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原创征文12篇 家风家训征文6篇

【篇一】

“善作魂,勤为本。”

这是“梦娃”系列公益广告里的一句话。那稚嫩的童音,成为一种暗物质在我的骨髓里生长,在我心中奔腾,在我灵魂深处产生共鸣。其实它一直伴随着我,不曾远离.

从小父母就教育我们要勤劳务实:“人勤地不懒,勤劳的人始终有饭吃。”

父亲是出了名的勤劳能干。

在农村,大伙都是靠田地里的作物挣点钱。父亲头脑灵活,他做过很多小生意,稻子熟了他就收稻谷卖,油菜熟了他卖菜油,农闲时就搭起面板扯起挂面。

扯面其实非常辛苦。每天晚上七、八点钟就要开始和面,经过拌、揉、发酵,然后是切面,搓面,全都是手上的功夫,要花上三、四个小时,晚上要忙到十一、二点钟。凌晨四、五点的时候又要起来盘条、上架、拉扯、晾晒,一直要忙到下午三点多钟才能休息,晚上又要继续和面。父亲做出的挂面,又细又匀称,口感佳味道好,十里八乡都称道。

父亲割稻插秧拔草几乎不起腰,打稻扛稻谷那个利索劲,一人能抵俩,犁田钯田他都是好把式。他干活很少歇火,为了这个家,为了孩子,他一直拼命地劳作。

印象里父亲总是风风火火,除了睡觉吃饭都是急匆匆的。我们姐弟年幼的时候,父亲没日没夜地干活,用披星戴月形容一点不为过。

父亲的闲聊中,随口一说,我的脑海里立刻显出这个画面:黑暗的田畈上,月影下,一个人影挥舞着镰刀,一棵一棵地把成熟的稻穗割倒 ,从田垄这头到那头,循环往复,天很静,地无声,只有稻叶哗哗的响,还有咝咝的虫鸣声。

母亲总是锅里做着饭,地里种着菜,手里搓着衣服。农忙时,母亲早早地起来,腰也不直地干到晌午,回家吃口饭,开始喂猪喂鸡。中午卸下门板狠狠睡一觉,等到太阳不那么晒了,又去地里干活。我家的菜地不少,还分布在不同的地方,母亲总是奔波在几块地之间。家庭生活的艰辛,使我们姐弟三个很小就懂得了世事的艰难,人生的不易,也开始分担压在父母肩上的重担,帮着做家务。

我常常跟在母亲后面,拿着水壶,时不时给忙碌的母亲递水喝。

干起活来,柔弱的母亲就像一个壮汉。她挥动锄头,弯下腰用力挖进地里,一下子就把土翻扣在脚下。就这样不间断地重复着一个动作,一会儿功夫,母亲的前边就是鱼鳞样的一大片,夕阳洒上去,一闪一亮的。太阳落山了,母亲让我回去,她就着撒着柔光的月亮,忙到晚上八、九点才回家。

没过几天,细小娇嫩的菜秧子整齐地排列在菜地里,像一群嗷嗷待哺的孩子。母亲得挑水、挑粪去喂养它们。她的肩上挑着扁担,在重压下身子一扭一扭的,扁担有节奏发出“嘎吱”“嘎吱”的声音,活像一串音符,母亲的腰身也慢慢倦得不再挺拔。

许多夜晚,我是望着鞋底上密密匝匝的小针脚和母亲那疲倦的眼睛进入梦乡的。母亲左手拿着鞋底,右手拿着索子针,头稍微往左偏,嘴巴稍歪象在用力,手指上的顶箍子一顶,针就扎过了鞋底,然后再拔出来,有时也用针镊子去夹。捋着长长的索子,“哧”、“哧”、“哧”,一声接一声的,然后一针针地纳紧,又扎下一针……密密麻麻的鞋底纳好,剪好鞋面,用线衬好鞋里,滚好圈子边,最后把鞋帮又一针一线的上到鞋底上。

母亲做的布鞋很精致。黑色的灯芯绒面子,白布粘成的底子修剪得恰到好处,滚着一圈白市布边,燕子口的松紧带也不束脚背,针脚十分细密,鞋底厚实。穿在脚上,平整、舒适、暖和,又透气又散汗。那个年月里,一双双疯长的脚踩得母亲的双手生疼,让母亲一年到头没有半点闲暇。

父母不辍地劳作,几十年如一日。如今儿女都已经成家立业,而且家境都不错,他们依然没有乐享清闲。他们的双手除了老茧就是裂缝,一到冬天,双手一沾水,就会针刺般的疼。握着他们的手,就像握着他们几十年的辛苦,这是勤劳的见证,让我温暖而酸楚,老茧划过我的手心,粗粝如石头。

以我现在的生存能力,始终无法想象,父母是如何承受着纷繁复杂而且繁重无比的劳作。可以肯定,劳作本身,也是勤劳和美的本身,或者,就是人本身。

我的父母都没读多少书,却都是明理心善的人。父亲常说:“人啊要心存善念,谁没有个困难的时候,能帮尽量帮人家一把。”

二十多年前发生的许多事,我依然记忆犹新.

那天,母亲正在厨房做饭,父亲在院子里劈柴。父亲把脱下的外套挂在饭厅的墙壁上。我和弟弟正在写作业,家里来了一个要饭的,四十来岁,穿的不算寒酸,背着个布袋子。父亲放下手里的活计,正要去米缸边给要饭的舀米。这时,我瞅见那要饭的手伸进了父亲外套的口袋里,掏出一把钱塞进了自己的衣袋。

“爸,他偷了你袋里的钱!“我大叫起来。要饭的拔腿就跑,父亲赶紧追上去,他哪里跑得过我腿长又活络的父亲。

父亲把人给拽了回来。那人脸涨得通红,耷拉着脑袋,就像田里晒蔫了的秧苗。

“你这好吃懒做的东西,有手有脚的还出来要饭。好心给你舀点米,你却要偷我的钱!”父亲瞪着眼珠咬牙切齿地大骂道。

“大哥,求求你放了我吧,四个孩子都还小,一大家子都要张口吃饭,老婆又是个病秧子,日子实在没法过,才出来要饭。刚才看到你衣服挂那,一时动歪了脑筋。对不起,对不起,钱还给你,放了我行吗?”那人把钱递给父亲,用乞求的目光可怜巴巴地望着父亲。父亲的怒气还是没消。“轰”的一声,那人突然朝着父亲跪下了。

父亲沉思片刻把他扶了起来,并把那要饭的逃跑时落下的布袋子递给他,还塞给他十元钱,那人起初怎么也不收。后来在父亲的坚持下,要饭的收下钱,背着袋子低着头抹着眼泪消失在我们的视线里。

我不理解父亲为什么给他那么多钱,那可近乎是我一个学期的学费啊。

父亲对我和弟弟说:“看他那样子不像在说假话,家里的日子一定不好过,一个大男人谁愿意出来要饭呀?”

村里有个五保户张奶,虽然吃穿用度的都是村里供给,可老人年龄大了,生活上有许多不便,母亲得空就去看望她,还带上吃的。

那年头,芝麻包子都是稀罕物,一角钱一个。有一天,母亲买了三个包子用干净的手绢包好、系紧,放在饭厅的桌上,还用菜罩子给罩上。我那时特别馋,不只一次到桌子旁边晃悠,最终还是禁不住诱惑,偷吃了一个。母亲知道后很生气,用细篾条狠狠地抽了我。我本以为买给外公吃的,这顿打受的不算委屈。后来听爸爸说是送给张奶吃的,我就觉得特别憋屈:自己的孩子还不如个外人。那天傍晚我把自己关在房里,任母亲怎么敲门都不开,晚饭也没吃。

“你妈妈真了不起,自己家里事情那么多,还找空给张奶洗衣浆衫,花钱买好东西给老人吃。老人家说你妈就像她的亲闺女哩。”邻居的话让我理解了母亲,觉得我的母亲她是那么可敬可亲。

现在父母已经年逾六旬,他们的善心从不曾弱化。伸出自己长满老茧的手去温暖可怜人,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做乡邻们的和事老……

父母没有给我打造丰富的物质环境,可是,他们给了我丰厚的精神财富,足让我受用一辈子。他们给了我勤奋、坚毅、自强不息的精神特质,在我灵魂深处种下善良的种子。我的父母没有文化,他们不会说出“善作魂,勤为本”这样文绉绉的话来。其实,生活的哲学已经辩证地融在他们生活中。我们姐弟三人身上都有父母的特质,父母的勤劳善良,已经化成了血液渗透到他们的儿女及后辈身上。(拟获一等奖)

