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

“今天,我们纪念马克思,是为了向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致敬,也是为了宣示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坚定信念。” 在今年5月4日召开的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深切缅怀了马克思的伟大人格和历史功绩,深刻重温了马克思的崇高精神和光辉思想。
中国拥有悠久的传统文化,而只有在延续传统文化血脉的基础上开拓创新,才能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开创灿烂辉煌的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改变了百年来中国的历史。从中华文化的复兴和发展来看,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吸取人类文化的优秀成果,创造性发展。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是其中的核心问题。
曾经有人提出疑问: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吃掉”中华传统文化,还是中华传统文化“吃掉”马克思主义? 其实,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的相结合,并不是谁“吃掉”谁,谁改变谁的问题,而是二者相结合进而创造性的转化与融合。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是历史的必然。当前,有一种是教条主义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观点。这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是纯粹的马克思主义,不需要也没必要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担心如果马克思主义一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会淡化、稀释甚至取代马克思主义。这种观点看似坚持马克思主义,实际上既不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更不是发展马克思主义,实则在扼杀马克思主义,因为,马克思主义如果不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就根本不可能在中国长期存在并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以人为核心的,是关注人的理论,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就提出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人是人的最高本质”。

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绝大多数思想家主张也是以“人”为核心的。儒家的“仁爱”、 墨家的“兼爱”、 甚至道家的“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也都是关注人的思想。可以说,关注人的存在,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天然契合点。
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主义,而是行动的指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产生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不断发展和创新的过程,也是不断吸取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
今天,我们对马克思的最好纪念,就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增强“四个意识”和“四个自信”,秉持信念,勇于开拓,继续坚定不移的走在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