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开放大学电大行政管理本科《浅论农村留守儿童现状问题及解决对策》论文:

国家开放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 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 浅论农村留守儿童现状问题及解决对策 作 者:
学 校:
专 业:
年 级:
学 号:
指导老师:
答辩日期:
成 绩:
目 录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定义及产生原因 3 二、农村留守儿童现状 3 (一)监护不力 4 (二)缺乏抚慰。

4 (三)疏于照顾………………………………………………………………………4 (四)关爱不足 5 三、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5 (一)心理问题 5 (二)学习问题 5 (三)生活问题 6 四、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具体原因分析 7 (一)家庭原因 7 (二)学校原因 7 (三)社会原因………………………………………………………………………8 (四)自身原因 8 五、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 8 (一)家庭教育 9 (二)学校教育 9 (三)社会力量………………………………………………………………………9 (四)自身奋斗…………………………………………………………………… 10 六、总结 11 参考文献:
11 内容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全国已有一亿四千万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打工。在进城务工人员中,有相当数量是有孩子的父母,由于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以及与之相关的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等机制性因素,加之进城务工人员职业变动大、收入水平低、居住和生活不稳定等原因,他们中很多人将子女留在农村,从而形成了一个特殊且较为庞大的儿童群体――农村留守儿童。儿童时期是人身体发育、性格养成和知识积累的关键时期,由于生活环境不稳定,缺乏来自父母双亲的关爱,部分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教育与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不但关系到每个进城务工人员家庭的自身利益,而且关系到祖国未来一代的成长,更关系到城乡统筹发展和社会的长期和谐与稳定。本文分析了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及问题原因并提出了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

   关 键 词:留守儿童;
现状;
问题;
原因;
对策    浅论农村留守儿童现状问题及解决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对其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而面对留守儿童这一社会现象,无疑对我国日后的发展极为不利,留守儿童无论是在学业还是心理抑或是健康甚至前途各个方面都是值得我们关注的,留守儿童是农村的儿童,是未来农村建设的主力。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这个群体身上出现的问题,使他们在平等、和谐的环境中健康成长,那么未来的国家建设将受到极大的影响。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定义及产生原因    何谓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那么“留守儿童”又是如何产生的呢?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以及我国历史和地理等存在的诸多原因,使我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农村人地矛盾尖锐。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务工,其中大部分为夫妻一同外出,因经济、环境等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由此引发“留守儿童”问题 。

     二、农村留守儿童现状    根据权威调查: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的79.7%由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因人口流动引发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一) 监护不力 据统计,80%以上的留守儿童是由(外)祖父母隔代监护或亲友临时监护。年事已高、文化素质较低的祖辈监护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局限与制约,针对留守儿童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关爱力不从心,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沟通。家庭和学校监护不力,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现象。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低于正常家庭儿童。

   (二)缺乏抚慰 根据学校内的调查显示:70%的父母年均回家不足3次,有的甚至1年才回家1次。近30%的留守儿童与父母通话频率月均不足1次。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的隐患,导致一部分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并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等现象。南方沿海某省一项调查显示,19.6%的留守儿童觉得自己不如人,11.4%觉得自己受歧视,9.5%有过被遗弃的感觉。

   (三)疏于照顾 监护责任不落实,监护人缺乏防范意识,儿童防护能力弱,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受到意外伤害,甚至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公安部门统计数据显示,被拐卖儿童群体中,第一位是流动儿童,第二位是留守儿童。尤其是女孩受到性侵害又不能及时得到父母帮助,极易酿成严重后果。

   (四)关爱不足 家庭温暖的缺失使留守儿童心理方面产生了很大的变异,他们多在性格方面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郁和孤僻,很难融入正常的同龄人群体。加之,目前农村的社会活动和人际关系基本上是以家庭和亲缘关系为纽带展开的,对于自己家庭及亲缘关系之外的其他人的困难处境,他们虽有同情的态度,却也无可奈何。于是留守儿童们在既得不到家庭温暖,又得不到社会关爱的情况下,只能靠自己对生活及社会的理解生活并发展自己,于是人生观和价值观偏离正确方向,导致认知上的偏离。

   三、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一)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自年龄幼小就离开父母,严重缺失父母关爱。虽然有些是隔代长辈或亲朋监管,但是毕竟与父母关心不同。一遇到麻烦就会感觉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内向。儿童大部分都具有攀比心理,具有强烈的自豪感。然而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就像失去了坚强的依靠和保护,因此和有些父母在身边的孩子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不求上进。父母外出使孩子在家里感觉空落和孤独,近而产生心里骚动和抑郁等问题。留守儿童从心理上感觉父母不守候在自己身边,就是不爱自己的表现。父母挣的钱无法满足孩子渴求的拥抱和无微不至的关怀,从而厌烦埋怨父母。有次,我看报道上有一留守女童A,其父母均在北京打工。她在日常交流中根本不会谈及父母。当教学内容涉及到父母时,留守女童内心较为脆弱,满脸泪水。偶尔她的母亲来学校看望她,留守女童也只是伤心地哭泣,不和母亲进行言语交流。