【篇二】

记得小时候在老家过年,年关将近,无论怎么忙,父亲都要把家中的私堂轩(坐场)里里外外打扫得干干净净。地面凹凸不平,就从山冲的田里挑来田土填平,再用木板拍打得平平整整。墙壁有些老旧,就自己动手,用石灰水重新粉刷几遍。一番侍弄,年数久了的老屋,一下子变得亮亮堂堂,新年的气氛扑面而来。打扫完扬尘,他会专程到县新华书店精心挑选中堂年画。年画多是松鹤延年、年年有余之类的内容。年三十的上午,他让我们姐弟几个扶着梯子,将中堂端端正正地贴在正面墙的中央,然后,裁好红纸,亲手书写“勤俭持家本,谦恭处世长”的对联贴在两边。我那时在读小学,刚刚认识对联中的“勤俭”“谦恭”,至于蕴含的意义则不甚了了。我问父亲对联是什么意思,他没有做条分缕析的解释,只是说:“就是居家过日子要勤劳节俭,平日里谦虚低调,夹着尾巴做人。”我听了还是似懂非懂,不知其所以然。父亲见了,爱抚地摸着我的头说:“等你长大了,自己过日子,走向社会,自然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说完这席话,他还有些动情地告诉我,这对联是爷爷传下来的。爷爷在世时,每年过年也是这样,要打扫堂轩,书写中堂对联。爷爷去世后,这个习惯就由他一年又一年地传下来了,一直不曾间断。说到这里,他的眼眶里噙满了泪花。

爷爷去世得早,他去世时,我还没有出生,不知道他是什么模样,只是后来从奶奶口中得知,爷爷20多岁时,患上了肺结核病。搁在现在,这病并不难治,可那时就是一个缠身的病,农村缺医少药,连治病的链霉素都要托上海部队的亲戚寄来。家中哪怕一个鸡蛋,都是奢侈的营养品。1965年4月,父亲中学快要毕业时,年仅41岁的爷爷一病不起,撒手人寰。这年奶奶36岁,留下四男四女,大姑母在中师读书,父亲未满14岁,最小的叔叔不足百日。从此,劳累和磨难如影随形,成了奶奶的忠实伴侣。

面对一群失去父爱的孩子,奶奶咬紧牙关,眼泪流在肚里,宁肯身子受累,也不能脸上无光,用孱弱而顽强的肩膀,支撑起这个家。这一年,父亲考入师范学校。奶奶知道,只有让姑母和父亲读出书来,才有出路。为了这个念想,她像男劳力一样,泥里水里风里雨里,春含曙霜,冬凝晓露,常年在生产队挣工分,以便少欠队里款子。我清楚地记得,就是到了晚年,奶奶也没有停止劳作。每次从田里劳作回来,衣襟上总会沾着泥土,头发上落着麦芒与草屑,蓝衣上汗湿得泛起一层白碱。她几乎没有任何形式的休息,除了忙碌还是忙碌。天还没有绽露晨曦,奶奶就早早起床,因为舍不得耗费灯盏里的那点油,便在黑暗中摸着洗锅台、烧茶、做饭。灶膛里的火光把奶奶的身影映在墙壁上,摇摇晃晃地膨大。当蒸汽弥漫开来的时候,她的身影就不见了,与蒸汽融为一体。

奶奶为人热情,知书达理。她常说,居家过日子,石磙子撑不住大门,只有筷子撑得起门框。平日里,有人路过家门,她总是打招呼,要他们进来坐坐“喝滴茶”。老师家访、乡村干部下乡、医生出诊,到了吃饭的时候,哪怕家中没有下锅米,她也要留着吃餐饭。没有像样的菜,加个毛鱼炒辣椒韭菜煮鸡蛋,客人们吃得有滋有味。遇上亲友有喜丧事,奶奶总要穿上那件洗得干干净净的蓝毛士林褂子,亲自上门贺吊,那份礼想必是东借西挪来的。

我的爷爷是位黄梅戏艺人,在家乡算是个“有文化”的人。常听老家的长辈们说,爷爷的涵养极好,肚子里能容事,是出了名的“好老爹”,大人小孩都喜欢。爷爷接受力强,只读过三年私塾,解放后担任过民兵队长、农业高级社、大队会计,是个老基层干部。一次,农业社在葛家堂轩开会,不知是谁大声说起:“黄成玉(爷爷的名字),那么点文化,怎么能当会计?”还说了些难听的话。没想到爷爷正在隔壁算账,这些话全听在耳里。过了一会,他像没听见这番话,笑着出来找这位说话的人借火点烟,弄得这人很尴尬。在多年的实践中,他的会计业务不断提高,被县里评为“五好会计”。我还亲眼看到过他的“五好会计”奖状和受表彰时的合影呢!

奶奶含辛茹苦,得到了回报。她是看到了自己的儿女成家立业,有些出息后,带着欣慰的心情,在80多岁时辞世的。受着勤俭持家、谦恭处世家风的熏染,我分明在母亲、父亲的身上又看到了奶奶、爷爷的影子。

母亲生养了我和两个弟弟。尚未分家前,家大口阔,身为长媳的她,自然要多吃些苦,每天两眼一睁,就到生产队上工,一年到头在队里挣的工分总是同龄人中的第一名。回到家里,还要照料我们,洗衣浆衫,兴园讨菜,一家十几个人穿的布鞋全是她在冬夜的灯光下一针一线缝出来的。小弟弟的生日是农历三月初七,正是早稻插秧季节。那天早上,她还腆着肚子,在队里的“八斗”(田名)插秧。快要分娩了,她来不及洗干净腿上的泥巴,一口气跑回家,不一会儿,小弟就呱呱落地了。

大家分居,正是分田到户,实行生产责任制的时候。父亲常年工作在外,很少帮得上忙,我们姐弟3人在校读书,家里的农活,全由母亲一人操持。为了种好家里4亩多的责任田,从苗秧下种到收割上岸,母亲起早摸黑,事必躬亲,很少花钱请工,其劳动强度几乎是常人难以承受的。不会犁田打耙,就去换劳力工。田畈离家路远,为了节省时间,索性两餐并一餐,常常是一口气干到傍晚才回家吃中饭。杂交稻制种,为了赶花,烈日下,她的衣裳湿透了,双腿、手臂被毛茸茸的稻秆划得鲜血直流。就这样靠着每年出售杂交稻种子的收入,解决我们的读书费用。那些年,家中养了两头肥猪,过年时卖一头杀一头。尽管父亲的工资不高,家中开销大,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但苦中有乐,还是感到很充实。

凭着锲而不舍的吃苦精神,父亲完成了学业,参加了工作,入了党,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在组织的培养下,一步一个脚印,走上了领导岗位。平日里,他对子女严格要求,口头禅就是“严是爱,松是害,不管不教要变坏”,总是教育我们,人生在世,事业为重。要惜时如金,不教一日闲过,趁年轻做点事情。无论何时何地,为人处事要谦虚谨慎,得意莫颠狂,失意莫彷徨。在名利、利益面前,应取得之不喜失之不忧的态度,知足常乐。学会善待别人,多看看别人的长处,多记住别人的好处,多想想别人的难处。把自己当成别人,能让我们心态平和;把别人当成自己,能让我们懂得怜悯;把别人当成别人,能让我们懂得尊重;把自己当成自己,能让我们懂得自爱。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大弟大学毕业,小弟硕士毕业,我中专毕业,后来通过自考也拿到了本科文凭。现在我们姐弟都各自成家,自强自立,有的入了党,有的提了干,有的被评为“十杰青年”,在各自的岗位上牢记家父的谆谆教诲,恪尽职守,为圆中华复兴梦做出力所能及的奉献。

如今,父母退休在家,安度晚年。逢年过节,我们姐弟三个总想买几件上档次的衣、物给父母,可是父亲一听就很生气,总批评我们乱花钱。他说,粗茶淡饭养身,粗布衣鞋穿着舒适。不要忘了吃饭穿衣的根本目的就是果腹保暖,一个人如果生活上太过于追求高档高端,就容易心浮气躁,贪图享受,弄不好会走上犯罪道路。听着这番话,不由得使我想起《曾国藩家书》中的真知良言:“勤俭节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

从小到大,听过许多大道理,也背诵过不少至理名言,我依然觉得还是“勤俭持家本,谦恭处世长”所蕴涵的质朴哲理,才是值得回味和永远传扬的。

【篇三】

家风,简单地说就是一个家庭的风气,包括为人处事的态度和行为准则。家风是由家庭成员的态度、行为和氛围营造的,存在于家庭的日常生活之中,表现在人们处理日常生活各种关系的态度和行为中。它们犹如一种磁场被人们深深地感受着,让人发自内心地服从和遵守。良好的家风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青少年会经过耳濡目染,按照良好家风的内容来塑造自己的行为,形成良好的人生习惯,成就美好的人生。

我自幼深受父亲的影响。父亲是个忠厚的农民,可他会读《四书五经》、《三字经》,一千多年前周敦颐的《爱莲说》他一背如流水,还有《周氏家训》父亲也能说的头头是道。父亲从小要求我们按照《周氏家训》中“读书为重,克勤克俭,礼义廉耻,取之有道”去做,他还告诉我们“诚、俭、忍”三字是《周氏家训》中最有意义的地方。我小时候每天上学前父母亲总要叮嘱我在学校要听老师的话,要好好学习,在路上不要惹祸,让着人不吃亏。记得读小学四年级时,一个夏天上午的一堂写字课,我不小心把自己课桌上的一满瓶墨汁弄倒了,泼在前排的一个叫储风华女同学的背上,这个同学又正好穿的是一件雪白的衬衫,她立马哭了起来,说:“我妈要打死我了,我好不容易才得到的一件漂亮的衣服,你赔!你赔!”我当时也吓晕了:“好风华,不赔,我给你洗吧。”我哽咽着。放学后,我拿着这件“黑白相间的”衬衫来到一个池塘边洗了起来,我怎么也洗不掉那衣服上的墨迹,我焦急万分,就把衣服平摊在石板上,再用细腻的沙石擦磨,磨了一会儿,又对着阳光照照,看看墨迹是不是没有了,这一看,我吓呆了:衣服上不但还有淡淡的墨痕,而且又增加了许多小洞洞。瞬时,我吓得忍不住坐在那塘埂上嚎啕大哭起来。我妈妈闻声赶来,知道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很严厉地批评了我之后原谅了我的过错,也赔偿了那位同学的衣服。从此,我做事处处小心翼翼,损毁人家东西我会照价赔偿。

