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县千名干部下基层,加强群众教育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活动,为广大机关干部深入基层、体察民情、了解民意、化解矛盾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机遇。我们作为从事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干部,从大走访、大调查活动中,受益匪浅,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作了一些调查。  

  一、我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现状分析  

  近年来,我县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农民收入得到了大幅提高,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之相适应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也得到不同程度地提高,但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相比,我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  

  (一)群众道德教育弱化。意识决定行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根本性好转,取决于农民群体的道德素养和坚持的道德水准。不少群众反映,自“三提五统”不收了,干部也很少到老百姓家里了,干群之间沟通少了,干群之间的距离也拉远了。由此导致农村政治思想教育不深入,党的农村政策在农村宣传不到位、解释不具体;
道德教育不扎实,良好的道德规范在广大农村还没有形成。一些农民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道德观念产生错位,出现了“端着碗吃肉放下碗骂娘”、“爱子不孝老”、“吃水忘了挖井人”等现象。特别是艰苦奋斗精神、勤劳致富思想、诚实守信的美德和体现真善美的做人准则均有所弱化,好逸恶劳、见利忘义等懒散无为的生活方式较为普遍。同时,当前农村大量的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涌现,代沟和代差,带来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真空。  

  (二)易风移俗步伐缓慢。先进的文化不进村,没落的文化就会抢占主阵地。当前,农村封建迷信、腐朽思想、陈规陋习等不良现象又有所抬头,一些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却缺乏健康的精神追求。有的村民时常聚在一起玩麻将、赌博,少数农民沉迷其中,造成对时政不闻不问,对生产生活得过且过;
红、白喜事讲排场,大操大办,对老人重葬轻养现象比较严重;
重男轻女、打架斗殴的歪风邪气屡禁不止,引发了一些不稳定的因素,影响了农村社会安定。在调查中,我们做了初步统计,平均1个家庭年送礼3000元左右,占到家庭收入的五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并且出现了“攀比风”,大有你送一百我送两百的趋势。这些现象如不有效扼制,势必会造成农村道德的整体滑坡。  

  (三)农民精神生活单调。当前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主要是看电视,而多数是看电视剧节目,很少有看社会和综艺类节目的。其它的文化设施几乎一片空白。据调查,在全县201个行政村中,不到10个村建有文化广场,且集中在305省道沿线乡镇,南部山区没有一个村有文体广场。2008年,全县开展“农家书屋”援建工作,目前绝大多数村都建起了“农家书屋”,但“农家书屋”的大门经常紧锁着,很少对群众开放。也有不少村建有各式各样的活动中心,没有很好地发挥应有的作用,有其名而无其实。同时大多数乡镇文化活动中心年久失修,有的是“一间房子,多块牌子”。加上缺资金,缺人才,长期不开展活动,与广大农民对文化的需求存在很大差距。  

  (四)农村生活环境堪忧。精神建设成果是建立在物质文明之上的产物,有什么样的物质条件就有什么样的精神文明。近几年来,农民生活条件有所提高,但多数农民仍不十分宽裕,农村脏乱差现象仍然突出,村组无统一规划,农户建房无设计,随意选址,带来基础设施投入加大,现有房屋的维修改造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还有差距。农村的生活垃圾无人管理,生活垃圾随处乱倒现象还比较普遍,房前屋后随处可见猪牛粪便和污水坑,甚至还有少数人畜混住现象,环境污染严重,直接影响到农村的环境,农民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农民收入不大幅增加,居住条件没有大改善,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就会失去根基,环境上讲究不起来,言行上也文明不起来。  

  二、造成我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现状的主要原因  

  我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存在的这些突出问题,一方面是受到了农村群众生活困难和根深蒂固的封建传统思想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是部分领导和干部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措施不力,失之以宽、失之以软造成的。整体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两个方面:  

