、反哺农村的时候了。作为县一级党委政府,我们觉得应该具备这样的为民情怀和执政自觉。  

2012年2月,我县召开高规格、大规模的杨万线美丽乡村综合示范带建设动员大会,举全县之力启动了杨万线综合示范带建设,开始了新农村建设模式转变的大胆实践。主要有六大举措:  

第一,高位推动。我县成立了杨万线美丽乡村综合示范带建设指挥部,县委书记任总指挥,县长任第一副总指挥,县委副书记任常务副总指挥,县四套班子其他分管领导担任副总指挥,有关部门和单位任成员。指挥部下设“一室四组”,即综合办公室、规划指导组、项目统筹组、产业指导组和资金筹措组,每组由不同部门相关领导组成,具体负责综合示范带建设各项工作。县四套班子所有领导实行“一对一”挂点,坚持一线办公,每半个月至少到点上督查指导一次。这里说的高位推动不是嘴上说的套话,而是真正落到了实处。那个时候,在杨万线各个建设村点上,几乎每天都能看见县四套班子领导的身影。市扶贫和移民办主任巴庚明同志,当时任XX县委副书记,杨万线建设他抓总,哪些房屋需要改造成坡屋顶,哪些房屋要黑改彩,他对照规划沿途踩点察看,一个村一个村走,一栋房一栋房点,用脚一步一步丈量了26公里长的路,一年来到杨万线现场办公和指导督查不少于150次。那个时候问巴书记在哪里,大家都说在杨万线上。  

第二,全域规划。我们聘请江西农大规划设计院对整条示范带统一进行高标准规划设计,编制全线建设总体规划,在全市率先整个杨万线区域规划黑瓦改红瓦,平顶改坡屋顶,整条线彰显庐陵风格。坚持全域布局,积极向上申报新农村建设点,省里批复给我们县的100个新农村建设点,其中86个布局在杨万线上,实现点面相连、全域覆盖、不留空白,保证整个示范带串点成线,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在整体体现高标准、高起点的基础上,按照精品建设点、县级建设点、一般村点和特色产业基地划分层次,分别进行好专项规划设计,明确建设要求和标准,重点抓好2个圩镇、4个精品点以及重点产业基地的规划,多次开会反复评审,力求高水平、高品位,突出了全线的关键节点。  

第三,系统推进。新农村建设不是单纯的拆旧粉墙、穿衣戴帽,而是需要全面综合推进。在总体安排上,我县将杨万线综合示范带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加以推进,出台了“1+5”一整套政策文件,总的《实施方案》加上《具体实施细则》、《资金管理办法》、《改房项目实施办法》、《清洁工程实施办法》、《党建示范带实施方案》等5个配套方案,做到既有总体方案,又有具体细则与单项操作办法,确保了杨万线建设规范有序推进。在具体实施上,对圩镇改造、一般村点农户改房、公共设施建设、产业基地培育和社会管理等,分门别类采取了一整套奖补扶持办法,并分项实行严格管理制度,确保把每个项目建成精品工程。同时结合“两违”整治,加强农村建房管控,杜绝违规无序建房问题发生。我们灵活运用坡屋顶、马头墙,协调搭配黑白灰三色,对沿线示范圩镇进行了房屋改造,彰显出“青砖黛瓦马头墙,飞檐翘角坡屋顶”的庐陵特色。在施工建设上,从规划设计到现场施工、项目监理再到最后验收,明确了一系列严格的管理制度。这些政策文件思路清晰、内容全面、步骤详细、方法具体,指导性、操作性强,对保证示范带建设取得实效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第四,多方共建。新农村建设不仅需要政府主导,还要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同时更要充分调动各种社会力量。我县在杨万线综合示范带建设中注重发挥政府、农民与社会等各种力量的有机结合,形成了多方共建、多元筹资机制。一是动员企事业单位帮扶。全县发动并组织了89个县直单位帮扶工作组,每周至少1次深入所挂村点开展帮扶工作。各工作组充分发挥资源、技术、财力等优势,深入所挂村点指导协助建设。二是倡导沿线乡镇发挥主导作用。三个乡镇由主要领导牵头抓总,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其他班子成员分片包干,通过实行责任金保证制度或采取工作组包村点的方法,多措并举推进建设。三是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我们注重调动村组干部、理事会成员的建设主动性,通过他们带头,充分调动了村民群众的建设积极性。比如,在“平改坡”、“黑改彩”的屋顶改造过程中,政府补贴不到三分之一,群众出资三分之二以上,但群众积极性却非常高,很多距离杨万线可视范围内较远的村民甚至多次申报要改造,群众总计出资达2000多万元,确保了改房工作的高效完成。还有精品点文溪村,在村组干部、理事会的带动下,短短一个月,严格按照标准,迁移杨万线沿线坟墓200多座。四是“六个一点”多元筹资。我们采取“县财政出一部分,积极向上争取一部分,县直单位帮扶一部分,项目资金捆绑一部分,社会各界和群众捐赠一部分,投工投劳与精打细算节约一部分”的办法,有效解决了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共筹集财政、社会、企业主和群众等方面投资2亿元。比如,县财政预算安排从2010年的270多万元增加到2011年的1100万元;
沿线三个乡镇自筹资金300万元;
争取省、市新农村建设配套资金813万元;
号召全县挂点帮扶部门单位筹资320多万元;
整合农林水、扶贫移民、交通等各类项目资金2500多万元;
动员沿线群众、在外工作人员和创业人士捐资2600多万元;
招商引资建农业基地投入1亿多元。  