我嫁到何门已有二十余年了,也深深受着何氏门风的影响。我的婆母是出了名的温柔贤惠。她一直在老家住着,帮着照看那一群小孙孙,好让几个儿子媳妇安心工作。婆婆通情达理,她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是宽容大度,严谨治家,永远把最好的东西留给家人,对自己却很吝啬。最让我难忘的是那年——在处理完婆婆的后事之后,我在收拾她的衣柜时,映入我眼帘的是那么的让人难以相信,衣服里面有好几个包袱,包着的是保存了几十多年的碎布头和几身补了又补的棉布衬衣,缝了又缝的发黄的蚊帐。想着这些,我的眼睛又一次湿润了,敬仰之情油然而生!婆婆乐观爽朗,经常说孩子们小的时候多好啊,能天天围着父母转,全家人守在一起,虽然清贫,但是很快乐幸福。孩子们长大了,一个一个都成家了,就像小麻雀一样的从窝里飞走了。她说着说着,眼睛就湿润了。我现在真正理解了老人的心,她怀念儿孙绕膝的时刻,她更企盼孩子们快快长大,她朴素的语言中,道出了家庭的繁衍和人类生生不息的真理以及对儿女们成家立业的眷恋。也正是婆婆的凝聚力,子女团结、妯娌和睦,全家人其乐融融,每逢节假日我们这些后辈们从四面八方聚集到一起,婆婆总是乐颠颠的跑进跑出,结果弄出一大桌菜让我们吃,她系着围裙、站在旁边指指点点,“这叫苦菜,能清热解毒;那是野芹菜,能降血压......”婆婆累得腰都伸不直了,但脸上始终带着微笑。

从婆母身上体现出的是一个中国劳动妇女的勤劳、善良、朴实,在她身上,我看到、听到、感受到的是乐观向上和自强自立的精神。她用她那朴素的语言,教育、影响着下一代,成为我们生活、事业中永恒的榜样。

在婆婆的影响下,我这个小家庭也一直遵循着“孝厚,勤俭,向上”的祖训。

孝厚,顾名思义孝顺厚道。字典中也有记载:《史记•吕不韦列传》 “蚤自结於诸子中贤孝者,举立以为适而子之。” 元王仲文《救孝子》第四折:“这媳妇直恁般贤孝。”《儿女英雄传》第二七回:“太太,我家有何修持, 玉格有多大造化,上天赐我家这一双贤孝媳妇!”我和丈夫当然没有这些古代贤人志士的才华和胆略,但我家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为准则。还是用事实说话吧,我俩方都是兄妹六个,我俩都是排行老三。无论哪边的老人生病或者兄妹遇到重大难处,他们第一时间通知我家,我们当然义不容辞了。1991年婆公因积劳成疾得了胃癌,在县医院治病期间全程有我丈夫料理。2000年我的父亲患急性肺结核,也由我的丈夫带到市立医院检查、治疗。兄弟姐妹们一些磕磕绊绊也是我们照顾。我的姐妹多,孩子们也多,自从我家搬到县城住的十几年来,每年不是住着中考生,就是住着高考生,为祖国输送人才搭上了方便之桥,我们毫无怨言。在外打工的兄弟姐妹们每逢节假日回家时,我家就是他们的中转站,我们欣然接待。

丈夫待亲人孝悌,待邻里也是友爱的 。2003年我家在县城建房,我们工作了十几年才买了一块地皮建房,规划放线时,后面那家人说她家以后要买小车,我丈夫二话不说叫工匠多让了十几公分的路。到现在,有许多人佩服我家人能谦让,我丈夫总是笑着说:"让她三尺又何妨?"

我从事教育事业三十年了,在工作中廉洁奉公,克勤克俭;在家中,把乐于节俭作为培育良好家风的行为准则。因为我知道崇尚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古代就有“勤于持家,俭以养德”之说。我认为节俭是一种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是一种催人奋进的精神力量,唯有从小就接受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教育,才能真切懂得“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我是农民家的孩子,自小劳动惯了,更认为劳动光荣。我的儿子小时候的鞋子是我亲手制作的,许多内衣也是我把我和他爸爸的内衣改小了穿的,可爱的儿子还乐呵呵说:这衣服穿着怪舒服。"我不仅能做鞋织衣,还会种菜。我在户外开垦荒地种的菜也是令人赏心悦目的。

在这样家庭中成长的儿子当然也知道以俭为荣,我清楚地记得儿子小学一年级时文具盒里,他只装两支铅笔、一把小刀、一把尺子和一块橡皮,一支铅笔写到小手捏不起来了还用小竹筒子套上写,一直写完为止,才用第二支。他不浪费作业本上的一页纸。还有,儿子从小学一年级到现在的大学课本一本不落,保存完好。这些好习惯令我欣慰。积极向上的儿子今年通过勤奋努力也考上了合肥工业大学研究生。

家风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子女身上有父母的影子;一个人的言行,体现着家庭的素养。好的家风是一代又一代人健康成长的保证,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正能量。我身为一名光荣的教师,要“身教重于言教”,自觉地把好作风贯穿于家庭生活之中,同时要求自己洁身自好,要远离低级趣味。只有这样,才能让家风之树常青;只有这样,才能把家庭打造成一个经得起风浪考验的家庭,一个追求进步向上的家庭,一个充满和谐幸福的家庭。

【篇四】

亲爱的西川:

一转眼,你上大学了,过几天就是十八岁生日。原准备和你妈一起去,陪你过这个有着特殊纪念意义的生日。不巧的是,那天爸爸有公差,走不掉,就由你妈去了。虽然爸爸没去,但心里还是惦念着初次离家的你。于是,特地写上这封信,叫妈妈带去,也算是爸爸送给你十八岁生日的一份特殊礼物吧!

三十年前,爸爸就在你现在就读的这所大学读书。那时,我读到当代著名作家柳青先生的一句话,眼睛一亮,立即就把它抄在一个精美的笔记本上。他说“人生的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只有几步”。当时虽很欣赏这话,但理解得还不是很透彻。现在,年逾不惑,才有更切身的体悟!是的,“人生路漫漫,紧要只几步”,而这紧要的几步,就是在青年时代完成的,它关乎你以后的人生路径、思想境界、生活格调。你知道,柳青先生的话,已成了咱们家的家训。爸爸每逢人生的节点,总是铭记着柳青先生的这句名言,走稳走好了这人生的“关键几步”:1980年,国家恢复高考不久,大学升学率只有百分之几,爸爸立定目标,咬紧牙关,在连2分钱青菜都难得吃上的清苦寒窗中,发愤拼搏,终于赢得了“祖国和人民的挑选”,以高出录取分数线30余分的成绩一举考到了你现在的大学,成为“天之骄子”;大学时,爸爸继续保持勤奋好学的作风,并以“论文优秀、实习优秀、成绩优秀”的“三优”毕业生分到县重点中学,直接教授高中语文;在执教高中时,爸爸教书育人,诲人不倦,把激情和知识无私地献了莘莘学子:除搞好第一课堂外,还尝试开辟了第二课堂,创立“天柱文学社”,自办刊物,带领学生到田间地头搞社会调研,探索电化教学、现场即兴作文等,在校史上曾留下了浓重的一笔;后来,组织上把爸爸调至县委机关,爸爸恪守“为民、务实、清廉”的信念,正道直行,尽心尽力。人在“仕”途,职虽微末,但文心依旧,笔耕不辍,为潜山发展特别是地域文化不懈地尽着一份心力……

还记得小时候我们和你做过的一个游戏吗?那天,我和你妈在桌上摆放着一些小石子,一方大石块,一堆细沙和一杯水,让你把这些东西装入一只空空的大瓶子中,并且要把空瓶子填得最满。当时,你以为很简单,不假思索地就按桌上摆放的顺序往瓶里装,结果,大石块有一半放不下。于是,又只得把装好的倒出来,重新装……反复装了几次,几经倒腾,最后选择了这样的程序:先装大石块,再装小石子,再装细沙子,再将水倒入瓶中,这才圆满地完成了游戏。你看,一旦弄乱了次序,大石块就无法装进瓶中!这虽是一个多年前的装瓶游戏,或许那时候的你,对其中寓含的道理还不甚了了,但现在应该明白了:把握人生的大方向,把人生最重要的东西优先设计好至关重要,然后按次重要、再次重要的程序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才能最大限度地充实、丰盈自己的人生,否则就会犯不可逆转的终身遗憾!

