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培优答案_六年级下册数学培优教案-6.3,,分数乘法及应用,全国通用

02 分数乘法应用题 学习目标: 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探究情境,使学生初步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应用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解答分数乘法一步应用题。

2、在观察、猜想、尝试练习、交流反馈等活动中,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3、创设开放、民主、有趣的自主探究空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题中的单位“1”和问题的关系。

教学难点:
抓住知识关键,正确、灵活判断单位“1”。

教学过程:
一、故事情景 1、创设情境 师:兔妈妈从树林里采了蘑菇回到家里,一放下布袋子,小白兔、小灰兔、小黑兔就高高兴兴地围了上来,嚷着要吃妈妈刚采回来的蘑菇。兔妈妈说:“孩子们,别忙,我先要考考你们,你们先数数这袋子里有多少个蘑菇?”小兔子们数了数有12个。兔妈妈接着说:“把这些蘑菇的分给你们,那我要分给你们多少个蘑菇呢?”小白兔就抢着回答“蘑菇的就是把蘑菇分成4份,我们拿3份,所以先用12÷4=3(个),再用3×3=9(个)”。聪明的同学们,你们还有更好的方法。

生:求12的是多少,所以还可以直接用12×=9(个)。

师:对了,这就是我们今天一起来研究的分数乘法及其应用。

师板书课题。

二、 思维探索(建立知识模型) 展示例题:
例1:计算。

师:大家还记得分数乘法计算法则吗? 生:记得,分子跟分子相乘做分子,分母跟分母相乘做分母,能约分的要约分。

师:那么如果是连乘的分数乘法呢? 生1:我可以先算出前面两个分数的乘积再算这个积与第三个因数的积。

生2:这样太麻烦,刚刚我们学了两个分数相乘分母是两个分母的积,在乘第三个数分数还是乘它的分母的积做分母,所以三个分数相乘,分母就是三个数分母的乘积,分子就是三个数分子的乘积,并且我们还可以先尽量约分后计算。  师:非常好,大家能自己做出来吗? 指名演板,师评价小结。

师:第(2)题是小数乘分数,该怎么解决呢? 生:我们可以把小数化成分数计算。

生完成(2)题,师评价小结 展示例题:
例2:计算。

师:例2和例1的解决方法一样吗? 生:不一样。例2可以简算。

师:大家记得整数的简便计算原则及方法吗? 生:记得,整数简便计算原则是凑整,方法有......。

师:整数简便计算原则和方法都适用于分数,只是整数是凑整十整百,分数中是要凑整数。

师:我们来看看第(1)题怎样简算呢?我们要使得分数相乘结果为整数,要满足什么条件呢? 生:分母约分后为1。

师:我们观察一下(1)题中分母能约为1吗?(不能)再看看算式中各部分的数有什么特点? 生:整数部分,分子和分母都只相差1。

师:那我们能不能把整数或分子部分变的一样呢? (预设)生1:把(95-1)就能约分了。

生2:不行,这样整个算式都变了,应该是(94+1),然后利用乘法分配律就可以解决了。

师:很好,我们在进行简算是一定不要改变算式的大小。那第(2)题呢? 师:观察算式,从形式上符合哪个运算定律? 生:乘法分配律。

师:我们能直接用吗?利用乘法分配律要满足什么条件? 生:两个相乘的部分中要有相同的因数。

师:题目中有吗?(没有)我们该怎么办?能不能“创造”一个相同的因数呢? 生1:可以,两个部分都有分母为19的分数,所以我们可以把当做共同的因数提出来 生2:还有一种把第一部分两个分数的分子交换(交换后分数值是否不变呢?)后就是,于是就有了公因数。

师:说得很好!你们就用这两种方式求出结果。

生自主完成,师评价小结 小结: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并能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1)乘法交换律 (2)乘法结合律 (3)乘法分配律        三、思维拓展(知识模型拓展) 展示例题:
例3:小明看一本120页的故事书,已经看了2天,昨天看了全书的,比前天多看了5页。今天应该从第几页看起? 师:解决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呢? 生:解决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根据含有分率的条件找出单位“1”。

师:题中单位“1”是哪个量?是否已知?仔细读题你还能知道哪些条件? (小组画图讨论,代表回答) 引导生了解:单位“1”的量一般是我们用来比较的一个标准,所以我们也可称作“标准量”,且一般在一些关键字“比”“相当于”等关键字眼后、分率之前。

生:昨天看了全书的,所以以全书的总页数为单位“1”,且全书共120页,所以单位“1”已知。昨天看了全书的,即可求出昨天所看的页数,前天的页数也可知。

师:所以关键求出昨天所看页数,你会求吗? 生:会,用单位“1”的对应量×分率=分率对应的量,所以120×即是昨天的看的页数。

师:接下来大家完成这个题。

生独立完成,师评价小结 小结:单位“1”的对应量×分率=分率对应的量. 展示例题:
例4:小明第一天看了一本书的,第二天看了余下的,小华两天一共看了这本书的几分之几? 师:例4和例3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生:题中有2个分率。

师:这两个分率的单位“1”相同吗? 生:不同,第一个分率是整本书,第二个分率的是第一天看完余下的。

师:那我们要求两天一共多少能用+吗? 生:不能。

师:是的,大家一定要记住两个标准量不同的分率是不可以直接相加减的。我们可以尝试统一一个单位“1”,我们把谁看做单位“1”比较好? 生:把整本书看做单位“1”。

师:很好,一般我们把最大范围或比较的最后一个量统一成单位“1”,其他的量这么表示呢?第一天看了多少?()剩下多少?(1-)第二天看了谁的? 生:第二天看了剩下的,所以是(1-)的。

师:因此第二天看了多少?((1-)×)接下来完成这个题。

学生尝试独立完成,教师评价小结。   小结:当题中出现单位“1”不同的分率时,一定要统一一个单位“1”。

展示例题:
例5:有两箱苹果,第一箱36个,如果从第一箱中拿出苹果个数的放入第二箱,则第二箱苹果的个数正好是现在第一箱的,第二箱的苹果有多少个? 师:题目有些复杂,我们可以尝试画图理解 生小组讨论画图,师补充板书 师:从第一箱中拿出苹果个数的放入第二箱,拿出谁的?(第二箱的)所以拿出的是多少?剩下了多少?算一算是多少? 生:拿出了36×,剩下36×(1-)=28(个)。

师板书补充 师:接下来我们看看第二箱剩下多少呢?第二箱苹果的个数正好是现在第一箱的,是谁的呢?你能算出来吗? 生:是第一箱现在的,也就是剩下的28个的,28×=20(个) 师:完成了吗?(没有)我们题目要求原来第二箱的苹果,怎么求呢? 生:把第一箱给第二箱的还回去,也就是加上36×。

师:接下来大家完整的完成这道题。

五、总结 通过这节课学习,你收获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