  (一)经济发展不足仍然是制约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因素。“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虽然当前农村经济得到较快发展,群众生活得到较大改善,但与发达地区相比,我县农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居住条件仍需进一步改善。农村精神文明创建缺乏应有的物质支撑,农民均忙于生计,根本无暇顾及精神生活。在我们调查走访的农户中,有60%以上的农户仍然居住泥瓦房,需要维护改造,50%以上的农户不通路,70%以上农户主要收入来源依靠打工,收入不稳定,农村群众为生计疲于奔波,无法真正享受精神文化生活。农村青壮年劳力大量外出,在家的都是“386199”部队,加上居住分散,一年组织召开一次群众会都十分困难,更不用说把群众组织起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二)部分乡村干部对精神文明建设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上面千条线,下面一针穿”。当前农村事务多、矛盾多,乡村基层干部的主要精力用于应付上面的各项检查、考核和达标,根本没有精力抓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有的乡镇领导对精神文明建设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认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计划生育等工作,是硬杠杠,是政绩,而精神文明建设是软指标,没有纳入政绩考核,没有认识到开展群众教育,评树身边典型是促进社会稳定,发展地方经济的有力推手。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部分乡村基层干部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要意义认识不够,认为精神文明建设没有经济效益,是软任务,无关大局,存在着应付抓、被动抓的现象,没有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作为一项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来抓,对于当前农村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没有从根子上找原因,大有“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现象,导致农村矛盾积压和激化。目前我县大多数乡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由宣传委员一人负责,没有专兼职机构,没有形成良性工作机制。有的基层干部甚至不知道什么是精神文明建设,更谈不上抓好精神文明建设。个别地方把精神文明建设形式化,认为文明创建就是检查档案资料。在当前农村大量纷繁的行政事务、经济发展、矛盾调解等任务中,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大有被边缘化的趋势。  

  三、加强全县农村精神文明工作的意见建议  

  (一)把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社会管理创新的一项重要内容。  

  1、以加强群众教育为切入点,不断提高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着眼于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加快由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转变,为建设新农村提供强大的人力支撑。要加强对农民的传统文化与形势政策教育。用通俗易懂、群众化的语言深入乡镇、农村广泛持久地开展宣讲活动。以此加强对农民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引导广大农民分清是非、善恶、美丑。要加强对农民的民主法制教育。把依法行使民主权利的内容方法教给农民,把与农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教给农民,引导农民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成为遵纪守法的合格农民。要加强农民的知识技能教育培训。把“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做实做好,培养一批“有道德、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要加大农村先进典型的培育。深入开展 “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好婆媳”、“好夫妻”、“好孝子”、“文明卫生示范户”等创评活动,培育、树立一批先进典型示范人物,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农民学习先进、争当先进,推动形成邻里团结、家庭和睦、诚信友爱、扶贫济困的人际关系。  

  2、以培育“文明乡风”为切入点,不断提高农村文明程度。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培育新农村、树立新风尚,是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乡风文明的培育也是一个长期过程,各乡镇、村要注意从乡规民约、村规民约入手,通过约定俗成,农民用普遍认同的乡规民约、村规民约来规范行为形成乡风。各乡镇、各村要从当地的历史、文化、传统、风尚出发,制定出得到普遍认可的乡规民约,使农民在乡规民约的约束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得到提高,形成自身的文明乡风。进一步深入开展文明新村、十星级文明农户、婚育新风进万家等丰富多彩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广大农村形成尊老爱幼、邻里和睦、见义勇为、扶危济困、崇尚科学的文明新风,塑造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风尚。深入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引导农民群众树立文明意识、健康意识、卫生意识、节俭意识,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促进农村形成健康文明新风尚。  

  (二)以“三园”建设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推动载体。  

  1、以“文化乐园”建设为切入点,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民对精神文化需求也不断增长,求知、求乐、求健、求美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但农村的精神文化生活相对贫乏,迫切需要以思想文化阵地为依托,大力发展群众文化、完善文体设施。一是要加快农村电视、电脑入户工程。目前,通过电视、电脑求知、求乐是农村精神生活的一个主渠道。目前农村有线电视入户率、电脑普及率,还不能适应农民对政策掌握、信息了解、文化娱乐、精神生活的需求。要进一步实施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加快电脑、电视的进村入户,提高电脑、电视的普及率。二是加强农村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力度。要通过“政府和社会化投入”相结合的办法,大力加强农村文体设施建设,下功夫建设好包括农村广播室、文化活动室、阅览室、阅报栏等各种思想文化阵地,把思想宣传工作、文体活动向农村延伸、向农民渗透,把教育农民的工作做实。三是突出特色,开展群众歌咏、体育比赛等文化活动。文化部门要继续深化送文化下乡工程,重视乡镇文化活动中心、村文化室建设,通过“读经典,唱红歌”等形式,丰富农民文体活动内涵,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取得寓教于乐的作用。  