记得你在中学毕业纪念薄上“梦想”一栏写着“科学家”三字,爸爸尊重并激赏你的志愿。人生十八岁,一切都刚刚开始,一切皆有可能。未来几年,在你面前同样有多种选项:恋爱、学业、工作、闲游等等,谁才是那方“大石块”,你应该清楚明白。大学时代,正是长身体长知识的黄金期,也是人生的“关键几步”,面对陌生的环境,诸多的诱惑,一定要加强修为,立定做人的正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定位好追求的大目标,找准兴趣发展的方向,预设好人生的顶层,就像首先安放好游戏中的那方“大石块”一样;要有慧心——要不断开发自己的才智,炼就过硬的知识、本领,让“小石子”给 “大石块”以有力的支撑;要有恒心——像“沙子”那样渗入每个角落,到最细微处去认知事物的真面目,体会事物的真滋味;要有宽心——这个世界还不够完美,要有宽容之心接受这个不完美。要像水一样与“势”俱进,顺势而为,为填平缺憾实现完美而不断调适自己,顺应新变化,融入新环境,求得新平衡。

空瓶即如人生,用这样的方法去丰富人生的“美瓶”,就会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大化最优化!

这些话,这些道理,对于你来说,也许早已知晓,爸想与你再谈谈,就当是再次与家训共勉吧!

成功之花是汗水浇灌出来的。我们既要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爸希望你勿忘家训,祝愿你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尤其是当下的这“关键一步”!

好吧,下次再聊!

生日快乐!

【篇五】

天柱山下有一座青山绿水相伴的小村庄,映山红盛开时,在对面的山顶一望,村庄就是一朵花。小村庄也有个花样的名字,叫小花屋。我魂牵梦萦的老家和慈爱不失严谨的老爸,依然守望在这里。

有人说,可遇不可求的缘分属上等缘。譬如为父女,为兄妹,为姐妹,为一家人,都属上等缘。何等缘分都值得珍惜。

因为老爸的为人,我们老芮家成为这山里闻名遐迩的和善世家,有关家的故事像一株株杜鹃,在岁月的山野上一代代盛开。

静心敛气,方方正正

那一年,我入了学,刚刚学写字,总是写不正,左右结构的字两边不一样齐。一个“停”字,写好了左边,右边就长出一截子,而且两边总不对称,鼻涕眼泪也不争气地跟着往外冒,心越急越是写不好。

老爸说:“写字要静心敛气,坐端正了,心静了,要写的字成竹在胸,写出来自然会好看。”“做什么事情都要把心放上去,心到才能手到。”边说边戴上眼镜做示范,那字就像他那军人的腰板样直挺挺的,端方四正。

一学,还真是应验,你不急躁,字就跟着齐整了。所谓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吧。老爸总说,中国字,方方正正,横平竖直。上下结构的字下面架子要稳,要立得住;左右结构的字左右要对称,平衡,和谐圆熟。这跟做人一样的道理,要行得正,做得端;胸中有丘壑,行事方大气。

刀口对己,宽以待人

做医生的职业习惯,使得老爸一生做事严谨,一丝不苟。就连和粉包饺子之前,都必须修指甲,拿小牙刷顺指纹刷洗。

退休后的老爸安乐于农民的生活,丢下手术刀的手拿起了锄把,柴刀。他时刻告诫我们,锄头不用时要洗净晾干,锄刀口靠墙,锄把对外;递剪刀,菜刀等锐器给人,刀口对自己刀把对人,这是规矩。“宽以待人,严于律己”,“吃亏是福,以义为先”是老爸时刻挂在嘴边的话。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农村寻医问药艰难,离休在家的老爸成了左邻右舍的救星,方圆几十里的人都来找他看病。老爸一一热情接待,从不马虎敷衍。日久天长,老爸的名风享誉四方,人们都称赞说:老院长大师医术,菩萨心肠,不仅态度好,还有免费药物相赠,这样一来常常弄得家里病人不断,有时影响了我们的生活,难免有些抱怨。这时,老爸总是严厉批评我们,说我们不知道感恩,家里有农活干不得的时候,邻居们不是常常趁着黑夜偷偷把我家的农活干好吗?的确,每每遇到这种事妈妈找上门感谢,乡亲们还佯装不知;姐姐们上山打柴扭了脚,割破了手,总有热心人上前相帮。

医乃仁术,父亲的言行使我们子女耳濡目染。我从老爸身边学会的第一个成语就是“助人为乐”。

学会分享,仁爱在心

老爸从来不会以指手画脚的方式教育我们,他总是在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地影响着我们,仁爱的种子深植内心,这种教育让我们老芮家一代又一代受益不尽。

当我为人妻接着为人母时,打小我就教育儿子要懂得“分享”,不仅分享美食,分享快乐,也要学会分享忧伤。儿子今年17岁,即将高考,一路走来,他阳光帅气,开朗乐观,遇事豁达,待人宽容。他的身上少有独生子女的坏毛病,不自私不媚俗,有悲悯心,有正义感;也有思想,有担当,深得老师同学和周围人的喜爱。

看着自己儿子的成长,才真正懂得了当年老爸的用心良苦。成功的教育,良好的家风,决非一朝一夕之功。“积金积玉不如积书教子,宽天宽地莫若宽以待人”“敦行致远”“家和万事兴”已经成为我们的自觉意识和行为。

老芮家女儿多,老爸当年从来没有重男轻女的思想,他让每个女儿都尽可能接受了教育。乡下的姑娘,下田种地,上山打柴,白天泥里来土里往,夜晚做女红,写作业,看书,一样不能落。老爸从乡邮递员那里订阅了《儿童文学》,《辽宁青年》,《读者文摘》和各类报纸供女儿们阅读,老爸常说“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后来我们姊妹四人参加招工招考时,果然都有了自己喜欢的工作。在工作生活中,我们有山里姑娘的豪爽,又有书香家庭的温婉和知书达理,和同事朋友相处和谐。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我爷爷是相牛的牛经纪,外公是大地主的长子,两家门不当户不对,按说地位悬殊挺大。到了老爸该成家的年龄,两家掉了个个,老爸是部队的干部军医,虽说家里兄弟姐妹成群,自己年龄也不小,可明摆着有大好前程,现在说的潜力股啊。由于外公的不善经营和嗜赌成性,家道很快败落,妈妈成了读了一点书的没落地主家的大龄女青年,一对适婚大龄青年别无选择地走到了一起,成为那个特殊年代的患难夫妻。

因分居两地,常常鸿雁传书,老妈也曾上演过带着小女千里迢迢探亲的爱情剧。那个年代交通不便,一路辛苦一路歌。后来老妈随军,老爸转业时一道回到地方医院,从事护理工作。六十年代初期,因为要照顾年迈眼瞎的奶奶,老爸坚决让妈妈带着两个姐姐从城镇下放到农村,老妈带着我们在农村做农活,照顾奶奶,吃尽辛苦,老妈从无怨言。孝亲为上,夫妻相帮,儿女相携,一家人风雨同舟。

前些年,老妈积劳成疾,中风卧床,老爸寸步不离,日夜悉心照料,直到老妈辞世,不善言辞的老妈离世前拉着老爸的手说:“老芮,我这一生跟你享福了,我过得幸福,享福享到头了。”老两口一生相依相伴,相濡以沫在当地传为佳话。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患有眼疾、双眼视力只有0.2的老爸就着灯光,给老妈读书读报的样子,那灯光一直温暖着我,照着我前行。

在儿女的婚姻问题上,我们家非常民主,老爸常讲,婚姻的门当户对应该是精神上的门当户对,双方家庭的门风,双方父母的人品,行事方式要相当。由于老爸的影响,我们姐妹的婆家都是老实本分的手艺人家,农民家庭。我们在婆家孝顺父母,善待兄妹,亲近邻里,在家族里都有极好的人缘。我的婆婆常念叨:“我们算是结对了亲家,亲家人真好!真要感谢亲家教育出这么好的女儿,让我们享福!”

老爸今年91了,还行动自如,思维清晰,生活也能自理。每天把自己、床铺和房间都打理得干净整洁,国家大事、民生民情、儿女孙辈成长、亲戚邻里,也样样关心,跟在国外留学的外孙女视频聊天,开心得像个老小孩。

感谢老爸,不仅给我们生命,还用行动和父爱滋养着门庭家风。有时我想,老爸与老妈就是彩虹,一头连着父辈,一头连着儿女;老爸他就是山泉,发自天柱山间,流向后辈大地。

【篇六】

看到“晒家风亮家训——一封家书”征文启事,我有一瞬间的怔忡,因为我没有家训。

我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四口之家,父母一辈子与土地打交道,他们勤劳善良,老实本分。回忆我的成长生涯,父母并没有为我订立什么家规家训,但是他们却如同庄稼地里的谷穗,把最本质的东西留给了我。在这里,我想写写像泥土一样朴实的母亲,她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着我。

母亲已过花甲,岁月已经漂白了青春的容颜,如玉的脸庞已被风霜刻下了沟壑般的皱纹。由于长期劳作,她患上了严重的颈椎和腰椎病,身体如同寒风中的枯枝残叶,一碰就碎。她一生没有读过书,刚烈自守,勤俭持家,为家庭付出了所有。

有一种勤劳叫自强

1997年,我考上了师范,弟弟考上了高中,这本是一件好事,可是7000多元的学费对我家来说却是天文数字。我家的收入全靠那几亩地,一下子怎么可能凑齐这笔巨款?