第五,严格督查。一是县领导经常不定期深入镇村督查,并即时现场点评。县里每季度召开一次“比一比、看一看”流动督查会,县四套班子领导、有关部门负责人、乡镇主要领导、村支部书记全程察看,现场评比打分,县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均现场点评,现场察看后集中开会。二是指挥部办公室工作人员经常深入一线,及时掌握进展情况,一周一期编发《美丽乡村建设》简报,指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下一步工作提出整改意见。对进展速度快、帮扶工作做得实、实际效果好的通报表扬,反之通报批评。同时,指挥部下设的四个职能组各司其职,扎实做好相关督查协调。三是县里将综合示范带建设工作纳入年度目标管理考评,从过程到结果环环考评,年终确定各地排名,奖优罚劣。  

正是通过这样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和环环相扣的推进举措,短短一年时间,杨万线综合示范带就全面打造成型,呈现出惠及范围广、标准要求高、综合效果好、示范效应强等特点,26公里长的通道沿线可视范围内红瓦绿树,掩映如画,形成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先后吸引了100多批上万人次前来参观学习,社会反响大、评价高。省委党校派出课题组专程来XX调研,调研报告称“XX县杨万线综合示范带建设将新农村建设引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时任省长鹿心社同志亲临杨万线现场视察指导,时任省委副书记尚勇同志对杨万线模式作了重要批示,要求全省借鉴推广,并将杨万线综合示范带建设誉为开启全省新农村建设全新模式的“东风第一枝”。   

回顾杨万线建设,我们有三点体会与大家一起共勉:一是统筹城乡发展不能长期停留在口号上,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心系农民,反哺农村,善于集中全县力量加快改变农村面貌,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二是要下决心改变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单纯任务观,不能仅仅满足于完成上级任务,要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放在改变农村面貌、发展农村经济上。三是新农村建设要勇于创新,敢于担责,看准了就干,干必干成。杨万线示范带谋划和建设的过程中一直有质疑声音,但我们心底无私天地宽,顶住了压力打造成功,产生的效果和效益自然就让一切质疑烟消云散。我觉得,当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有在议论声中甚至骂声中奋斗、成长的思想准备,正确处理“骂一阵子”与“骂一辈子”的关系。干要被人骂,不干也要被人骂;
宁可干了被人骂,不可不干被人骂;
干了被人骂是骂一阵子,不干被人骂是骂一辈子。我们要想干、愿干、敢干、会干、拼命干,干别人不想干不愿干的事,干别人不敢干不会干的事,干成一批实事、好事、大事、要事。  

杨万线打造成功后,我县按照“一年打造1—2条美丽乡村建设综合示范带”的部署,全面推行“集中建带”这一建设模式,先后建设了大广高速及连接线、韶高线、105国道沿线、万龙线等多条美丽乡村建设综合示范带,用5年时间,基本覆盖了全县交通干线沿线村组,使广大农村面貌有了一个显著的变化。同时,我们以圩镇改造为主,以周边中心村为辅,结合小城镇建设,实施镇村联动全覆盖,全面完成了17个乡镇场圩镇改造,带动了周边村庄的建设发展。  

