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关于省法制办“找补改提”驻点调研的汇报材料:

**镇关于省法制办“找补改提” 驻点调研的汇报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
欢迎各位来**镇视察指导工作,下面,我就**镇法治建设及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镇基本情况 **镇位于徐州市西北部,近城靠矿,交通便捷、区位资源优势独特,镇域面积96平方公里,土地面积6.8万亩,社会人口8.4万,辖19个行政村。**是徐州市经济强镇,是省重要的能源基地。境内拥有各类企业680余家,主要形成能源电力、工程机械、压力容器制造、玻璃制品、建材铜材等支柱产业。先后被评为“全市十强乡镇”、“苏北五十优乡镇”、“全国千强镇”,“国家级生态镇”、“ 江苏省书香之镇”、“徐州市中心镇”。2017年预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89.24亿元,实现财政总收入8.2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亿元。

二、法治镇创建设相关工作情况介绍 (一)营造氛围,打造法治文化阵地。投资200余万元,提档升级镇法治文化广场、建设法制宣传一条街。打造出苏家社区法治宣教中心(全区第一家)、杨场村法治文化长廊、新桥村法治文化公园等一批村级法治文化阵地精品。积极开展“法治小喇叭”工程、“法企同行、助力企业发展”等活动。

(二)规范管理,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全面推行“政社 互动”,促进政府指导与村民自治融合衔接。完善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一事一议工作制度,建立组级财务管理、村级土地利用管理、村镇规划建设管理等实施意见,制定村务公开及村账镇代理工作指南,有力促进了行政村管理规范化、制度化。

(三)多管齐下,有效化解社会矛盾。按照“重心下移、处理前置”的工作思路,在19个行政村设立矛盾调解室,配备专门调解人员,并定期组织调解员队伍培训,提高工作能力。创新问政问事栏的建设,使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时得到回复和解决。评选出41名**镇乡贤,带领群众对矛盾纠纷进行调解处理。对重大难点矛盾问题实行镇、村、相关单位联席会商解决。与徐州电视台《彭城和事佬》节目组合作,上报录制5组案件,矛盾全部得到有效化解,取得了巨大的社会反响。制定村支两委成员包挂村民小组信访稳定实施意见,集中开展大走访大排查大化解大整治大稳控和“打黑除恶”专项行动,深入推进信访矛盾积案化解,有效维护了社会稳定。

三、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开展情况 2012年8月**镇被确定为江苏省第一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镇。试点以来我镇紧紧围绕“集中高效审批、强化监管服务、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试点要求,精心开展机构优化、运行规范、综合执法等系列改革探索,实现了“一枚公章管审批、一支队伍管执法、一套机制管服务”的新模式,行政效率效能大幅提升。

一是加快机构重组,行政效能建设迈上新台阶。整合行政、事业编制资源,打破编制分属界限,将原来的5大综合办公室以及内设机构整合为党政办公室、组织人事和社会保障局、政法和社会管理办公室等9个综合机构。便民服务中心以及综合执法局作为政府的两大前台,直接面对服务群众、企业开展行政审批、公共服务和综合执法,其他7个职能机构和市场监管分局、国土分局等派出机构作为后台履行政策指导、政令传递、监督管理等职能,形成了前台为群众服务,后台为前台服务的新模式。积极探索流程再造,优化审批环节,压缩办件时限,基本实现“受理、初审和复审、审批”三个步骤,与原来流程环节总量相比,同比减少10%。进一步压缩办件时间,办件总时限由原来的439个工作日缩至278个工作日,同比减少37%。以企业建设项目为例,服务中心总承诺时限缩减至49个工作日,同比减少33.3%。

二是扩大管理权限,经济发展焕发新活力。先后承接了769项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编制完成五项权力清单和一项责任清单,扩大了**镇在产业发展、规划建设、项目投资、安全生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民生事业等8个方面的行政管理权限。按照“接得住,用得好”的原则,重新梳理下放权限,逐条分析下放权限运行现状,对于项目竣工环保验收、社会保险稽核等19项行政权力超过镇级承接能力的建议区相关部门收回,对于婚姻登记、公章刻制备案、公民出入境证件办理等9项权力建议区相关部门下放至**镇。