老妈咬咬牙,把队里闲置的二十几亩田地全承包下来。整个暑假,她都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有好几次,中暑在田里,她只是稍微休息一下,就又一头扎进了田里。

秋季开学时,她把一打票子递给我,望着她那又黑又瘦的脸庞,我泪盈于睫,心疼地说:“学费凑不上,为什么不向大舅借一点?”她握着我的手说:“傻孩子,借的钱不用还吗?我有手有脚的,为什么要靠别人?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这才叫踏实!”

正是这种近乎苦干的自强精神,我和弟弟才得以顺利完成学业。

有一种爱不是拿来说的

那年,村里修建水泥路,而水泥路恰好经过我家山林。路修好后,接下来就要给路两边配土,不料这一举动却成为了导火线……

那天,我正在上课,老爸打电话给我说老妈跟村里人掐起来了,让我回去一趟。下课后,我急匆匆地往家赶。经过那条水泥路时,看见一台挖土机正在施工。机器轰鸣,一挖下去,山林就是一个坑,放眼望去,长的、短的、深的、浅的坑洞出现在眼前,那情景就像好好的一张脸被痤疮、粉刺占领似的,很碍眼。

回到家中,看见老妈无力地坐在大门口,知道这场大战她失败了。老爸告诉我,她不让挖土机挖我们家山林的土,非要他们到附近窑厂上拉两车土来。甚至,她还爬上挖土机阻挠施工。

听到这儿,我火了,气急败坏地冲她吼道:“你没读过书,知道什么?这山林不是我们家私有的,是村里的,是集体的,是国家的,他们爱怎么挖就怎么挖!再说,你爬上挖土机,这叫阻挠执法!凭这个,就可以关你几天,知道不?”吼完后,她半天不做声。半晌才怯怯地说:“路边的树被他们砍了,我也没说什么。就是想让他们到窑厂上去拉土,那里土多。再说,你看他们下手那么重,大个坑小个洞的,好好的山林被他们糟蹋成那样,我心疼……”我不耐烦地打断她:“好了,这事你思想觉悟要高点,不要再啰嗦了。还有,就是不要让我丢脸!”尔后,听她嘟囔道:“唉!合着这国家的东西就不是东西了?我一辈子都跟土地打交道,没有这土地,哪有你的今天?没有这土地,我心里不踏实啊……”

第二天,她果然安静了许多。站在一旁,静静地看着,只是我在她的眼角看到了什么……

一个星期后,我回家经过那片山林,却被什么东西击中了心脏,只见我家那片区域——路面的泥土已清扫干净;大大小小的坑洞已填上了新鲜的泥土;更重要的是紧挨路边,一棵棵小樟树拔地而起,他们是那么嫩,那么绿,那么笔挺,像行道树一样护卫着这条路。

半晌,我说不出话来,脑海中不断翻滚着艾青的那句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在这没“念过书”的农妇心里居然有这么执著的土地情结,她不知道什么叫“爱得深沉”,却用行动在诠释“爱得深沉”!有一种爱不是拿来说的!

回到家里,看着她佝偻着身子,不断地用手捶着腰。我伸手揽过她瘦削的肩膀,热泪长流……

有一种孝敬叫耐心

外公去世后,妈妈就把外婆接到我们家照顾。外婆老了,脾气就像小孩一样,说变就变。

那天中午,老妈干活忘记了时间,回到家中,外婆生气地责怪老妈半天不回家烧饭。老妈陪着笑脸,赶紧烧好了饭菜。外婆却说:“明知道我牙齿不好,还烧这么硬的东西。我要吃面糊。”老妈又赶紧去弄面糊,糊好了,外婆喝了两口,又说:“糊太稀了,下午我怎么撑得过去?”

我就知道,外婆这小孩脾气又犯了。我准备去说说外婆,却被老妈一把拉住。她温柔地对外婆说:“妈,都是我不好,没有按时回来烧饭。您先到房里看会儿电视,我马上做个肉丝面,这个不软不硬。”折腾到下午两点钟,她才吃上饭。像这样的插曲一直到外婆去世。

外婆去世前,什么也没说,只是紧紧地拉着我妈的手……

母亲一生没有跟我讲过什么条条框框的大道理,不过,她那自强不息、热爱土地、孝敬老人、以身作则的美德,就是家训!身教重于言传,这是父母给我的最美的家训!

虽然我没有多大的出息,但是我热爱我的本职工作,认真教书育人,耐心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也赢得了不少学生的尊敬。教书十几载,多次被评为“镇级优秀教师”;2014年被评为“县级优秀教师”——这一切我都得感谢我的母亲。身教重于言传——这最美的家训,将督促我用自己的行动做学生的楷模!

【篇七】

当今社会,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家风和家训。家风家训潜移默化的作用春风化雨,滋润心田,影响人们的行为,给人们诸多启迪。好的家风家训可以引领好的社会风气,我家的家风家训便是“勤俭善良”、“踏实做人”,首先是要勤俭持家、与人为善;再者要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地做事,踏踏实实、兢兢业业地走好每一步的人生路,不好高骛远必有所成就。

家风是一家子的风气,家训是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励志勉学当自强,良好的家风、家训更是需要家里的每个人共同努力。在我们这个大家庭,母亲在去世前用自己的行为践行着家风,用自己的话语引导着家训,让我们这些子孙在潜山的各个行业中站好自己的一班岗。在我出生还不到3个月的时候,父亲便去世了,我是在家风家训的伴行中,在母亲的拉扯呵护下长大的。母亲出生在太湖县龙山宫书香门第的家庭,有着良好的家风,母亲放弃家中优裕的生活,随父亲来到潜山牌楼,母亲一共生育10个儿女,带着我们艰辛地生活。母亲决心把儿女们培养成人,先后把大哥送到野中,把大姐送到潜中读书,大哥、大姐同年考取太湖师范,学业完成后大哥大姐也在母亲的影响下,很早便挑起家中重担,大哥早年教书后调教委、政府、县委工作,位至县委副书记,大姐享受教授级也在教育局退休。85年我考取省警校,成为一名警察,到目前整个家庭成员已有50多人,工作在政府、公安、卫生、教育、环保、城乡规划设计、银行等各行各业,有博士生,研究生,大学生。

勤俭治家,是我们家良好的家风,勤劳坚强的性格在母亲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父亲治病,母亲变卖了外婆家全部家产,要强的母亲起早歇晚,先后在山中挖过蛭石,织过棕绳、造过鞭炮、养过乡猪,她把山芋磨成粉变卖,把从花凉亭水库打来的鱼晒干再买个好价钱。无论是夏日炎炎的双抢,还是冰天雪地里打柴,总看见母亲忙碌的身影。受母亲良好家风的影响,我们家人无论做任何工作都会兢兢业业,不会有丝毫的懈怠。母亲一生节俭,她多年穿在身上的棉袄还是政府救济时发的,农村土地到户后,家中条件一天比一天好,母亲每年在过年时都为我们兄弟姐妹准备一套新衣,在我的印象中,母亲自己却几乎没有什么新衣。家中一台14寸黑白电视机,还是我上中专时购买的,后来几乎没有添什么大件,现在我们节俭的良好习惯都是倚于母亲的影响。母亲是在2009年农历二月十五日一个阴雨的夜晚去世的,记得母亲身体还好的时候,她会随我们一起去做清明。母亲在多年前就把外婆的遗骨葬在父亲的坟边,每次她去坟前,都要亲手拔掉坟头上的杂草,陪外婆、父亲说说话,母亲到了晚年行动不便,我们便各自抽时间回家做清明,顺便陪陪母亲,然后母亲就坐在家门口,远远地望着我做完清明,悠悠岁月,我想每年清明可能是母亲的一种精神寄托。那种寄托一方面是给外婆和父亲的,另一方面是给我们这些做儿女们的。2008年岁末,我接母亲到城里过年,她将两个茶盏交给我,非要我带回家,当初不理解,后来明白了母亲知道她将不久于人世,以后不能再在我身边了,好让我拿起茶盏喝水时常常想起母亲,永远不能忘记家风和家训。

救济扶困睦邻里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母亲助人为乐的行为让我永远记得,如果哪家有什么婚丧红白事,母亲总是第一个上前,拿出家中仅有的现金给予资助。一次邻居叶金玉的侄子因毒蛇咬伤,生命垂危,母亲得知后,马上将家中准备买化肥农药的200元钱拿出来,交给孩子父亲手中,并找到车辆,亲自送他们上医院就医。平时每逢过节,母亲打点豆腐、做点米粑,一家一家送给邻居。哪家有病人,母亲总是到处打听偏方给予医治,八十年代,粮站收取余粮时,粮站职员非常忙,母亲总是将每名职工衣服拿回家洗,下午晒干后送到他们手中。在大集体时期,公社为了修引水渠,要将我家房子拆迁,母亲二话没说,坚决支持公社工作,还有就是民兵训练,红山、长征、双河民兵在野外住宿不便,母亲总是腾出家中房子让他们住,母亲的名声在整个十里八乡无人不知,母亲出殡那天,大人、小孩来了上千人,他们对母亲的离去表现极大的哀思,我以有这样的母亲感到自豪。受家风的影响,多少年后,妻曾捡到一部苹果手机,当下就及时交给失主。