必须指出的是,在集中建带探索实践中,由于涉及范围广、体量大,工程量超过往年6倍之多,不可避免的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比如,在资金筹措方面,农村税费改革后,大部分乡镇缺乏财收能力,村集体经济薄弱,农民经济能力不强,导致投资乏力,而且乡镇主动作为也不够,没有充分发挥土地增减挂、社会捐资等渠道的作用,过于依赖上面的项目资金和县财政资金。在主体作用发挥方面,绝大部分村民积极性较高,能自愿投工投劳、捐资捐物,但也有少数村民素质不高,对建设新农村缺乏足够认识,参与建设的积极性不高,导致有些村点建设存在“剃头挑子一头热”现象。  

   

第二个转变,即内容上的转变  

——从单一化建点到多元化配套  

   

正如前面所述,2011年以前,我们新农村建设点除了建设模式属于分散建点,其建设内容也较单一化。从最开始的“三改三清”,再到“三清六改四普及”,主要建设内容就是村容村貌整治。除少数精品点外,对一般自然村点而言,受理念、资金的限制,大多还只是村容村貌整治,以及修修路,有的也利用旧祠堂等场所设立了文化活动中心和党建活动中心等简单配套设施,但是使用率不高,有的甚至长期空置,徒有其名。总之,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单一化建点的特点:穿衣戴帽子,修路整村子。建设模式单一化最大的问题是缺乏产业、生态、文化、管理等综合配套,村庄的内生动力和潜在活力未得到释放,村庄旧有陋习未得到根本转变。一旦后续管理跟不上,一段时间后,村庄又恢复原貌,涛声依旧,“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  

为解决上述问题,我们按照突破传统做法,进一步拓展和丰富新农村建设内容,即在改变村容村貌之外,把精准扶贫、生态建设、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基层党建和社会管理创新等全部纳入建设内容,切实做好“六个突出”,由过去重视改头换面、穿衣戴帽向突出产业发展、突出村庄治理、突出功能配套等方面转变,由内容单一化向全面、综合、多元化转变,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发展升级,努力建设“绿富美”新农村。  

一是突出扶贫攻坚。我们将新农村建设和脱贫攻坚紧密结合起来,积极贯彻省市“美丽乡村建设全覆盖行动”要求,按照贫困村优先安排原则,在全县391个重度贫困村小组中开展村庄整治,确保2017年实现贫困村美丽乡村建设全覆盖,2020年实现全县农村美丽乡村建设全覆盖。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村庄整治+乡村旅游+手工艺品(农产品)产业扶贫”模式,既改善贫困村村庄环境,又有效促进贫困户脱贫增收。这里举个比较典型的例子:高陂镇谷中自然村,全村共43户、165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8户42人,是“十三五”重度贫困村小组。该村大力开展村庄整治,全部拆除空新房、破旧栏舍,通过土地平整,统一规划建房22栋,并由村民筹资、理事会统一代建栏舍43间,有效解决了村民牲畜放养问题,村庄环境焕然一新。同时,该村着眼乡村旅游,紧扣“画艺小镇”主题,引进江苏高思文化公司,投资60余万元建设竹制品加工厂,在生产竹篮、竹筷之外,培训村民参与手工制作竹制画艺手工艺品,既可直接吸收贫困户就业,又可依托当地山水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打造更有效益的脱贫致富长效产业。  

二是突出设施完善。坚持问题导向,按照“缺什么、补什么”要求,不贪大求洋,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村民生产生活条件为目标,优先解决群众反映最强烈、需求最迫切、又能落实的项目和问题,重点实施“七改三网”项目(改路、改水、改厕、改房、改沟、改塘、改环境,建设电力、光电、电信网络),完善村庄基本的基础设施,努力实现村庄绿化、美化、亮化、洁化。比如,武术乡新蓼村,是我县最偏远的村庄,基础设施相当滞后,90%的村民的住房是危旧土坯房,生产生活条件十分差。去年该村被列入新农村建设点后,以危旧土坯房改造和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实施了“七改三网”项目,整个村庄面貌一新。  

三是突出服务配套。我们按照上级要求,对中心村实施“8+4”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公共服务平台、卫生室、便民超市、农家书屋、文体活动场所、垃圾处理设施、污水处理设施、公厕以及小学、幼儿园、金融服务网点、公交站)。比如,我县五丰镇路口湾内村点,注重乡村的宜居度、便民度,不仅配套建有便民超市、农家书屋、卫生所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还配套建设了信用社、电商站等,让村民呼吸着乡村的新鲜空气,享受着城里人的便利美好。特别是农产品电商配套,一根线连着广阔市场,也连着村外世界,做得很好。注重功能配套是今后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是“物的新农村”向“人的新农村”转变的必备要求。为此,我们在体量比较大的一般新农村建设点也根据具体情况,力争配套“8+4”基本公共服务项目。比如,枧头镇茅坪村,离圩镇较远、村民较多,办事、就医、购物不方便,根据村民意愿,在新农村建设中配套建设了便民服务中心、电商网点、小超市、卫生室等。  

