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难还是招工难_从招聘会看招工难与就业难

从招聘会看招工难与就业难   

   

   

   

为加快建立和完善促进社会充分就业政策体系,全面深入开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春节前后,我市人力资源市场多次举办“春风行动”零收费现场招聘会。现场免费为用人单位和广大求职人员提供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政策咨询、农村青年免费技能培训报名、就业指导、推荐就业、现场招聘等服务。据了解,为全力推动全省“三年30万”城乡就业援助工程,将“春风行动”长效化,此后每月的15日,市人力资源市场都将举办一次类似的零收费招聘会,并公开承诺援助服务,强化公共职业培训体系,与各类就业困难对象签订《就业援助协议书》,实行“一次登记、全程服务”等,有效推动就业援助、公共就业服务、创业带动就业等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据统计,今年市区人力资源市场举办的四次招聘会已提供就业岗位2000多个,现场人山人海,异常火爆,活像一个人才大超市,成为春季的一大景观。  

  今年企业存在招工难吗?我市的就业形势如何?招聘会过后其带来的社会反响如何?为了解这些情况,近日,记者走访了一些部门和个人,做了一次较为详细的调查。   

招工难虽有所缓解但问题依然  

 我市春季人才招聘会正方兴未艾,各地举办春季就业与再就业招聘会,是政府搭台、企业唱戏、解决企业用工需求的一个有力平台。透视招工的背后,今年我市企业用工与就业市场趋向合理和平衡,但招工难现象依然。我市通过大力实施公民职业化工程,全面兑现落实再就业优惠措施,实施“订单式”培训,去年全市新增就业岗位33079个,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37%,企业招工难问题有所缓解。但纵观这几次春季就业招聘会来看,明显求大于供,就算达成意向的人数全部被录用,仍远远不够满足企业的用工需求。虽然我市劳动力素质与岗位需求不适应的结构性矛盾已进一步得以缓和,但“有工没人干”和“有人没工干”的现象仍在某些行业存在,单纯的低技能或无技能的民工需求量基本出现饱和,而技能型人才则在不同行业出现“短缺”或“紧缺”现象。劳动力市场最为缺少的是服装、石材、电子行业生产加工人才,针对这一现象,有业内人士认为,要解决我市“技工荒”的问题,目前最重要的是大力推进就业服务“新三化”,即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建设。  

 企业招工难的原因较复杂,如部分企业用工成本偏低,劳动力商品价值难以体现,企业过于苛刻的招工用人条件,也可能使劳动者望而却步或望而生畏,部分基层劳动力市场建设相对滞后,功能不够完善,特别是信息化、网络化程度低;
劳动力资源丰富但素质较低;
企业多为劳动密集型生产企业,用工量大,科技含量低等。所以实施人性化管理和培养实用技能型人才迫在眉睫。  

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已成趋势  

 据了解,在我市春季就业招聘会上,原先外出务工人员占参会人数的三分之一,外出务工人员出现返乡打工的趋势。由于珠三角地区近几年来务工人员工资增速缓慢,外出务工吸引力大为减弱,特别是一些大龄务工人员,回乡务工的愿望尤为迫切。去年在广州打工,今年在本市一家服装厂担任质检的阿丙对记者说:“我在广州打了将近十年工,工资涨幅不大,随着年龄的增大,在外务工总不是办法,回到家乡是迟早的事。在家乡打工虽说工资低了些,但毕竟开支少了许多,又可以照顾家庭,所以今年我选择在家门口打工了。”  

 随着我市招商引资步伐的加快,加上产业的梯度转移,越来越多的外来企业落户我市,为务工者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外出务工者不愿意再背井离乡外出,外出务工的吸引力大为减弱。一些多年在外务工的青年打工人员,由于学到了技术,积累了一定的资金,也纷纷回乡创业。云城区河口街的小林兄弟在深圳务工多年,不仅学到了技术,还积累了资金,去年,他们自己办起了厂,从打工者的角色一下转变成老板。小林说:“树高千尺落叶归根,回乡办厂,一可回报家乡,二可利用自己多年的经验在家乡闯出一番自己的事业。”  

 如今,随着云浮建设山区经济强市步伐的加快,珠三角一些产业逐步向经济欠发达地区转移。我市在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过程中,甚至跟珠三角一样出现招工难现象。人力资源再生也成为发展经济不得不思索的问题。有人认为,这种“返乡创业”的现象就好比春天燕子归来。应该说,云浮近几年来的发展,成就了“返乡创业”现象。近年来,不少农民通过外出务工经商,不仅腰包鼓了起来,而且开阔了视野,更新了观念,懂得了技术和管理,政府有关部门也因势利导,把“外出务工潮”变成“返乡创业潮”,吸引并带动了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企业工资福利待遇普遍提高  

 市区某石材厂在招聘会上开出这样的工资待遇:每天工作8小时,月基本工资1200元,为员工买保险,每月休息4天。据了解,去年,该厂招聘会上开出的工资是1000元,且每天工作910小时。为什么要提高工资却缩短工作时间呢?该厂招工负责人道出了其中原因:随着市内用工需求的迅猛增长和市外企业用工的强势竞争,不提高待遇没有吸引力啊!  