宽厚谦恭谨言行,母亲在生每次我回家陪她,她总是问这问那,哪个学习成绩上去了,哪个工作进步了,哪个写了入党申请书,她多次教育我怎么做人,如何努力工作。我做为一名警察,会时刻准备着,当人民群众有困难时,我会去帮助;当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受到威胁时,我会挺身而出,回想三十年来,我主侦(含协侦)而突破各类刑事案件1000余起(其中要案、大案800余起),打击处理违法人员2000余名,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1000多万元,先后受到县局,市局等部门的嘉奖,2次荣立三等功,先后荣获“优秀刑警”、 “全国优秀人民警察” “安徽省优秀青年卫士” “安庆市十大杰出青年”,“优秀选派干部”、“安庆市优秀党员”。踏实做人的家风与母亲的教育,伴随着我一步一步的成长。

现在我也步入不惑之年,妻踏着母亲勤俭持家的足迹,保持着良好的家风,担负着培养女儿的责任。1993年女儿降生,由于我在刑侦工作,经常加班出差,照顾女儿的重担便落在妻子一个人身上。妻子又要上班,又要照顾女儿,所以刚满一岁便送进县委会兰兰幼儿园。女儿从小学到高中,都是妻一手带大,有时女儿生病,我远在外地办案,妻一人在医院陪护,每次开家长会,都是妻去参加。每每女儿从学校放假回来,妻便尽量抽出时间,把心思放到女儿身上,每餐做上可口的饭菜。岳父生前做过四次大手术,都得到我和妻的悉心照顾,我在工作之余,也适时电话或短信与女儿交流,教育她如何做人,短信内容现在我还保留着。

踏实是做人的根本,记得2010年女儿以优异的成绩被淮师大录取,她学的是新闻,我送女儿到大学后离开学校时,对女儿说:“新闻讲究的是真实性、及时性,就像做人一样,来不得半点的虚伪,要做一个诚实踏实的你,这才是你人生的开始。”分别时妻子抱着女儿伤心至极,毕竟女儿第一次独自在外,远离家门。转眼四年过去了,女儿也在石榴花开的季节毕业了,我以为女儿会空手回来,竟想不到她带回了满满一箱子书,女儿说这是大学四年所有的课本,她舍不得丢掉。女儿回来的当晚她把一叠厚厚的获奖证书交给我保存,我很是吃惊,四年中女儿对我只字未提,不想女儿在学校获得如此之多的奖项,其中有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党员、三好学生、三等奖学金以及征文获奖等等,学校决意要她去读研,可女儿在全省公务员考试中,考取了公务员,是去继续深造,还是去当一名基层公务员,她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中不知如何抉择,最终女儿选择去当一名基层公务员,用踏实的家风去扎根基层、服务大众才是最好地回报社会。用知识不断丰富自己,才能更好地为国家出力,不单花开得艳,果实也要累累。女儿上班后,还坚持自学,先后在国内多家报刊上发表论文,这些都是归功于我有一个良好的家风。

家庭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成功的人必定有好的家风和家训。家风是一个家的全貌,家风就是做善事,不干坏事;家风就是为人老实,不求回报;家风就是常创美德,勤劳节俭;家风就是常做好事,无怨无悔;家风就是心中有家,心中有国。在我的人生中,家风家训是一部无字的古典书籍,让我在这种柔和气氛中接受熏陶和洗礼;家风家训是我不断前行的航标,是我奋力拼搏的灯塔,是我力量不绝的源泉;家风家训是一幅挥毫泼墨的画,是一曲启迪奋发的音符,是一首激情澎湃的歌。

【篇八】

亲爱的爸爸:

我很幸运出生在一个慈爱的家庭,从小您就让我懂得“知识是力量,慈善是美德,勤俭是根本,孝悌是家风”。

爸爸,我家是中医世家,曾祖父和祖父都是家乡有名望的中医,您悬壶济世半个多世纪,治病救人无数,年过古稀,还在坐诊为病人排忧解难。您生平酷爱书籍,您唯一财产就是几万册的书,您每到一处都要到书店去看看,看见好书,爱不释手,一定买下。您爱书,更爱读书,您除了看病就是看书,除了读医书还读四书五经,唐诗宋词,写了很多的读书笔记,发表了多篇有关诊治疑难杂症方面的论文,还写了上千首的格律诗。您常说:“医书一担,儒书一头。知识就是力量。”告诫我们要多多读书。您的谆谆教诲使我们兄妹三人健康成长,大哥医学院毕业后,工作成绩突出,成为心血管内科专家,担任医院的院长;二哥退伍后,自主创业,成为民营企业家;我学校毕业后成为一名白衣天使,在工作中,我认真负责,得到患者的一致好评,多次被评为优秀护士,县医德医风先进个人,我从一名普通的护士升为护士长、安徽省血液净化首届专科护士,到现在担任医院双向转诊管理办公室主任,这一切与您的谆谆教诲分不开,非常感谢您的养育之恩。

爸爸,我家祖辈信奉佛教,您常和我说佛教教义博大精深,主要精髓就是爱和善。我深深敬佩您的慈爱,您敬奉老人,关爱患者,淡泊名利。也正是您的善爱深深的感染的下一辈,使我怀揣着善爱之心走进人生,步入社会,带到工作。从事护理工作二十年来,我一直全身心投入工作,我一直牢记您的话“与人为善,真心做事”,生活中我用微笑面对一切,我认为微笑是世上最美丽的语言,微笑是真诚和友善,是送给他人最珍贵的礼物,无论异常熟悉还是素不相识,一个微笑会打开彼此心窗,一个微笑会打开紧闭的心门,一个微笑会让人感到汩汩暖意,一个微笑会让人体会真挚的友情。当患者痛苦时,我以微笑抚除他的病痛,当患者不如意时,我以微笑换得他的理解。患者有困难,我会尽我所能,在精神和物质上帮助他们。积善积德是祖训,我的祖辈是修善之人,我的家庭是慈善之家,我的一切善举都是您教导的结果。

爸爸,您常说勤俭是人生的根本。您常告诫我们“成由勤俭败由奢。勤能补拙,省能补贫”,您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几十年前,您用微薄的工资赡养三个老人,抚养三个孩子,还有二叔一家四口,现在的我无法想象那时生活的情景。现在,您的孩子都已成家立业,您仍然生活简朴,衣着整洁朴素。还常常用自己的工资接济老家的乡邻。您常常朗读古人的话“奢者狼藉俭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白居易),“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李商隐),“从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您对我们讲诸葛亮“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故事,讲司马光勤俭治家的故事,讲曾国藩勤俭家风的故事,讲您生平最佩服的人——毛泽东主席的睡衣的故事,讲周总理勤俭治国的故事。这些故事深深吸引了我,也深深感染了我,从小时起勤俭家训铭刻在我的心中。

爸爸,我小时候的家庭是一个大家庭,三个老人,没有劳动能力的二叔一家和我兄妹三人,人口多,生活负担重,您一直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的奉养着老人,抚养着孩子,上慈下孝已成为我的家风。您在将老人养老送终之后,现在还在赡养着没有生活能力的二叔二婶。您常对我说”羊羔有跪乳之恩,乌鸦有反哺之情,百善孝为先。””古有“王祥卧冰求鲤,黄香扇枕温席”的故事,今有“田世国捐肾救

母,刘霆背母亲上大学”的故事,从小您就教导我们要孝敬老人,兄弟和睦。在我们的这个大家庭,真正体现出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孝悌之道。做女儿的我没有辜负您的教导,在您的教导下我也尽心尽力孝敬公婆,去年公公患绝症,我侍奉汤药,嘘寒问暖,很长时间,从不间断,直到公公去世。现在我和婆婆一起居住,尽心奉养,时时迁就,不能让老人孤独终老。我的行为安慰了老人孤独的心,也博得社会及大家族的好评,我的家庭多次被评为“五好家庭”,我想这就是对爸爸您最好的报答。

爸爸,您的为人谦和,勤俭简朴,慈善孝悌,深深的感染了下一代,我将铭记家训,传承家风,在生活中做得更好,工作中走得更远。

祝您身体健康,一切顺心!

