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要追求“风清气明”:什么是乡村振兴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启了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新进程。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山东代表团的审议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篇大文章,要统筹谋划,科学推进。”确实,乡村振兴,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仅是经济建设的振兴,还是生态建设、文明建设的振兴,更是民风社风的振兴。毋庸置疑,乡村振兴要追求“风清气明”,变革丧葬祭祀之风,留住家风乡愁之魂,传递绿色文明之美。

  乡村振兴要变革丧葬祭祀之风。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在慎终追远,祭祀先人方面,我们倡导的绿色环保文明祭祀,已经愈来愈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和实行。但在农村的传统丧葬之风并未根本变革,死人甚至“活人墓”都在与活人争夺耕地,原本和谐的人与地之间产生了新的矛盾。我国是有着十三亿人口的国家,人多地少,耕地面积有限。如果无限制地大建乱建坟墓,不仅有碍观瞻,也侵占耕地,更谈不上乡村战略的统一设计和规划。我们要尊重传统习俗,但也要移风易俗,对那些背离时代进步的陋习,该改的要改,该摈弃的就应该摈弃。今年颁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指出,要“遏制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深化农村殡葬改革。加强农村科普工作,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养。”丧葬祭祀之风的变革,带来的是大量可利用的耕地,带来的是乡风民俗的革新,带来的是乡村振兴淳朴民风的文化支撑。

  乡村振兴要留住家风乡愁之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乡村建设“要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而良好家风、乡村文化是承载乡愁的有效载体。“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要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在乡村振兴战略中,要借鉴古今优秀文化,保留保护自然风貌,保护好优秀农耕文化遗产,留住历史文化根脉,努力使乡村成为中国人寻找乡愁记忆的去处。要加强新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组建村落历史文化陈列馆,做好农村非物质文化及民间手工艺的传承。要让乡村振兴多一点自然之美、多一点质朴之风、多一点乡愁之魂。

  乡村振兴要传递绿色文明之美。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20字总要求。这一指导思想既蕴含着美丽乡村、生态乡村的外在品质的打造,更蕴含着乡风民风社风内在品质的打造。绿色之美塑于形,文明之美内于心。乡村振兴,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形成美丽村庄、美丽庭院,打造诗意栖居的优美人居环境。更要加大农村教育,倡导现代文明理念,让文明之风充盈着每一个乡村,让家教家风滋润每一个家庭,让乡村传递着绿色文明之美。

  外塑其形,内修其心。人如此,乡村振兴亦然。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依靠全体新时代农民,尤其是农村党员干部,打造风清气正的基层农村党组织,勠力同心,砥砺前行,才能真正让乡村振兴走上“风清气明”之路,让农民真正走上幸福康健之路。(溧阳市 钱新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