   (二)学习问题 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不在身边,对留守儿童学习方面的帮助和监督大大减少,甚至完全减除了,使孩子在学习方面处于一种无人过问的状况。学好了,没人夸;
学坏了,无人责。渐渐使孩子对学习产生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孩子的精力不放在学习上,自然就要在其它方面加以消耗,于是其行为开始出现偏差,各种超越道德、规则的行为开始在孩子身上出现:不完成作业、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没有兴趣,厌学情绪严重。加上监护人本身对孩子亲情缺失状况的同情,于是在孩子行为稍有出格的时候也不会加以管束,使孩子在偏离健康发展轨道的方向上越走越远。有一留守男童B,其父外出务工,其母在家经营商店,B被寄宿学校。B性格倔强,学习态度不端正,未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甚至在课堂上睡觉;
每次返校后还未进教室,就边拽着妈妈边哭着嚷着回家,产生严重的情绪。尽管老师和母亲与他约法三章,每次返校时还是必须再回家调整情绪。否则,其行为严重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

   (三)生活问题 留守儿童的生活问题,特别是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的那部分儿童,其生活状况是不容乐观的。留守儿童的父母之所以抛下自己的孩子外出打工,是因为家庭务农的收入无法让自己的家庭过上稳定的生活。否则,如果有一点办法,他们就会想方设法与孩子呆在一起,所以生活困难是留守儿童家庭的普遍特征。虽然他们出去打工可以挣到一些钱,但是其付出与收入相比依然是极不平衡的。有时因为制度等方面的缺陷,自己挣到的钱还不能及时拿到手,所以他们在家庭生活方面是相对节俭的。父母离开后,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在节俭方面表现的更为突出,表现在饮食方面,吃好是不敢奢求的,能吃饱就行了。儿童时期正是长身体的时期,合理的饮食结构和营养搭配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处在这一年龄段的城市儿童,是备受父母及亲友呵护的,而农村留守儿童只能在相对节俭的状态下过着维持温饱的生活。这些儿童在生病的时候,也往往没有能力和条件去正规的大医院救治,只能在村上的标准化卫生室治疗,有些学校的留守儿童每月向学校上交固定的生活费,带上换洗的衣服,衣、食、住全在学校。留守儿童在家的监护人甚少去学校看望孩子,只注意让孩子吃饱穿暖,不懂得儿童营养搭配;
只知道生病了去诊所,不重视预防疾病和免疫注射;
只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不顾及孩子的其他需求和兴趣;
只看到儿童的生理成长,却没想到孩子还有心理和情绪问题。另外,虽然部分学生能自己支配零用钱,但是购买的小零食,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四、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具体原因分析    (一)家庭原因 为孩子提供必要的物质生活条件、教育条件、安全保障及父母亲情、家庭温暖促使孩子在情感、道德、行为、心理等方面健康发展是每一对父母天经地义的义务和责任,但在绝大多数外出务工家庭,这些责任都是有欠缺的。在某一实验小学,从调查情况看,对留守儿童监护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祖辈监护。由于祖孙年龄相关一般都在45岁以上,且祖辈大都文化偏低,思想观念与孙辈差异较大,难以与孩子交流沟通,有人形象地把隔代教育比喻为“隔靴搔痒”;
二是单亲监护。在儿童时期,父爱母爱缺一不可。孩子父亲或母亲一方外出,一方在家照看,缺乏父爱或母爱,导致关爱不健全。一般来说,父亲外出的孩子表现出胆怯、缺乏自信;
母亲外出的孩子表现在冷漠、缺乏友爱等;
三是其它亲属监护,父母外出把孩子托付给叔、婶、姑、姨或邻里监管,这类监护通常把孩子身体安全放在首位,学业成绩和物质上的满足次之,较少关注孩子行为习惯以及心理、精神的需要。如果这类监护人也有孩子,难免对待不尽公平,留守儿童常因感到自己是“外人”而产生自卑的心理。

   (二)学校原因 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学生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因此,学校生活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最大。学校的教育条件、学习条件、生活条件,以及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遇到事情不会处理,精神紧张、焦虑却不会及时调节,教师教育手段简单粗暴,语言过激,也不能及时引导教育,都会造成心理失调,导致心理障碍。再一个就是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受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教育往往显得枯燥、呆板,对学生进行“填鸭式”教学,只重视追求学生成绩,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人格的培养远远不够,学生学习压力过大,也会产生心理健康问题。

   (三)社会原因 社会对儿童的心理健康的影响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关系等,这些因素对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起着决定作用。例如社会上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社会消极观念极易使儿童形成消极的心理意识。社会生活中的种种不健康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严重地毒害着儿童的心灵,从而形成心理健康问题。

   (四)自身原因 留守儿童正值人生的“第二断乳期”,其心理发展特点具有不平衡性、自主性、动荡性和闭锁性,判断是非的能力差,自控能力弱,不全面的思维方式将事物简单化,一遇挫折往往自暴自弃,导致心理问题发生,甚至酿成悲剧。

   五、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    留守儿童问题是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和劳动力转移而产生的,并将长时期存在的社会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关系到未来人口素质和劳动力的培育,关系到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我们不但要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个人奋斗作为切入点,而且要坚持以人为本,认真贯彻中央《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精神,就必须从法律、制度层面整体地加以考虑和解决。

