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雄市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思考|中国面临之现状及其对策

南雄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大瘐岭南麓,史有“居五岭之首,为江广之冲”,“枕楚跨粤,为南北咽喉”之称。全市面积2361.4平方公里,四周群山环抱,中部丘陵起伏,称为“南雄盆地”。南雄盆地中部的紫色土壤,富含磷、钾,且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具备发展农业得天独厚的先天条件。但受限于科技水平、农业效益等方面的限制,南雄一直是传统农业,远远谈不上现代农业。在发展转型的新形势下,南雄如何在保持现有发展态势的前提下,实现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发展、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全面提升农业经济质量和效益,是摆在该市面前一项全新的课题。我结合前几年在乡镇基层的工作经验以及研究生课程所学的农业知识,谈谈我对南雄农业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的一些看法。  

一、南雄农业发展现状  

(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南雄是韶关地区耕地面积最大、农业人口最多、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山区农业县,是全国、广东省的“双料”产粮大县。经过近几年的农业结构调整优化,截至2014年,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3.85万亩,粮食总产量21.21万吨。其中,水稻播种面积44.56万亩,花生播种面积11.17万亩;
黄烟种植面积14.44万亩,蔬菜播种面积13.5万亩。收购烟叶27万担;
生猪存栏22.09万头,出栏37.84万头,;
家禽存栏107.87万只,出栏463.54万只。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9.4亿元。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4.3亿元,其中,农业增加值17.86亿元;
林业增加值2.12亿元;
牧业增加值3.23亿元;
渔业增加值0.79亿元;
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0.3亿元。由数据可以看出,该市改变了过去以传统种养殖业为主的小农经济模式,形成了农、林、渔、牧共同发展的格局。  

(二)农业品牌初步建立。该市通过鼓励涉农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培育著名商标,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及有机农产品,涌现了金友米、坪田白果等一批知名农业品牌。截止2014年,全市已申请农业商标79个,通过绿色食品认证1个、有机食品认证11个、无公害产品认证7个;
农产品加工企业35家,其中年主营业务收入500-2000万的企业2架,2000万以上的企业6家。龙头企业不断壮大,目前全市7家农业龙头企业中有3家属省级农业龙头企业、4家属市级农业龙头企业。随着农业龙头企业品牌战略的不断推进,旗下生产基地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农产品增效、农民增收明显。  

(三)农产品销售渠道多元化。随着农产品的商业化、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该市的农产品从过去主要依靠自产自销的单一销售渠道发展为农超对接、农产品市场批发零售、订单销售等多种农产品销售渠道。此外,通过大力鼓励品牌农产品积极参加各种展销会,提高产品知名度,进一步打开了农产品销路。  

(四)农业基础设施逐步改善。近年来,该市通过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加大农业基础建设步伐,重点推进农田水利建设,抓好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改造中低产田等项目的组织实施。截止2014年,全市建成了中型水库6宗、小型水库75宗、引水工程467宗、电排237座,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17600公顷;
2010年至2014年累计改造了3600多公顷中低产田,实施了6宗国家农综开发项目,惠及农田3960公顷,新增粮食产量0.4万炖,产值1515万元。基础设施的改善推动农业机械化水平持续提高,截至2014年全市机耕面积60000公顷、机耕水平97.5%,机收面积21500万公顷、机收水平35%,综合化机械水平达50%。  

(五)农民专业合作社持续壮大。截至2014年,该市设立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共401户、吸纳成员7744人,累计出资总额达7087.2万元,其中出资总额100万元以上的19家。合作社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成员人数50人以上的46户,占总户数的11.5%、占总成员数49%。从业务范围看,涵盖黄烟、白果、水稻、果树、甜玉米、紫玉淮山等南雄特色农产品种植养殖产业。从服务范围看,由向成员提供技术、信息和购销服务,延伸到储运、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  

