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税局“三为”大讨论征文 关于大讨论的征文

 

   连日来,“东方之星”客轮翻沉事件,牵动着亿万人民的心。央视6月7日新闻联播中的新闻特写“患难与共,我们和你在一起”中报导的事迹,让人们在悲痛之余又深受感动。监利县的一家小面馆,为所有寻亲家属、救援人员提供免费的热饭热菜;
渔民唐光华,自愿驾船一趟又一趟地在江面搜救,寻找遇难者;
还有从四面八方赶来的为遇难者提供志愿服务的“入殓师”。他们都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或尽自己所能,做力所能及的事。没有惊天动地,但没有人否认,他们不是在为遇难者家属、为救援者、为遇难者、为社会献出一份大爱。

    xx是个文化名城,今年又恰逢建城2500周年,市委市政府向全民提出开展“我为城市做什么、我为他人做什么、我为社会做什么”的大讨论,我就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谈点体会。

    一、“我为社会做什么”不求大。也许有人会说,个人的力量微不足道,我能为社会做什么?事实上,我为社会做什么,不求轰轰烈烈,不求惊天动地,但求不错过身边的点点滴滴。记得在腾迅新闻中报导过,说张学友夫妇是演艺明星中最抠门的,虽家财万贯,然而参加朋友的宴会,还把剩饭剩菜打包。我个人以为,这不是抠门,是美德。比起张天王动听的歌喉,他的不浪费行为更令我尊敬。有句话说得好,“财富是你的,但资源是大家的”,我们不可以因为有钱就尽情挥霍,恣意浪费。虽然我们“锦衣玉食”,但还有多少人为温饱而挣扎。如果事实真像央视广告中说的,“中国人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价值高达2000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那么,从身边点滴事做起,停止舌尖上的浪费就是为社会所做的“小中见大”的大贡献。

    二、“我为城市做什么”要务实。世界之大无奇不有。最近有对奇葩夫妻,买下《环球时报》的整版闹离婚。起因就是丈夫随手扔了二节含汞电池,妻子说“你太不环保了,你丢的不是电池,是素质”。且不论他俩的家事,就说环保。我们现在有多少小区是把垃圾分开回收的?又有多少地方是设有电池回收点的?我们好多人的环保概念还是植树、种花、捡垃圾等低层次的,有多少人真正关注空气、水、土壤及生态等更深层次的环保?现如今能看到蓝天白云已变成了非常奢侈的享受,城市街景经常是像海市蜃楼般雾蒙蒙的。xx是个美丽的地方,于丹来xx讲学时,曾夸赞xx是个花园城市,住在这里的人们要惜福。是啊,为了捍卫我们的花园,我们迫切要做的不是成群结队、浩浩荡荡去种多少花木,而是以更深层次的环保理念不做或少做。如提倡低碳出行,少开汽车;
逢年过节不燃放烟花爆竹;
不吃路边有烟烧烤;
不焚烧秸杆;
不随手乱扔垃圾,如此,等等,只要我们把这些身边的事做好做实,就是为保护我们的城市环境做了大贡献。

    三、“我为他人做什么”要懂得尊重。生活中,我们大多数人都不缺乏同情心和爱心,但我们在伸出援助之手帮助他人时,有多少人考虑过“尊重”二字?我们习惯了在逢年过节,一群人、几部车,张贴着“访贫问苦”“扶持救助”的横幅,在簇拥的人群里,在摄像机面前,领导拎着慰问品,或捧着慰问金,看望孤寡老人或留守儿童等,然后报纸、电视大肆宣传。前几天看到一篇《无声的尊重》文章,说的是在德国一个小镇,一个盲人在导盲犬的帮助下乘公共汽车。从人们自动地挨在他身后排队,到车厢乘客从拥挤中腾出空间,再到小男孩让出座位,还有女孩怕影响导盲犬的嗅觉而掐灭刚点燃的香烟。所有的这些帮助,都没有热情的招呼,一切都在无声中自然而然地进行。而无声的背后,饱含着人们给盲者的温暖和尊重。原来帮助他人可以这样以默默的方式,帮助他人不能贪图功利,要以合适的方式,考虑对方的感受,要给他人以尊严,要懂得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