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好家风征文原创七篇] 家风传承征文

篇一

“百善孝为先”,是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必须发扬光大,让其成为个人修身养性,成为一个家庭的家风家训家规的遵循。

“孝敬长辈,不做忤逆之人,就是我们唐氏家族家训家规家风之一。在我们家里孝敬长辈是我们的传家宝,也是我们三代同堂而和谐相处的根本所在。让人称赞让人羡慕,更让我们深感幸福无比自豪。愿和大家一起分享我家孝的故事,体现孝的力量。

故事之一,孝能让人胆更大。因为我在部队当兵每年只有一次探亲假,家里很多事情无法照顾到,本应该由我自己做的事就只能由我爱人去做。记得在我和爱人结婚的那一年,母亲过生日多么希望我们儿子儿媳能为她祝寿。可不仅我无法回到她身边,就连儿媳也相距百余里路,那时交通又不便。本来让我爱人就不回去了,过年时再一起回去陪陪老人们,可我爱人说:你远在千里之外,没有假期不能回来,这尽孝的责任就由我来承担吧。在母亲生日的那一天,我爱人从另一个乡镇座班车到了我老家所在的乡镇,不巧途中班车坏了,修车担误了近两小时,到达我家乡乡镇时天色已晚,还有十多里的山路要走,这十多里的山路途中没有人家,全是慌山野岭,晚上一般男同志也不敢走的。我爱人她壮着胆拿着手电筒坚持一个人往家赶,当她到家时已是晚上9点多了。当她进到家门喊一声妈时,我妈妈惊呆了,连忙问你一个人回来的?我爱人回答说是我一个人呢,当时我妈妈激动的抓住我爱人的手流出了眼泪,并说:“你胆子也太大了呀”!

故事之二,孝让人力更强。回想起我的母亲她操劳一生,养育了我这个儿子,我这个儿子没有对母亲尽到多少孝心,就连她生病后也没能照顾她几天,幸好母亲她有一个孝顺的儿媳。当年母亲得病了无法给我们带小孩子,但我爱人让母亲住在乡政府和她一起生活,照顾她的起居和就医治疗。记得那是1983年的5月端午节前,我父亲把我母亲接回老家过端午节,那时母亲已经不能自己行走了,母亲大约在乡下老家住了一个多星期。我爱人想到母亲在乡下治疗不方便,加上父亲在村里工作也不能天天照顾母亲。我爱人就回到乡下的家里去接母亲回乡政府,不巧父亲不在家没人送母亲,这十多里的山路怎么办呢,我爱人和我大妹商量她们两背吧,她们两姐妹轮换背着我母亲走了十多里的山路,把母亲接到了乡政府,当周围的人看到这一幕时都说这个儿媳妇太孝顺了,不愧是妇女的榜样呢。我为有这样一位孝顺的妻子而自豪,而庆幸。

故事之三,孝让人情更浓。我家兄弟三个,按理说赡养父母是兄弟三人的共同责任,可在我们家照顾父母以至老人的后事都由我们家担负了主责,从内心里无怨无悔。特别是1984年10月我母亲病逝,我在部队无法赶回家,我爱人为了不让父亲操心,一人承担起了母亲后事的安排,里外操办,包括全部费用支出,她担起了我这个作儿子的全部责任。亲戚朋友和乡亲都赞不绝口,我们唐家有这么一个懂事孝顺的媳妇,她真是我们这个家族晚辈学习的榜样。我妻子杨年秀她常说:“孝敬老人是我们做儿女的责任和本份,不应分彼此”,是啊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2002年我父亲去世时,本可以由我两个弟弟负责安葬,可我爱人二话没说,又承担起了老家人的后事料理的责任。是啊她深深的懂得长哥长嫂替爷娘的道理,不仅具体事务由我们安排,最后所支出的费用我们又承担了绝大部分。为有这样一位通情达理,孝顺贤惠的妻子,我知足了,真是祖辈前世积的有德呀。她就是我们唐氏家族家规、家训、家风的传承者,是我们这个幸福家庭的创造者,这就是孝的力量。

篇二

家风如一盏茶,醇厚浓郁;
家风似一朵花,馨香扑鼻;
家风犹一壶酒,甘冽清香。“无规矩不成方圆”,家风是一个家庭幸福稳定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家风就好似“润物细无声”,它存在于每个家庭中,家风是无声的教育。家风指引着我们前行的道路,让我们走正道、做实事,让我们在社会上立足,踏出坚定的步伐,在人生之路上走得更远、更顺畅!

我们家的是“忠厚传家远”。一直以来,我的家庭秉持着这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相信,只有忠诚,忠诚于家庭、忠诚于工作、忠诚于国家,家庭才能长久地绵延下去;
只有厚德,我们才能将家庭的美德世世代代传承下去。我和爱人都是高速上的工作人员,必须忠诚于工作,将自己奉献给自己的岗位,秉承这“忠厚”的家风。我们两人多年在收费站工作,没有时间照顾家人,但是,家人体谅我们,因为我们的家风是“忠厚”,先成就大家,而后成就小家。就是这样,我们两个人才能安心地在工作岗位上继续奋斗,为我们的工作作出贡献!

小家的家风教育我在为人处事上要忠厚,这正是**“厚德”的体现。我们一直以**为家,**的家风就是“厚德”,这就是要求我们在工作上要忠厚、道德。我作为一名收费员,也必须在工作中将**的家风体现出来,秉持着“厚德”的理念,服务好司乘人员,将“厚德”文化发扬光大。在收费工作中,即便再苦再累,我也要坚守岗位,持之以恒,认真负责地把**交给我的任务完成,为司乘人员提供文明优质的服务;
同时,我处在**的一线窗口,代表着**的形象,所以我必须认真践行着“厚德”理念,将**的传统美德继承发扬下去,微笑服务、文明服务,细心、耐心、用心,做好**的代言人!