  2、以 “清洁家园” 建设为切入点,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环境。乡村面貌是农村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集中体现。要把农村环境卫生治理、村容村貌建设纳入村镇发展的总体规划,从教育引导农民改变陈规陋习、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抓起,把经常性工作和集中整治结合起来,把宣传教育和制度规范结合起来,下功夫解决“脏、乱、差”问题,努力建设环境整洁优美、生态良性循环、管理规范有序的新农村。按硬化、绿化、净化、亮化、美化的要求,积极推进文明卫生村镇创建活动,大力开展“清洁家园行动”,重点解决“五乱”(柴草乱垛、粪土乱堆、污水乱泼、垃圾乱倒、禽畜乱跑)问题,努力打造一批“文明卫生示范村”、“文明生态村”等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探索建立农村环境卫生长效保洁机制。要按照“三个一”标准,建立农村环卫工作长效管理机制,做到建立一支卫生保洁队伍,建设一批环卫保洁设施,制定一套卫生管理制度。通过修订村规民约,采取有效措施,切实解决 “五乱”问题。乡镇要建立专职农村环境监察队伍,村组要设立监督员,真正使农村环境卫生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有人干。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实现村容整洁,是一项长期的渐进的工作,必须从早谋划,从现在做起,加大力度,逐步推进,力争通过几年的努力,使我县的村庄建设有一个根本的改善。  

  3、以 “生态田园” 建设为切入点,不断增加群众收入。一是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认真实施山川秀美工程,继续抓好退耕还林工作,保护好土地、森林、地下水等自然资源。重视和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治理农村水源污染、禽畜养殖污染和农药化肥污染,逐步实行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坚决制止乱砍滥伐和偷猎盗捕等违法行为,维护生态平衡。积极发展生态经济,努力增加群众收入。二是加强生态产业建设。按照“一村一品”和“工农对接”的思路,结合实际,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大力培育农村特色块状经济,建设一批经济强镇、经济强村,努力增加群众收入。  

  (三)建立和健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工作机制。  

  1、健全领导组织机制。要切实加强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实行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文明委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确保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融入各部门各行业的业务工作,尤其要把各级领导抓农村文明建设工作纳入岗位责任制,一同谋划、一同部署、一同落实。要着重改变目前乡镇宣传委员兼职过多的现象,乡镇应设立文明办,配备专(兼)职人员,明确每个干部抓精神文明建设的职责,形成人人抓,人人参与的格局,确保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有人抓、抓得起。同时要加大干部队伍的培训力度,提高创业创新能力。要加强资源整合,健全协调制度,改变各有关涉农部门各自为政的情况。针对目前文明村、平安村、科普村等农村创建工作载体过多的现象,努力找准结合点,整合部门力量,合理减少载体数量,改变农村基层干部疲于应付的局面。  

  2、健全考核激励机制。要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形成完整的考核体系,量化、客观、全面并重点考核工作创新、社会效益和长远规划。要逐步改革投入模式,探索实行以奖代补等方式,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将工作进展和群众满意率同班子主要领导绩效考核、物质奖励相结合,按照工作绩效,奖优罚劣,进一步调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创造性,提高实效性。各乡镇要结合县“十二五”规划,制定精神文明建设长、短期规划,通过制定规划明确乡镇精神文明建设的奋斗目标,对精神文明建设各方面的内容要有明确的规定,对各部门单位、个人担负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要有明确的要求。通过规划对农村基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起到导向作用,促使农村基层干部群众将目标转化为具体行动,实现乡镇精神文明建设持续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