【篇九】

看到“家风”的字眼,我不禁有些懵了,纵使翻开我家保存的那本记录了从唐朝到如今的族谱,也不见只言片语。既然书本不能给我答案,那便把目光投向我那一家子活生生的人,转眼就看到了熠熠闪光的“诚信”两个字。各位若是不信,我便与各位说道说道我一些“不美好”的历史。

认知

那是我很小很小的时候,小得我都记不得自己当时几岁。我出生在一个全中国最普遍的农村家庭,小时候过着物资贫乏的生活,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尝尝鲜,吃一些零嘴。就在那一年,父亲买回来两盒龙须酥——那是父亲准备拿着去看望生病的外公的礼品。不懂事的我吵着要吃,母亲磨不过就拆了一盒给我,那滋味让我瞬间就上瘾了。

于是乎,在口舌之欲的怂恿之下,我一块一块吃完了这一盒,又偷偷的拆了另一盒,终于被家里大人发现。在这样的明显事实之下,我死不承认,毫无意外的迎来一顿子棍棒教育。在我哭哭啼啼的间隙,只听见爷爷跟我说:“东西吃了就吃了,小孩子贪嘴没什么,就是不能撒谎。打你就是因为你撒谎,以后记住了!”从此,我就有了“诚信”最初的认知:不撒谎,不骗人。

认同

时间恍惚到了2009年的冬天,那是一个异常温暖的冬天,处处阳光和煦,欢声笑语。然而在我们家的上空却有着无法散去的乌云。这年父亲的工地上,以为水泥方面检验不合格,连带着父亲也结不到水电的工程款。父亲承诺了年底要付清材料费用和工人的工资,又恰逢我考上大学,妹妹进入职中,妈妈需要做子宫肌瘤的手术,这一切的一切都在用一个字逼着我的父亲——钱。父亲是个绝不会食言的人,于是那个冬天,父亲就是到处奔波:借钱。

爷爷跟父亲平时很注重诚信做人,到这个时候也收到效果。父亲很快就借到足够的钱,跑到外地结清了账务与工资,回到家又陪着母亲去做手术。就在这时有人提议父亲可以让我申请大学生助学贷款。父亲沉思半晌,很认真的跟我说:我们家并不是穷人家,只是今年不太顺,不可以做这种欺骗自己的事情,还占用了真正贫困的人的名额。你今年生活苦一点,坚持一下。

等到我到了大学里,我发现不少生活优越的同学拿着各种贷款补助,更有甚者还吹嘘自己家里多有能力帮他弄到了补助。每每这个时候,我的心里都会默默的鄙夷,从灵魂深处无比的认同“诚信”这两个字。

践行

2012年我从大学毕业,辞掉了国企的工作,一个人去到深圳闯一闯。其中的艰辛不想多说,最后到了一家灯具公司任电气工程师。一切都是风平浪静,直到那个晚上。老板让我设计组装一个灯具,由于有些大意,晚上一个人加班的时候接错了线,开光一打开就电光一闪,把我吓个半死。等到把电闸推上来,才发现烧坏了一排灯具,价值几千块啊,我想死的心都有了。

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躺着,迎来了上天的考验——半夜下起了雷雨,轰轰隆隆一晚上。“要不要推给老天爷,跟老板说是打雷引起的”,我带着这样的忧愁开了新一天。恍恍惚惚一上午我都不知道怎么过去的,下午我再也忍不住,过去跟老板一五一十的交代了,做好了走人的准备。老板出乎意料的没有发火,反而问我有没有事,以后细心点,千万不要自己受伤了。鼓励了几句,让我好好干,没有意料中的卷铺盖。此后我就懂得,践行“诚信”二字,不仅要守信于人,更要忠诚与己。

现在的我终于认识到最真最美的家风,不是写在纸上、刻在石头上,而是一代一代的传承,言传身教,实实在在的体现。“诚立身,信为本”,这是我以后工作生活的风向标,也是我留给我以后孩子最好的礼物。

【篇十】

亲爱的明哲:

那天我正在读书,你走到我身边指着文章的标题,一字一句的读着“好家风伴我成长”。你问我,什么叫家风?我想了一会告诉你说家风就是你吃饭时,妈妈告诉你的食不言寝不语,是你吃完饭时和爷爷奶奶说的“我吃饱了,爷爷奶奶你们慢慢吃”,更是每个周末不论多忙妈妈都要带着你去看望生病的奶奶。

你很惊讶的说,家风有这么多呀!今天,妈妈要告诉你的是,我们家的家风,远不止这些。细想之下,如果把我们家的家风归结起来,最大的特点就是万事和为贵!

万事和为贵体现在家里,就是家和万事兴。你应该知道,我们家一直都是个大家庭,你的老公公,老婆婆养育了8个孩子,后来,这8个孩子组成了属于自己的小家庭,才有了我,再下一辈才有了你,算起来我们家是四世同堂,这个拥有40多口人的大家庭从来没有发生过红脸打架之事,很多人当地人说起我们这个大家庭,都纷纷竖起了大拇指,很大程度上,得归功于老公公嘴里说的“家和万事兴”。你爷爷生活的那个年代,缺衣少穿,他的父母常常教育他们兄弟姐妹要团结,一切要以“和”为贵,吃亏就是便宜。在这样的熏陶下,你的爷爷成为了很有家庭责任感的人,贫穷的时候,他宁愿自己吃不饱,也要带一些吃的东西回来分给他的兄弟姐妹们,现在也是一样,整天乐呵呵的,挂在他嘴里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家和万事兴。”你的奶奶常年生病,不能干家务,他一个人忙着上班,回家还要照顾奶奶,在农村,很少看见像他一样身上套着围裙在厨房里洗刷锅碗瓢盆的人,他的厨艺也是顶呱呱的,我想,这个和字,体现在他身上就是对家人深深的爱。在他的照顾下,常年生病的奶奶也是乐呵呵的,虽然周身疼痛,她也尽量忍着,每次带你回家,看着你懂事地替她捶捶胳膊,按揉按揉肩膀,我的心里也格外高兴。因为你也在慢慢学会了以孝为真谛的“和”。

在对待他人上,万事和为贵就是与邻相处,要宽厚善良。因为你爷爷兄弟姐妹多,地方有限,你爷爷很早就独立出来,带着4岁的我和尚在襁褓中的姑姑搬迁到我老家们现在住的村落,成了这个郭姓村落的异姓人,你爷爷一直都感恩于村落的人接纳了我们,他也时常说“远亲不如近邻”,我和你姑姑从小就受他的指引,喊着邻居的叔叔阿姨为二父,大妈……,融洽的生活在一个本来陌生的群体里。时常记得,你爷爷奶奶忙着干活没有时间烧饭,饿肚子的我们就在大妈家吃中饭,或者在二父家吃饺子。我和你姑姑就是在这样的大家庭里快乐而简单的长大。你爷爷也时常干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来照顾他们。二父从小就心脏不好,每次发病,都是你爷爷不厌其烦的找医生。老家现在住的地方,以前都是羊肠小道,旁边还有一片你爷爷栽下的竹林,这片竹林一直都是你爷爷的最爱,但看到路过的人因为竹子挡住了视线不安全,你爷爷就咬咬牙把它们给砍掉了,把自家的菜园地毁了一半,又让出了半米墙的宽度,才换来了小轿车能通行的通畅大道。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父亲和母亲们,你们在孩子身上延续着自己!”明哲,当年给你取名字的时候,我和你爸爸费劲了心思,最终给你取了一个包含明白哲理的名字。每每看着你的一言一行,都似我曾经的成长,但又不同于我的成长。你的父母都脱胎于80年代纯朴的农村,爷爷奶奶对我们的熏陶是勤劳俭朴、诚实为人,和气待人,于是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也养成这种品质。万事和为贵是我们的传家宝,是父传子,子传孙,子子孙孙相互濡染的家庭氛围,这种无言的教诲、无字的典籍、无声的力量,是我们这个大家庭留给你的一笔最宝贵的财富。

卡夫卡说:“每个人所拥有的,不是一具躯壳,而是一串成长的过程。”还记得妈妈和你说的昭君出塞吗?黄沙漫扬,驼铃婉转,黄昏里,是王昭君抚动琵琶奏响大漠里的和鸣,你也许只记得王昭君是个大美女,却不能完全懂得她美在何处。还记得阳光下葳蕤生光的布达拉宫吗,那是文成公主奏响的历史和鸣。你或许只知道坐上了火车去拉萨这首歌,却不一定懂得通往拉萨的路,有多少和为贵的故事堆积在一起,才铺就了这条神奇的天路。当然,这些故事所站的角度很高,需要你慢慢的了解。而现在你成长的脚步需要别人友善的呵护,更需要把友善传递给他人。这样,你的生命不仅是一声旅程,更是一首赞歌,一首以“和”去谱写,以“和”去传唱的天籁之声。明哲,心与心之间的友爱是一种魅力,可以折射出你的与众不同,这样一种魅力,就是“扶持旁人,同时自己也获得重心和支点。”我们希望,万事和为贵能融入你成长过程的建材,左右着你的生活态度。

【十一】

镜子里的我是满头白发。那是怎样的白啊!根根耀眼。熟悉我的人,安慰我说,你像你爸爸,早生白发。你看他老人家,满头白发多有气质。我的老爸啊,十几岁的时候就白了少年头。现在六十五岁,就已经满头银丝。眉毛和胡须都白了。这一切,配合着爸爸挺拔的身姿和俊朗的容颜倒是帅到极致!我们姐弟俩完完全全地继承了他的这一早生白发的基因。别的呢?