(六)科教兴农推广体系逐步完善。科技兴农推广体系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人员配备齐全。全市18个乡镇(街道)均设有农业技术推广站。目前镇级农技干部有46人,其中本科以上学历8人、大专28人,中级职称28人、初级职称18人。二是服务方式多样。主要包括农业科技知识培训、农业科技示范、技术资料发放、农业科技推广、互联网支持等。三是培训体系方面。通过实施农村劳动力培训、农村青年创业培训等多种形式累计对农民培训达到9217人次。四是因地制宜选优发展。2014年该市早造承担了国家和省、市试验新品种85个,其中国家大豆新品种区域试验11个和生产示范2个,省、市水稻新品种区域试验基地61个和生产示范基地11个,力争从中筛选出适合本地区种植的高产优良品种。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结构调整速度快但产业效应未放大。虽然该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迅速,但从规模、效益、品牌等方面与知名品牌相比,仍有较大提升空间。除烤烟、水稻等少数农产品外,多数农产品如百顺的罗汉果、界址的金银花、生猪养殖等,其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水平低,产业链短,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没有形成规模和大市场。  

(二)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还未真正解决。该市特色农产品品种小而多、小而散,竞争力不强。大部分农民的市场观念不强,目光仍停留在传统的销售渠道,缺乏现代营销手段和长远眼光。虽然目前该市对农特产品的加工和外包装意识越来越强,但这些产品目前大都只是初加工,简单进行包装后作为当地的礼品,进入外地市场的量很少,还没有完成从自产自销到商品的转身,品牌缺失难以进入大市场。  

(三)土地流转影响农业基础设施的整体推进。虽然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农业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该市地处山区地块小且不平整,随着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农村建房越来越多,而且都纷纷到公路沿线、交通要道旁建房,影响连片开发。此外,相当部分农民小农经济思想严重,即使外出务工丢荒弃耕也不愿意土地流转,造成该市大规模的土地流转困难,目前家庭承包耕地流转率仅有29.2%,影响农业基础设施的整体推进和现代农业的发展。  

(四)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化水平有待提高。由于受农业专业化生产水平低、农民专业合作社自身经济实力、经营水平和政策环境等多种因素对制约,目前已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功能还比较单一,合作社内部管理不规范问题比较突出。虽然大部分合作社制定了章程,设立了理事会、监事会、社员(代表)大会等必要机构,但有些还流于形式,特别是一些规模较小的合作社,其内部事务往往由理事长一人拍脑袋决定,合作社的整体运作随意性较大,竞争力不强。  

(五)劳动力不足、素质低。随着大批青壮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务工,农村劳动力逐渐“老龄化”。根据南雄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从事第一产业生产的人口占53%,其中40-49岁的占34.4%、50-59岁的占22.8%,受教育程度在初中以下的达92.6,真正有知识、有文化、懂技术的新型农民更是少之又少,远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严重制约了该市农业的发展。  

三、促进和推动农业发展对策  

(一)突出质量品牌,做强主导产业。该市已获得中国“黄烟之乡”、“银杏之乡”、“特色竹乡”等荣誉,板鸭、黄烟、金友米、平添白果等特色优质农土特产品如今已成为南雄的“名片”。在高速发展的互联网经济时代,一方面要加强对品牌企业的行业规范,内控品质;
另一方面应充分借助互联网思维塑造品牌、创建商业模式,外拓销路。另外政府要充分调动企业创品牌的积极性,扶持企业创品牌,针对制约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和薄弱环节,予以重点支持。  

(二)扶持发展农业合作组织,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发展壮大农业合作组织,增强其辐射带动能力,一是要做好政策引导,落实相关优惠减免政策和信贷扶持政策;
二是为其在农资和农产品批发市场搭建销售平台提供便利条件和优惠措施。  

(三)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提高农业机械化应用水平。夯实农业基础设施,一方面要多方筹措资金,进一步完善各大灌区和镇村级水利设施及节水灌溉工程建设;
另一方面是要重视建立管理维护的长效机制,加强建设后的管理维护。  

(四)加快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农业规模经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要做好农村土地流转,一是建立土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构建信息平台,定期收集发布土地流转供求信息,促成土地流转。二是建立健全土地流转管理制度,健全完善土地流转作价评估、流转补偿、合同签订等管理制度,科学指导土地流转。三是加强示范带动作用。通过土地流转示范点,让群众享受土地流转所带来的实惠。  

(五)抓好农民培训工作,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解决农民素质跟不上和后继乏人的核心是要启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培育一支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把大学生、青壮年农民工和退役军人等作为当前农业后继者培养重点,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吸引农业院校特别是中高等农业职业院校毕业生回乡务农创业;
支持中高等农业职业院校招录农村有志青年特别是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合作社带头人的“农二代”,通过技术培训、政策扶持等措施,留住一批拥有较高素质的青壮年农民从事农业,不断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