三是优化服务方式,人民群众获得感实现新提升。投资 620余万元,新建2500余平方米的便民服务中心大楼,按照应尽必尽的原则,将民政、公安、广播电视、发改、残联、建设、社会保障、综合执法、国土资源、市场监管、国税、地税、供电、交通运输管理等28个服务群众的窗口全部进驻中心。深入开展百姓办事“零障碍”工程,建立完善首问负责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A/B角工作制、责任追究制等制度,实行“一站式”服务举措,健全前后台信息双向推送机制,强化前后台之间沟通、协调和制约,形成前台服务后台监督的新格局,真正做到无后台运作,实现了审批服务事项涉及的“人、事、权”全面整合。建立完善村级便民服务网络,推进区镇村便民服务无缝对接,实现“一号申请、一窗办理、一网通办”,实现了由“群众跑腿”到“数据跑路”的转变,打通为人民群众服务最后“一公里”。

四是强化数字执法,综合执法水平取得新突破。整合安全生产、劳动监察、城镇管理、建设规划等原有执法力量,组建三个执法中队,实现一支队伍管执法。编制完成综合执法权力、责任清单,详细列明每项执法权限的责任事项和追责情形,促使执法由“权责不一”向“权责统一”转变。建立健全告知、听证、说明理由、陈述申辩、回避等程序制度,统一行政执法文书, 规范行政执法案卷制作。建立执法人员与全镇企业单位信息数据库,采取系统随机选择方式开展执法行动,有效的解决了选择性执法、规避了人情执法、关系执法。着力加强数字化指挥平台建设,将村级技防监控、“数字城管”、公安系统三道防线和镇投资30余万元建设的“蓝天卫士千里眼”监控体系有效整合,加快推动基层执法由突击向长效,由粗放向精准转变。共配备GPS定位对讲机 11部,公安技防监控探头16个,城管探头22个,各自然村蓝天卫士20个,执法局数字指挥中心成为是全镇及时掌握情况、了解相关信息的“千里眼”。同时建立完善数据共享共用机制,行政执法大数据在公安、行政执法、环保等部门进行有效对接,数据共享、证据共用。建立快速联动机制,指挥中心24小时值班,发现问题后,第一时间通过GPS定位对讲机系统,指令最近的执法人员,迅速处理、及时反馈,实现从“人海战术”向“云海战术”的完美转变。进一步扩大执法管理可视、可控范围,增强数字化平台的服务、监管水平和能力,提升执法管理精细化、智能化、信息化水平。今年以来,镇综合执法局共受理行政处罚案件145件,其中简易程序案件61件、一般程序处理案件84件,数字化监管平台在发现问题、固定证据、强化监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经济发达镇法律地位尚不明确。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是中央决策部署,符合中央要求,在政策层面合法性虽然不存在问题,但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有关部门并未认可经济发达镇法律地位。如改革后成立的“六局两办一中心”没有法人资格,而原单位公章已经收缴,导致部分人员社会保险无法办理。

2、人员交流晋升渠道不畅通。按照改革的要求,**镇各单位负责人按照副科级配备 ,但由于区级及其他乡镇没有对应机构,人员交流晋升困难的问题日益凸显。

3、财政配套支持不到位。由于财政配套支持不到位,镇公共财政经费紧缺,造成了镇一级的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在汇聚大规模产业和吸引大量外来劳动力的同时,更加需要镇政府提供相应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工业化产生的大量工业和生活污染,也需要加大环境治理投入来解决。然而,按照镇级政府的实际可支配财力,这些任务都无法完成。

4、规划建设相对滞后。按照《城乡规划法》规定,乡镇规划建设管理的行政审批和监管,主要是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行使。目前,我镇规划建设活动数量增加,复杂性增大,规划编制的层次和范围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导致规划的不科学、不完善,极大地阻碍了我镇的科学、合理、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