四是突出整洁宜居。在所有乡镇成立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执法大队,全面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推进农村清洁工程,重点抓好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和生活污水治理。比如,窑头镇中心休闲公园原来是一口占地40亩的臭水塘,是圩镇居民倾倒生活垃圾、排放生活污水的场所,杂草丛生,污秽不堪,镇村联动建设时规划建设成中心休闲公园,变身为充满诗情画意、集观光休闲和健身游乐于一体的小公园,杨柳依依,湖水清清,既大大提高了窑头圩镇的品味,也让圩镇群众茶余饭后有了休闲散步的场所,受到人们的交口称赞。  

五是突出产业富民。我们在新农村建设点注重发展富民产业,因地制宜着力发展井冈蜜柚、有机产业、光伏发电、电子商务等特色产业,同时,引进培育了一批农业龙头企业,积极推行“公司+基地+农户”模式,不断提升农业产出效益,促进了农民有效增收。比如,百嘉镇野生动物养殖基地,依据我县被授予“中国果子狸之乡”称号,在杨万线建设中建起占地300亩、总投资600万元的果子狸、野猪养殖基地,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村干部+农户+贫困户”模式运作,目前已发展社员360人,辐射带动周边230多户农户,年产果子狸6000多只、野猪2600多头、豪猪2000多只,年产值2000多万元。在带动全镇贫困户脱贫上,基地采取“入股脱贫”模式,很值得借鉴。即每户贫困户以产业帮扶资金5000元入股基地合作社,不参与决策,也不承担风险,只参与分红,每年每户1000元,连续十年,十年后每户贫困户还可以领回1组果子狸自行饲养。  
六是突出和谐文明。突出强调了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和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在农村工作中的重要保障作用,每个新农村建设点在建设之初就狠抓了“一组两会”(即党小组、理事会和志愿者协会)的建立和运行,由财政出资分别对党小组长、理事长和协会会长解决了每月50元和40元的报酬。全面铺开建设“村民说事室”,进一步完善了硬件、软件设施,在化解基层矛盾纠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在杨万线建设时,任务繁重、工作量大、工作难度高,全线村点却实现了“零强拆、零上访”,极为难得。另外,我们还大力开展“文明和谐村”创建和“文明农户”、“五好家庭”评比等活动,引导村民建立完善村规民约,营造了“违规众人批、守约大家赞”的浓厚氛围。   

在推进新农村多元化建设过程中,我也感觉我们的工作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和误区,主要表现在:一是新农村建设“重建轻管”现象仍然不同程度存在。经过近些年来的大投入,目前农村生产环境、人居环境普遍得到较大改善,很多村点的村容村貌得到巨大改变,村内建起了休闲广场,安装了体育健身器械、太阳能路灯,修建了环村公路等,村民生活环境、生活质量显著提高。但长效管理跟不上等老问题依然存在,公共设施无人养护,生活垃圾无人清扫,环境卫生缺少长效保洁制度,等等,依然困扰着我们。二是党建活动室、文化活动场所等配套设施作用发挥不够。很多村点配套建成的党建活动室、文化活动场所,大多数时候闲置不用,未充分发挥其应有作用,成为村内的“摆设”。部分村点的图书室、报刊室也不会定期开放,有些村民耕种之余,沉迷于扑克、麻将等赌博活动中,和文化活动没有有效开展起来有很大的关系。培育新时代的新型农民、实现乡风文明目标,还任重而道远。  

   

第三个转变,即内涵上的转变  

——从新农村建设到乡村旅游  

   

我们先看一组照片。(田北农民画村照片)  

这是XX县高陂镇田北农民画村。它原来不过是105国道边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寻常小村庄,一个普通的新农村建设点,经过我们一年多时间的打造,成为江西省国家AAA旅游景区和江西省AAAA乡村旅游点,累计接待游客25万多人次。它的华丽嬗变源自我们在新农村建设理念上的不断拓展、创新、提升。  