 工资待遇低一直以来是企业招工难的最主要原因。一位业内人士一针见血地指出,如果企业开出较高的工资待遇,招工肯定不难。因此,一些企业意识到问题的症结,在招聘会上,记者发现,大部分企业工资福利待遇普遍提高,工资平均比去年起码提高20%以上,一些企业除提高待遇外,还承诺对员工进行人性化管理,在用膳、住宿等日常生活提供优质服务,并为员工购买养老保险、大病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等福利。位于云城区河口街一家港商开的制衣厂则因为长期做外销订单,而外国的一些订单大户经常专门派员来厂家考察员工的待遇和生活状况,其订单以及订单的多少主要依据员工的待遇和满意度来决定。所以,他们不得不把提高员工的待遇作为获取订单的途径之一。该厂的一位负责人显得很无奈。  

 此外,随着企业用工需求的激增,一些企业把招聘现场移到了务工者的家门口,利用一些中心镇外出务工人员多,辐射面广的优势,把中心乡镇的圩日变成了招聘大会的现场。罗定市劳动就业中心一位工作人员说,在乡镇举行招聘大会,既方便了务工人员应聘,又宣传了企业,吸引更多的务工人员前来应聘。  

结构性就业难不断加剧  

 在今年全市春季就业招聘大会上,就业岗位有近3000个,但适合“4050”人员的岗位不到一半,现场被录用的“4050”人员显得寥寥无几。由此可见,“4050”人员等结构性就业难的状况未彻底改变,并有加剧的趋势。业内人士分析,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全面推进,估计我市用工需求结构将发生新的变化。首先是产业结构将发生比较大的变化,第一产业从业人数所占比重将逐步下降,从业人数总规模会相对减少。二、三产业用工需求将持续增加,尤其是服务业用人需求明显增加。此外,民营企业,尤其是个体工商户的迅猛发展,将会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成为增加就业的主要领域。新兴服务行业从业人数会明显增加,企业用工方式也将发生新的变化,长期固定用工将趋向减少,临时性、季节性和合同性用工等多种灵活就业方式将大量增加。这样,由于就业的不稳定性加上结构性就业加剧,造成一些竞争中处于劣势的劳动者将处于长期不稳定就业状态中,成为就业困难群体。  

 一方是企业招工难,一方是务工人员就业难。针对这一问题,有业内人士指出,这主要存在一个结构性的矛盾,关系到能否“合适”的问题。作为企业要找到合适的岗位。劳动者素质偏低,是企业招工难、工人就业难的直接原因。目前,我市复合型技能人才缺乏,缺口起码达10万人以上。劳动者如果没有技能,素质偏低,虽然被招进厂,但劳动生产率低,创造的利润少,报酬也少,企业和劳动者都不愿意。但如果换上熟练工人,企业和务工者都将获得双赢。为此,提高劳动者技能素质是缓解企业招工难、促进劳动者良性就业的最佳途径。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市实行的“公民职业化、”“农民知识化”等工程对缓解企业招工难,促进再就业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  

高级技工紧缺职教任重道远  

 最近,在市劳动力市场举办的招聘会上,进场应聘几十名管理岗位的求职者蜂拥而至,挤破了门槛。而几十名与机械、电力、热能相关的高级技工岗位却无人问津。有企业招工人员感叹道:现在招聘一名高级技工比招一名工程师还难!这说明我市高级技工相当奇缺。据记者调查,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既有社会观念方面的原因,也有制度层面的原因。  

 一是受利益驱动而转行。一般而言,工薪阶层大部分微薄的收入要承担养老就医、子女上学,购置房产等支出,就足以耗费一生的积蓄,甚至不够要举债过日。为了改变收入低的情况,许多人在利益的驱动下,由做普通工转到经营和其他收入相对较高的行业,或到外地就业,造成这部分高级技工从我市流失。同样受利益的驱动,技校毕业生大部分流向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据统计,每年我市技校生留在本地从事一线岗位的技工不足2000人。  

 二是观念和待遇上对技工这一职业冷落。长期以来,企业白领风光、管理人员高于一线生产工人的观念深深地印在人们脑海中,不少企业引进高级管理者,其待遇远高于高级技工,造成大部分存在“学历越高越是人才”的判断误区,学生不愿读技校,毕业不愿当一线生产工人。这种对人才的认识偏见也相应影响到高级技工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培养。目前,出现企业不再为延续传统的“传帮带”学徒制,青年工人不愿当学徒,师傅不愿带徒弟的现象,致使我市高级技工人才出现断层的现象。  

 三是教育机制有待改进。目前,大部分高等院校偏重于文理科教育,对高级职业技能开发教育有所忽视,我市技校每年培训高级技工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我市企业的需求,部分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定位不准,学生在学校学习时间短,偏重理论课程,实际操作经验缺乏,走出校门后难以胜任技术岗位工作。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企业提供各类技能型人才,我市职业教育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