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问政要注意克服“官员秀”|官员问政

网络问政要注意克服“官员秀”  

熊正良  

近年,在国家实施“互联网+政务”和高度重视政务舆情的推动下,各级地方政府举办的网络问政节目纷纷上线,成为一道推动地方政府政务公开的独特风景。在官民互动的场景中,地方政府官员放下身段架子,近距离与网民对话,积极回应社会关切,深受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好评。网络问政节目也逐渐成为广大群众拓宽政治参与、表达利益诉求和影响地方政府行政决策和社会公共治理的重要平台。实践表明,网络问政节目直接把地方政府官员推到公众面前,避免了地方政府官员避实就虚、避生就熟、避重就轻,使得地方政府官员很难虚与委蛇,有效促进了一些基层老大难等民生问题的有效解决。  

然而,尽管绝大多数地方政府为加大政务公开力度,更近一步地做好地方政府行政政务舆情回应工作,大都能够配合新媒体的发展和需要,参与到网络问政节目中,甚至出现了一些动人的场面,但是,从目前网络问政的整体运行情况来看还不容乐观。人们对网络问政节目的意义和作用不甚了解,甚至有不少人对举办网络问政节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持怀疑态度,网络问政节目的质量和效果也不尽人意,甚至有些令人失望。纵观一些地方政府网络问政节目,我们不难发现确实存在着一些“瓶颈”问题亟待解决,其中至少有以下几种情形是值得高度关注和予以重视整改的:  

一种情形是,面对镜头和公众,被询问的地方政府行政官员以一种鸵鸟心态,能躲就躲,实在躲不过,便玩起太极手法,能过则过,无论什么棘手的问题,公众见到更多的是,他们以一种态度诚恳的之态、面不改色心不跳地“深表歉意”、“立即调查”、“认真解决”、“马上整改”等套路式答复,至于问题究竟解决没解决以及解决得如何,却鲜见下文,无从得知。而在网络问政结束之后,舆论热度也逐渐降低,许多问题大都成了断头新闻。试问,这样的网络问政节目除了在形式上能够赚取一定的眼球效应外,还有什么值得公众真正认同的积极意义和社会价值?  

另一种情形是,有些网络问政只追求表面上的形式和热闹。节目上,地方政府行政官员在台上或者只顾自我表演,慷慨陈词,口若悬河,激情四射,自圆其说,大言不惭,答非所问;
或者对信息公开的公众诉求充耳不闻,假装不了解情况,借故需要做进一步调查研究再作文字答复,等等,堂而皇之,拒绝回答,甚至遮三挡四,王顾左右而言它,缺乏真情实意,缺乏官民互动,把网络问政节目变成了官员秀场,没有解决任何需要能够解决的问题。试问,这样的网络问政节目除了“逢场作戏”博得一阵热闹外,到底还有什么值得肯定的实质性意义?  

还有一种情形是,有些网络问政只是迫于舆论压力不得已而举行的,被询问的地方政府行政官员大都是按照事先准备好的稿子照本宣科,避重就轻,粉饰太平,充其量算是一个不伦不类的政务信息公开发布会。有的甚至错误地冠以“依法治市新常态”、“依法治县新常态”、“社会公共治理新常态”、“深化改革新常态”等等新的网络语言,把地方政府的行政决策和其它的行政行为统统装进“新常态”这个筐子里,不仅不回应社会公众关切,反而以先生自居,故弄玄虚,高深莫测,让参与问政的公众雾里看花。试问,这样的网络问政节目是公众所需要、所期盼、所欢迎的吗?  

更为值得关注的是,对于这些网络问政中存在的“官员秀”问题,地方政府本应该予以重视和克服,然而有的地方政府行政官员却认为,既然是网络视频节目,官员适当秀一下也未尝不可,在公众面前谁不注重形象塑造呢?有的甚至认为,官员秀场符合网络视频规律。通常情况下,凡是过度想表现自己,就会使观众扫兴,减弱了其本来所具有的魅力。为了营造网络问政节目效果,传递社会正能量,官员适当作秀无可厚非,但如果造假作秀就是蛊惑人心。人们追求真善美,真实性是放在第一位的。如果台上一套台下又是另一套,就会极大地伤害公众感情,最终落得竹篮打水一场空。  

当然,网络问政不是群众审判,应当给地方政府行政官员一定的自由空间,且有权作出自主解释和说明,这是体现对公众高度负责的方式。尽管在回应中有些失误,也需要公众予以谅解和宽容。问政的目的不是为了让被询问者难堪,观众想要看到的也绝不仅仅是官员的“完美应对”,而是关注地方政府在网络问政之后,有多少与公众利益攸关的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当然,网络问政节目为公众与地方政府行政官员搭建起了沟通的平台,公众可以有的放矢,更好地行使自己的询问权和监督权。倘若仅仅因为某些“官员秀”就质疑其举办网络问政节目的初衷,不仅会反过来伤害到地方政府行政官员的积极性,还会将正能量转化为负能量,是得不尝试的。  

但是,不管怎么说,我们既不能把网络问政视为简单的政务信息公开发布会,更不能把网络问政节目变成官员秀场,而要看到它是让地方政府行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的切实保障,是人民群众实现民主权利和民主政治有序参与的重要渠道,是实现地方政府民主决策和社会公共治理的基础性工程。地方政府举办网络问政节目的关键在于“问”。这个“问”,是网民之问,网民是主角,地方政府行政官员应该眼睛向下,问民意、问民情、问民需、问民策、问民计。举办网络问政节目的目的在于改进地方政府行政决策和社会公共治理工作,使地方政府行政决策和社会公共治理更加切合社情民意,更好地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和谐健康持续发展。  