不管是分散建点还是集中建带,不管是村庄环境整治还是注重配套和村庄发展,前面说的杨万线也好,韶高线也罢,无论模式怎么改变,内容怎么多元,它终归还是属于一般意义上的新农村建设的范畴。我们觉得,新形势下的新农村建设工作,一定也要在内涵和外延上进一步拓展提升、与时俱进。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战略理念,什么是“美丽中国”?对此最直观的、老百姓最容易理解的解读就是——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XX应当怎么贯彻中央精神、打造“美丽XX”?我们充分发挥我县生态优势,把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紧密结合起来,恰当植入各种旅游元素,着力将新农村建设点打造成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点,使乡村的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从而让广大农村的“美丽成色”更足更靓。  

我们从三方面进行了探索实践。  

一是将新农村建设点打造成旅游景区。从杨万线建设后,我们一直在思考,怎样进一步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才能使新农村建设实现效益最大化。在工作调研中,有两件事引起我们的注意。第一,XX农民画历史悠久,在全国有一定的影响。尽管还在拿着画笔的农民画家没多少,但近年来XX农民画的成绩不少,比如,2001年我县选送6幅农民画作品参加全国首届农民画艺术节,其中1幅获二等奖,3幅获三等奖,1幅获优秀奖。第二,XX籍著名国画大师梁书三代有习画传承,并传技培养了一批业余画家,很多也画过农民画。我们敏锐地发现了其中蕴含的爆发点,提出能否结合美丽乡村建设,选择一个风景秀美、交通便捷的自然村庄,以农民画为主要元素,以乡村旅游为目标,打造一个全国一流的农民画村,既能从山水风景保护再造上使村庄更加令人向往,又能通过发展文旅产业使村庄加快致富小康的步伐,从而在内涵上将新农村建设水平提高到一个更高的的层次,更能通过画村的打造,实现乡村旅游的成功破题。  

在先后赴吉林东丰、上海金山等农民画之乡考察之后,我们愈发坚定了这一信心。之后就是选择在哪个村点画一幅超大的“农民画”了。经过反复比较,高陂镇田北自然村进入了我们的视野并得到一致认同。田北一直有着浓厚的书法、农民画艺术传统氛围,而且交通区位优越、生态环境优美,是一个古树木、古建筑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的典型江南古村落。就选田北了。我们从两方面同时发力。  

一方面,聘请国内高水平、专业化的团队进行整体规划设计和施工建设,精心打造画村所有景观节点,比如农民画苑、丹青湖、笔洗湖、知画湖、书画长廊、农民画作者住宅等等。同时,进一步完善“吃住行游购娱”旅游要素,高标准建设了游客服务中心、农家乐、采摘园等一系列旅游配套设施。不到一年时间,一个集农民画创作、展示、培训、写生、销售和休闲旅游“六位一体”的全省独一无二的农民画村就展现在世人面前。着眼于打造全省知名的艺术院校学生写生基地,建设了专门的写生学生接待旅馆和室内教学场所,制作了写生(摄影)指南,安排专人负责接待服务,并实行费用优惠政策。目前,已有中国传媒大学、南昌大学、江西师范大学等19所高等院校在画村挂牌建立写生实习基地,江西省文联等众多文艺团体确定画村为志愿服务采风、摄影基地,画村开放以来,已接待15批1100多名艺术院校师生来画村实习写生。  

另一方面,依据原有基础,积极与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沟通衔接,2014年1月28日,中国民协命名我县为“中国农民画之乡”,我县至此有了发展农民画产业的“金字招牌”。我们将农民画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富民产业和全县的文化支柱产业予以重点打造。成立了农民画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关于加快农民画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明确提出“一年打基础、两年创品牌、三年出成效、四年成产业”的总体目标思路,在农民画产业发展的规划设计、管理经营、政策优惠、扶持机制等方面进行统筹谋划。同时,县财政安排专项发展资金,在农民画作者入住画村、社会力量创办农民画销售公司、农民画作者“师傅带徒弟”等方面出台了7项资金奖励和政策扶持措施,9名农民画家在政策的吸引下移民田北,成为田北村民。采取多种方式不断壮大农民画作者队伍,提升农民画创作水平。目前,XX农民画作者已经发展到1800多人,骨干农民画家达300多人,有近3000幅作品在全国各地展出并获奖,50多幅作品获国家级大奖,400多幅作品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2000多幅作品被国家、省市有关部门和个人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