   (一) 家庭教育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有调查研究表明:每年的高考状元,他们未必出身知识分子、高干家庭,或者是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而大多是出身农民或者工人家庭。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学生是受到父母良好的人格魅力、身体力行吃苦耐劳的精神的影响。因此,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与家庭环境关系密切。家庭的氛围、家长的言行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成长。一方面孩子身上表现出来的某些令家长头疼的毛病和缺点,很可能就是不久前被家长欣赏的长处或闪光点。另一方面,孩子在考试后,考得好得到表扬和奖励;
考得差便是训斥或打骂。致使孩子不愿和家长交流思想 ,敬而远之,最终导致家庭教育失败。在外打工的父母,要定期或不定期与留守子女“温馨对话”,可以利用电话或书信与孩子进行交流沟通,另一方面要向老师和其它监护人了解孩子生活学习等各方面情况,让孩子感到父母的关爱和家庭的温暖。

   (二)学校教育 学校是学生受教育的主要阵地,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愉快的学习气氛,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而教师的积极关注和同学的真挚友情更能激发青少年的学习动机。建议教育部门一是在小学积极落实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些诸如: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的心理调节手段,防患于未然。二是在常规的教育活动中渗入心理辅导的内容。上课时注意在授课内容之外渗入心里健康教育,就如,语文课包含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因素;
体育课可安排讲授挫折教育,增加学生的抗挫折能力、锻炼意志力。三是在各级各类学校建立心理咨询室。除心理教师集中为学生开展心理讲座,也可个别谈话,单独诊治。帮助留守儿童调整情绪,形成健康心理。一是要引导学生合理泄不良情绪。二是要注意行为训练,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社会力量 我个人建议,加快完善立法建设,全国人大在修订《未成年人保护法》时,从法律上保障农村留守儿童的权益。公安部、教育部、卫生部、民政部、住建部等部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要加快取消与户籍相联系的教育、医疗、住房等各种城乡隔离制度。完善义务教育体系,公平推进义务教育,建议教育部门针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进一步研究和出台相应的政策和规定,强化农村学校对留守儿童的责任和管理,构建学校监护网。各级政府加大教育投资,在劳动力人口输出集中的地区推进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让留守儿童在集体关爱的环境中健康成长,是对家庭教育缺失的有效补偿。教育部门和妇联、关工委等社会团体要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另外,还应增加社会资本投入。由中国少年儿童文化艺术基金会和关爱农村留守儿童专项基金管理委员会联合组织的2012“梦想・爱之旅”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大型公益活动旨在吸引更多人参与到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公益事业中来,使之成为协助政府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重要辅助力量,以期通过该活动促进全社会进一步关心、爱护和帮助“留守儿童”,使留守儿童能够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与关爱,形成整个社会关注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

   (四)自身奋斗 中国少年儿童文化艺术基金会和关爱农村留守儿童专项基金管委会特别启动的2012“爱・助成长”计划,不但是为了让5800多万的留守儿童得到全社会的关爱,而且也为了弘扬和宣传留守儿童中积极进取、拼搏奋进的感人事迹和先进典型,勉励当代中小学生,特别是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树立自强、奋进、自立的榜样,进一步鼓励广大中小学生向身边的榜样学习,依靠榜样的力量来反观自身、完善自我,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努力成为理想远大、信念坚定、品德高尚、意志顽强、艰苦拼博的新一代。内外因原理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外部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因此,留守儿童自身必须树立积极向上的意识,健康成长,快乐学习!    我们必须全面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途径。目前,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脱贫攻坚工作可以说是进行的热火朝天,农村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全国很多贫困乡村的生活水平相比以前有了显著的提升,很多地方的农民已从过去的进城打工途径转换为回乡创业来维系家庭的生存,从而导致留守儿童群体和留守儿童问题逐步得到改善。因此,地方政府在落实党中央脱贫攻坚工作的同时,应该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不仅要做到“锦上添花”,而且更要做到“雪中送炭”;
总之,就是要建设全面和谐的小康新农村,最终实现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这一重大社会问题的目的。

   我国是一个农民人口占大多数的国家,农民进城不仅是我国现代化、城市化和市场化的必然产物,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作为当前的一种社会现象,不仅对家庭、学校而且对我们整个社会教育体系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希望能够引起政府、家庭、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的足够重视与关注,同时多方积极摸索、探讨出解决这一社会问题的有效途径,使所有农村留守儿童都能够身心健康地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出更多有用的“四有”新人,为推动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努力。

   六、总结 通过以上论述,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群体依然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前主席胡锦涛曾说,全社会要高度关注留守儿童工作。因此,让留守儿童健康快乐成长是全社会的责任。通过各方努力,留守儿童的明天必会灿烂辉煌!    参考文献:
   [1] 周林、曹永红.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    [2] 全国妇联儿童工作部.农村留守流动儿童状况调查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3] 谢妮、申健强、陈华聪.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4] 谭凯鸣.世纪关怀:中国农村留守儿童调查[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