其实,我们家后生子受父辈影响最多的还是为人处世上,爸爸在家内家外的一言一行,深深地铭刻在子女心中。

二十一岁,爸爸从部队退伍了,出落成一个在当地首屈一指的男子汉,那时追爸爸的漂亮女孩子很多。可爸爸却喜欢上并不漂亮的妈妈。他说看中的是妈妈的勤劳,善良和隐忍。奶奶是爸爸的后妈,这自古就好像是最难相处的关系,可在我们家,你看不到一丁点影子。爸爸妈妈对奶奶的孝顺在爷爷去世后更为明显,爸爸兄弟姐妹十二个,小叔和小婶刚结婚时条件不好,爸爸就无声地承担着赡养的义务,带奶奶体检,负担了几乎全部的生活费。深怕小叔他们有心理负担,从不讲花了多少钱。比起邻居那些为了赡养老人而打闹不停的兄弟姐妹,这种无声的榜样却像涓涓细流滋养心田。小叔和小婶这几年条件好了后,对奶奶的照顾与日俱增。他的言行也深深地感染了我们姐弟,都说亲孙子都未必能做到像我们那样,尤其弟弟,就是在国外也牵挂奶奶的饮食起居。奶奶常在别人面前说起她所有的孩子,心里美滋滋的。

有段时间,爸爸显得心事重重。在英国进修的弟弟,被那边完善的医疗保健制度,先进的医疗技术和医生崇高的社会地位及高收入所吸引,想学成后留在英国。这让爸爸很不爽。他实在没有办法说服自己,像别人家巴不得儿子留洋,有绿卡,发洋财。爸爸觉得国家培养个医生多不容易,好不容易可以独挡一面,却不能报效国家,对得起谁?也许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之类的高大上的话他没说出多少,可他那一套“归根与浮萍”的理论却让弟弟终于安心回国。每次电话中,爸爸说得较多的就是人不能忘记根本,不能当一辈子浮萍。如今弟弟利用沪上工作之余和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开了个健康大讲堂,每天公益为大众普及医疗保健知识,愉悦而充实地生活着。

弟弟在上海市一当医生,家乡的人只要有了大病都去找他。只有有时间爸爸都会为他们跑前跑后,挂号,排队,并且为他们解决吃住的问题。早些年,弟弟居住条件很不宽裕,甚至让乡亲们挤住在弟弟那只有60平的小屋里,能为他们省的一分不让父亲绝不让他们花费。有一年,爸爸他们回老家过年,遇到曾经一位去看过病的老乡,可这老乡一看见爸爸,就急忙溜进人群,害怕有所表示。当时妈妈有点生气。爸爸笑着说,何必苛求,人家是没办法才去找我们的,生病本身已经很烦心了,哪有精力去考虑这么多的事。只要他病好了就行。这种豁达我真的觉得在我们家已经成为一种理念,对于无数个帮过的人,爸爸好像都不记得了,压根就没想过让他们作报答,只是在听到别人的褒议时心里有些小小的自豪。

有一件事让我一段时间很难理解。堂爹去世,爸爸硬是在第一时间风尘仆仆地从上海转几道车回来帮着安排丧事。我说他有点缺心眼,现在有几个人会为别人家的丧事专门回来,更何况堂爹这么个难剃头的主?我清楚地记得那年我们家盖房子,他嫉妒比他小的我的爷爷马上就可以不用住那低矮的平房,嫉妒我们家是镇里第一个盖楼房的,打地基那天,无皮无毛地要死要活的,说我们家侵占了他家的地基,挡了他家的风水,直挺挺地躺在土槽里,爸爸好说歹说,最后又向里挪了两尺才罢休。这么个人,我那缺心眼的老爸却从来没有计较过,堂爹父子有什么间隙爸爸总是第一个赶到,这么多年每每从上海回来探亲,总忘不了去看看,带点吃的,偷偷地給两百块钱。人心好在总是肉长的,我那有点混的堂爹无数次地在背后对老爸竖起了大拇指。父亲的这种大度像春雨般无声地滋润着我们,也悄悄地浇灌着别人,堂爹家的两个儿子常常说最佩服的人是我的爸爸,最想学习的也是他。这不,弟兄俩再也没有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大打出手,两妯娌还经常一起去走亲访友。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加入了县里的爱心协会,从此只要有时间就会和协会的朋友一起去调查情况一起送温暖给需要的人,每次爸爸知道这些事都会赞不绝口,唯恐我做的不尽心尽力。也难怪小侄女学会把压岁钱都捐给了灾区,得到一家人大大的拥抱和表扬。如今我那可爱的还不谙世事的小侄子也知道好的东西要先给爷爷奶奶品尝,他也许不懂什么叫付出与孝义,却学会了要分享。

“多情应早生华发”爸爸对他人操了太多的心吧!那些崇高的誓言或者我的老爸不会说,但大要爱国,小要爱家,与人为善,真诚处世这些信念已深入骨髓,影响着我们的家风,激励着父辈的后代。

【十二】

注重家风建设是我国历史上众多志士仁人的立家之本。从古至今,颜之推《颜氏家训》、诸葛亮《诫子书》、周怡《勉谕儿辈》、朱子《治家格言》等等都在民间广为流传,闪烁着良好家风的思想光芒。“非淡澹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莫贪意外之财、莫饮过量之酒”等教子中的古训至今为世人尊崇。我的家庭是一个平凡普通的家庭,我家流传着“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家风家训,默默地影响着一家几代人。

祖父是一个小裁缝,在那个贫穷的年代,算是个手艺人,一个裁缝担子扛在肩上,走遍四乡五里,一家人的生活全靠他一针一线地缝出来。祖父秉承着忠厚老实的心性,做生意真心实意,童叟无欺,在邻里间的口碑很好,家家户户有缝纫的活都留给他做。他虽然是个手艺人,但闲暇时还喜欢看书,他自己没念过太多书,但是勤奋好学,擅长写对联,平日里给邻居红白喜事写请帖,写挽联,从不收钱,对子女的教育也很重视。那个年代,吃饱肚子已经很不容易,别谈给子女上学读书了。祖父不仅要照顾自己的四个孩子和寡嫂的俩个孩子,还收养了一个女弃婴。当时有人说,人家就是看你忠厚老实,才把孩子往你家门口送。但祖父还是毅然地决定收养她,并且和自己的孩子一样接受教育。沉重的生活负担,长年累月的劳作使祖父的身体很差,早早离开了人世。他没有留给孩子们多少物质财富,但是他忠厚老实的本性,重视教育,热爱诗书的家风传统深深地影响了后辈们。

到了父亲这一代,正是祖国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年代。父亲这一辈人,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终于改变了贫穷落后的面貌。尽管物质生活大大改善,但父亲总是秉承着农村人忠厚老实的天性。父亲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在外做生意赚了一点钱后,父亲就想着带着小叔、堂哥从交通闭塞的老屋里迁到大路边,交通环境好的地方盖房子。但是当时新址的邻居欺生,百般阻挠,将我们的建筑材料砸毁,还派出他们年逾七十的老奶奶躺在我们的宅基地上阻止我们施工。堂哥们年轻气盛,气得要上去打架,以暴制暴。父亲却亲自把老奶奶扶起来送回家,又挨家挨户地劝说,最终感动了他们,我们邻里和睦已经好几十年了。如今农村里家家户户基本都有麻将机,但我们家没有,父亲从来不打牌。父亲说家里有人打牌会影响孩子学习,有时间不如多陪她看看书,自己也多学点文化知识。所以,在整个学习时代,我拥有绝对安静的学习环境。经常我在书桌上写作业,父亲在另外一旁安安静静地看书,碰到文史上一些不懂的问题还会悉心教导我。

如今我大学毕业,成为一名基层公务人员,父亲的教导时刻地影响着我。他的话就像海上的起航灯,照亮我时有迷茫的人生之路。他说:“年轻人,不要浮躁,一定要忠厚老实,踏踏实实地做好自己本职工作,为家乡的老百姓做点实事。”基层的工作难免会枯燥烦恼,我时常会有一些抱怨,羡慕我的一些同学在大城市过着高薪、时尚、快节奏的“白领”生活,于是回家时常常长吁短叹,消极不悦。父亲总是耐心地教导我,要忠厚老实,善于学习。他说:“你看,党中央不是号召你们要‘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抵得住诱惑,经得起考验’吗?”“你要多看书,诗书能言志缘情,抚平你浮躁的心”父亲的言传身教,让我意识到自己的幼稚无知。是啊,忠厚人永远不吃亏,诗书里自有一番天地。保持一颗初心,不被浮华所惑是多么重要啊。所以,慢慢地我也恢复了往日的热情开朗,积极向上。工作中,老实本分,不玩花样,不挑不拣,勤奋努力。工作之余,也不丢弃自己的专业学习,不追求浮华奢侈的生活。和儿时一样,和父亲一起,泡一杯香茗,伏在桌案,看一本自己喜欢的书,临一遍自己喜欢的帖,在书香墨味中洗涤心灵,领悟人生。

任何一个年代,良好的家风都是一个家庭的灵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为祖国精神文明建设贡献力量。我也将秉承家训:多读诗书,忠厚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