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二则八下原文【《庄子二则》《唐诗两首》测试题】

《庄子二则》《唐诗两首》测试题 班级:
姓名:
满分120分 一、基础知识(33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7分) (1)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 )。

(2)“追梦女孩足球节”的举行,让更多女孩可以驰骋( )在绿茵场。

(3)习总书记谆谆 (gào jiè)我们:“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不能有任何喘口气、歇歇脚的念头。” (4)当你遇到一件暂时无法解决的事情时,不妨换个角度去看看,也许 (yū huí)一下事情反而更容易解决。

(5)我听了不觉打了个 。(hán jìn) (6)不,简直如钢板出轧。( ) (7)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 。(nù bù kě è) 2、 根据拼音写汉字(5分,每空0.5分) miǎn怀( ) 不知所cuò( ) liào望( ) zhì爱( ) páng徨( ) 浩jié( ) zhuō劣( ) 枷suǒ( ) diàn定( ) 目dǔ( ) 3、根据词语意思把正确的词语的序号填入横线上(10分) A风口浪尖 B阳奉阴违 C格物致知 D袖手旁观 E挑拨离间 F招摇撞骗 G强词夺理 H行将就木 I自圆其说 J平易近人 ⑴ :对人和蔼可亲,没有架子,使人容易接近。。  ⑵ :现在多指在别人背后散布的诬蔑、中伤的说法。

⑶ :指说话的人能使自己的论点或谎话没有漏洞。

⑷ :把手笼在袖子里,在一旁观看。比喻置身事外,既不过问,也不协助别人。

⑸ :指人寿命已经不长,快要进棺材了。。

⑹ :指无理强辩,明明没理硬说有理。。

⑺ :探究事物原理,而从中获得智慧(或从中感悟到某种心得)。

(8) :假借名义,进行蒙骗欺诈。

(9) :指玩弄两面派手法,表面上遵从,暗地里违背(当众同意背后反对)。

(10) :比喻激烈尖锐的社会斗争前哨。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3分) 八股文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在封建时代用于科举考试。它必须“代圣人立言”,在形式上也必须遵守一些死板的 。1905年,清朝政府宣布废止科举考试制度,八股文随之失去了它的实际效用;
新文化运动兴起时,它作为封建旧文化的象征之一,受到严厉 _____ ;
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成了无人肯说的______ 话题。

A.限定 抨击 生僻 B.限制 批评 生僻 C.限制 批评 冷僻 D.限定 抨击 冷僻 5、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在建设三峡大坝的过程中,无论工人们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他们却能披荆斩棘,一往无前。

B.在列车长粗暴的干涉下,使爱迪生在火车上边卖报边做实验的愿望破灭了。

C.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在香港演出大型音乐舞蹈《千手观音》,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D.为了防止疫情不再反弹,市领导要求各单位进一一步加强管理,制定严密的防范措施。

6、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这样长而富有变化的墨线是中国画的特点。

②宋代梁楷《李白行吟图》中李白的一件斗篷,只用了不到十根线条,便勾勒出人物身体的结构,衣褶的变化。

③线条的起落及抑扬顿挫都清楚可辨。

④造型以线条为主,是中国画区别于西洋画的重要特征,它是中国书法用笔方法的发展和延伸。

⑤中国画以“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独特风格,闻名世界。

A.④⑤③②①   B.⑤④②③①    C.⑤④③②①      D.④⑤①②③ 二、《马说》理解性默写(18分) 1、 总领全文的句子是:
, 。

2、体现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性作用的句子是:
, 。

3、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什么观点? , 。

4、表现作者对千里马的遭遇痛惜之情的句子是:
, 。

5、 千里马才能被埋没的根本原因的句子是:

6、千里马才能被埋没的直接原因的句子:
, , 。

7、刻画统治者浅薄愚昧的句子是:
, , , , 。

8、 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是:

三、文言文阅读(49分) (一)《虽有嘉肴》(37分)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1、 《虽有嘉肴》节选自 ,节选的作品它是 学派经典著作之一。(2分)  2、 本文在论述时先以“ , , 。”作比引出“ , , 。”,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论述了“ ”的道理。(用原文相关语句填空)。 (7分) 3、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4分)  (1)能自强也( )   (2)教学相长( )   (3)《兑命》(   )  (4)学学半(  )  4、 解释加点词(12分) (1) 虽有嘉肴(  ) (2)弗食(     ) (2) 不知其旨也(   ) (4)至道(  ) (5) 不知其善也(   ) (6)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 (7)教然后知困( ) (8)能自反也(    ) (9)能自强也(   ) (10)教学相长也(  ) (11)学学半(  )(12)其此之谓乎(   )  5、翻译句子(4分)  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⑵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6、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每句划两处)(2分)  1、 是  故  学  然  后  知  不  足  2、知  困  然  后  能  自  强  也  7、请写出下列加点字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2分)  (1)“教然后知困”句中加点字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是:
  (2)“学学半”句中加点字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是:
  8、问答题(4分)  (1)开头“虽有嘉肴”一句有什么作用?(2分)  (2)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2分) (二) 《大道之行也》(12分)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选自《礼记•运》)                                 【乙】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选自《桃花源记》) 1.解释下列文言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 选贤与能( )(2)货恶其弃于地也( ) (3) 故外户而不闭( )(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句子。(6分) (1)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2)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3)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甲] 文中阐述的“大同社会”与[乙]文中描绘的“世外桃源”有什么相似的地方?(2分) 四、课外现代文阅读(20分) 《去远方》 文/肖复兴 ①寒假的时候,儿子从美国发来一封电子邮件,告诉我利用这个假期,他要开车从他所在的北方出发到南方去,并画出了一共要穿越11个州的路线图。刚刚出发的第三天,他在德克萨斯州的首府奥斯汀打来电话,兴奋地对我说这里有写过《最后一片叶子》的作家欧.亨利博物馆,而在昨天经过孟菲斯城时,他参谒了摇滚歌星猫王的故居。

②我羡慕他,也支持他,年轻时就应该去远方漂泊。远方,会让他见识到他没有见到过的东西,让他的人生半径像水一样蔓延得更宽更远。

③我想起有一年初春的深夜,我独自一人在西柏林火车站等候换乘的火车,寂静的站台上只有寥落的几个候车的人,其中一个像是中国人,我走过去一问,果然是,他是来接人。我们闲谈起来,知道了他是从天津大学毕业到这里学电子的留学生。他说了这样的一句话,虽然已经过去了十多年,我依然记忆犹新:“我刚到柏林的时候,兜里只剩下了10美元。”就是怀揣着仅仅的10美元,他也敢于出来闯荡,我猜想得到他为此所付出的代价,异国他乡,举目无亲,餐风宿露,漂泊是他的命运,也成了他的性格。

④我也想起我自己,比儿子还要小的年纪,驱车北上,跑到了北大荒。自然吃了不少的苦,天寒地冻,路远心迷,仿佛已经到了天外,漂泊的心如同断线的风筝,不知会飘落到哪里。但是,它让我见识到了那么多的痛苦与残酷的同时,也让我触摸到了那么多美好的乡情与故人,而这一切不仅谱就了我当初青春的谱线,也成了我今天难忘的回忆。

⑤没错,年轻时心不安分,不知天高地厚,想入非非,把远方想像得那样好,才敢于外出漂泊。而漂泊不是旅游,肯定是要付出代价的,品尝人生的多一些滋味,也绝不是如同冬天坐在暖烘烘的星巴克里啜[chuò]饮咖啡的一种味道。但是,也只有年轻时才有可能去漂泊。漂泊,需要勇气,也需要年轻的身体和想像力,便收获了只有在年轻时才能够拥有的收获,和以后你年老时的回忆。人的一生,如果真的有什么事情叫作无愧无悔的话,在我看来,就是你的童年有游戏的欢乐,你的青春有漂泊的经历,你的老年有难忘的回忆。

⑥青春,就应该像是春天里的蒲公英,即使力气单薄、个头又小、还没有能力长出飞天的翅膀,藉着风力也要吹向远方;
哪怕是飘落在你所不知道的地方,也要去闯一闯未开垦的处女[chǔ nǚ]地。这样,你才会知道世界不再只是一扇好看的玻璃房,你才会看见眼前不再只是一堵堵心的墙。

⑦我想起泰戈尔在《新月集》里写过的诗句:“只要他肯把他的船借给我……我将带我的朋友快快乐乐地航行于仙人世界。”那么,就把自己放逐一次吧,就借来别人的船张帆出发吧。只有年轻时去远方,才会拥有充满泰戈尔童话般色彩的经历和收益,那不仅是他书写在心灵中的诗句,也是你镌刻在生命里的年轮。(选自2009年第1期《读者》,有删改) 1、文章开头写儿子在美国漫游,在结构和内容表达上有什么作用?请分别概括。(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叙述中国留学生在西柏林和“我”在北大荒这两件事,各侧重说明了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⑥段画线的句子表达在了什么意思?语言上有什么特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多处流露出了作者对“去远方”的情感态度,请简要概括。(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细读全文,结合自己的认识,谈谈你怎样正确理解作者反复强调的“年轻时就要去远方”的观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