因此,各级地方政府应把网络问政节目视为改进政府工作和服务的意见平台,把听取和收集群众意见放在首位,成为地方政府行政官员倾听民意、汇聚民智、为民谋利的重要渠道。不仅如此,在地方政府举办网络问政节目之后,政府有关部门还要将网民意见进行汇总分析,找出对策和办法,及时合理地予以办理,并尽快答复反馈给网民。惟有如此,才能减少地方政府行政决策和社会公共治理实施中的阻力,提升地方政府行政决策和社会公共治理的执行力。这样的理想效果也应当是地方政府网络问政节目的独特优势。  

问计于民、问需于民,是地方政府行政官员为官执政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地方推动政府行政决策科学化、公开化的内在要求。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及群众民主意识的进步,参政意愿的增强,地方政府举办的网络问政节目已成为地方政府行政官员与当地人民群众沟通的一条重要渠道。地方政府举办网络问政节目的意义就在于它把网络这个平台和经济社会发展等民生问题巧妙的结合起来,为有效解决地方民生问题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新的驱动力。各级地方政府只有尽快适应和认真对待行政网络问政节目这一新生事物,才能成为地方政府行政官员倾听民意、汇聚民智、为民谋利的新型公共平台。  

“公开”是沟通信任的基础,沟通信任则是民主政治的前提。网络问政节目这种由地方政府政务公开带来的公众参与,是地方政府行政决策和社会公共治理的宝贵资源。也许在网络问政的过程中伴随着某些挑刺和质疑,甚至会让有关地方政府部门和有关行政官员出丑,但这并不意味着故意找茬,而是标志着公民热情的唤起,地方政府行政公信力的奠基。各级地方政府行政官员不仅要迎接网络问政带来的挑战,更要看到它所带来的机遇。地方政府只有充分认识到网络问政的深刻内涵,以巨大的勇气和自我调整能力适应、学会和适应网络问政,才能在时代变革的洪流中掌握主动,更好地凝聚起人民力量、推进改革发展大业。  

地方政府行政决策和其它政务信息公开之所以能逐渐成为不可遏抑的时代潮流,既源于从中央到地方的不懈推进,也因为时代需求的强力推动。在信息化时代,互联网迅猛发展、新媒体异军突起,民主政治发展、权利意识觉醒,整个社会越来越开放。方此之际,对权力来说,只有实现阳光运行才能适应社会生态的深刻变化;
对公众来说,知情诉求、参与诉求、监督诉求都比以往更为强烈,对地方政府行政决策和其它政务公开的要求水涨船高。网络问政节目就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的产物。它让地方政府行政决策和其它政务公开有了更广阔的平台、更多的实现方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地方政府行政部门在满足需求、改善服务、决策公开、接受监督等方面具备更多优势,更可以大有作为。  

随着民主政治的发展,地方政府行政决策和其它政务公开的社会需求已从关注数量到注重质量,从欣赏姿态到追求实效,从“想知道”到“能用上”,这样一来,对地方政府行政部门来说,技术手段和优势其实是一把“双刃剑”,善用则公开透明、公信自立;
不善用则流于形式、自损公信。目前,在地方政府举办的网络问政节目上诸如“重形式、轻内容”的应付式公开,“想知道的不公开,不重要的才公开”的选择性公开,“只公布不回应、只告诉不说明”的单向度公开,既损害了地方政府权力健康运行对阳光环境的内在需要,也压抑了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对于地方政府行政决策和其它政务信息的强烈需求,已经成为一些地方政府行政决策和其它政务信息公开的“负资产”。  

在地方政府举办的网络问政节目上,如果地方政府行政官员或者只是迫于舆论压力,拿着准备好的稿子照本宣科,停留在简单的信息发布上;
或者只是对公众的诉求满口应承、高调承诺,压根就没有想过兑现;
或者故意隐瞒行政决策或事故发生发展的完整面貌,不予解惑释疑,尔后也不去采取任何行动和措施加以解决,甚至故意切断和封堵政府行政决策和社会公共治理与公民参与的衔接点,使公民失去对地方政府行政权力的监督制衡,公民缺乏知情、参与、表达和监督的权力,那么这场地方政府举办的网络问政节目就难免成为一场“官员秀”,火爆背后加剧着“不曝光不干事、一曝光就解决”的路径依赖,老百姓就会越问越乏味、越问越生气、越问越失望,其结果必然会失却地方政府应有的行政决策和社会治理的公共权力。  

如果说监督权力、优化行政是网络问政节目的直接意义,那么,地方政府开设网络问政节目的初衷就在于将地方政府行政官员置于民意监督之下。但是,要让民意监督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地方政府行政官员的官帽,成为左右地方政府行政官员执政取向的砝码,推动地方政府行政官员更多去为解决民生问题履职尽责,关键还在于建立与地方政府行政网络问政节目相配套的问责追责机制,对地方政府行政网络问政节目这一新的问责形式制定必要的规则和程序,包括问政内容的确定,以及问政前的各方准备与问政后的跟踪检查,加大民意监督在工作评比、政绩考核、官员升迁等方面的权重,从而强化问责或追责,倒逼地方政府行政官员更加主动地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这样的地方政府网络问政节目才能实现它的意义,达到它所预期的结果。  

网络问政已成时代潮流,也是公众参与地方政府民主决策和社会公共治理的一种重要方式。各级地方政府只有认真对待,让网络问政带来的公开参与、互动和共建相融合,形成“共同体意识”,弥合“信任感裂痕”,地方政府举办的网络问政节目才会防止和避免“官员秀”,才会具有现代政治文明的意味,才会越来越展示出积极的功效和影响力,也才会真正赢得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对地方政府行使公权力的的支持和拥护,进而为地方政府执政赢得广泛的社会基础。  

(作者单位:河南省罗山县人大常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