家风是我们每个人的指路灯,它给予我们的力量是巨大的。“忠厚传家远”的家风让我学会做人做事要忠诚、要对得起良心;
**“厚德”的家风更是指引我在收费岗位上愈走愈远。忠厚传家远,秉承“厚德”理念,我一定会在工作上不断追求,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篇三

天下隐山,湖湘学盛,历史钩沉,人物撷英。去年,我初到排头参加工作,便被这里壮丽的自然风光和浓厚的文化底蕴深深吸引。古往今来,这片沃土诞生和吸引了众多俊哲,北宋学者胡安国父子游学至此,落籍隐山,设坛讲学,开创湖湘学派。清末重臣左宗棠年轻时入赘排头桂在堂,蛰居十余年,养精蓄力,终成一代名将。优秀共产党员、湖南第一省委书记周小舟同志生于排头,在此进行革命实践,为湖南社会主义建设做出巨大贡献。此地人杰地灵,不仅仅是秀美山川育人,更与先贤优良的家风密不可分。

湖湘学派创始人胡安国的家风:致诚不欺、治心修身

隐山南麓,云蒸霞蔚,一形如“仙鹅抱蛋”的山凹内,宋代著名思想家、湖湘学派创始人之一胡安国及其子胡宏合葬于此。高宗绍兴元年,以病辞官的胡公,为避荆门一带战乱,在潭州籍弟子黎明、杨训备船迎接下,携家眷溯湘江抵湘潭,定居隐山脚下,在此创办碧泉书堂,开坛讲学、收徒授业,后发展壮大,逐渐发展形成胡氏学派,后也称“湖湘学派”。

胡公推崇治心修身,主张经世致用,重教化,轻名节。其子胡寅,宣和进士,后官至礼部侍郎。胡公在给胡寅的家书中写道:“为政必以风化德礼为先,风化必以致诚为本。立志以明道,希文自期待;
立心以忠信,不欺为主本;
行己以端庄,清慎见操执;
临事以明敏,果断辨是非;
又谨三尺,考求立法之意而操纵之”他告诫儿子处理政务要以道德礼义为先,以致诚不欺为本。期望其子明圣贤之道,可以成为像范仲淹一样的人,做人居心忠厚、品行端正、清廉谨慎。处事精明敏捷、明辨是非、谨慎执法。

时至今日,胡公家训中“治心修身”的家庭教育以及优良家风对湘潭乃至湖南的人文教化和道德风尚依然有深远影响,为党员干部处世、做人、为政提供借鉴,他主张的治心修身、恪守诚信、清正廉明正是党员干部为人处世的基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要自觉讲诚信、懂规矩、守纪律,襟怀坦白、言行一致。”党员干部手握公权,肩负着党的重托和人民的希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利益观极为重要,时刻以党章为镜,做到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增强廉洁自律意识,不越界、越轨,不做言行不一、表里不一、心口不一,阳奉阴违的“两面人”。

一代名将左宗棠的家风:节俭躬行、黜奢崇俭

绵亘隐山、蒙蒙烟雨、龙王桥水、波光粼粼。桥畔,曾是呈乾坤状、青砖小瓦、设计精巧、三进五开、规模宏大的湘中民宅桂在堂。晚清名将左宗棠早年中举而家贫,入赘周家,住排头桂在堂,虽存高远,爱好儒家经典,涉猎经世致用之学,却历经三试不第、胸怀郁结,其妻晚清才女周诒端,温婉贤惠、知书达理、陪伴左右、不离不弃。左宗棠蛰居桂在堂13年,夯实基础、厚积薄发、卧龙终醒、名垂千古。

名将左宗棠一生克己奉公、为官清廉,家风严正。在隐山桂在堂他亲自写下楹联:“身无半亩,心忧天下;
读书万卷,神交古人。”用来勉励自己,教育后辈,即便后来身居高位,仍然节俭躬行,保持着克勤克俭的家风。虽置身戎马,但仍不忘家书教子,告诫后辈要艰苦朴素、自立自强,不要养成官宦后代的娇纵习气。字里行间,都充盈着浓郁的家国情怀。

“俭则约,约则百善俱兴;
奢则肆,肆则百恶俱纵。”左宗棠将俭朴美德作为家风家训发扬光大,具有十分宝贵的借鉴意义。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享乐主义也有逐渐滋长的苗头,有些党员干部开始放松警惕,沉迷于胡吃海喝、迎来送往,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给党和国家事业造成严重负面影响。作风上的事不是小事,如果任其发展,就会将党和人民群众隔离开来,我们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因此,党员干部更应该要以身作则、做出表率,尚俭戒奢,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带头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和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良好氛围。

无产阶级革命者周小舟的家风:崇尚俭朴、重视学习

黄荆坪狮龙桥畔,有一土砖瓦房,依山面塘,是湖南省委第一书记周小舟同志的故居。周小舟同志原名周怀求,民国元年生于一个书香之家,他的父亲任过小官吏,后解职回乡,设馆授徒,他的母亲则操持家务,为人勤劳俭朴,怀求从小就帮助母亲挑水、扫地、扯猪草,分担家务。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怀求没有沾染纨绔子弟好逸恶劳的坏习气。小小年纪便在父亲的帮助下,陆续读完了《三字经》《百家姓》《增广贤文》《幼学琼林》等书。

“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读书可以增益品德、修习本领,正是在这种书香之家的氛围以及长辈的榜样中,怀求潜移默化的受到启迪。后来周小舟同志到毛主席身边工作,他勤于学习,善于思考,领悟到了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和真谛,积累了深厚的理论修养和丰富的工作经验,在开展土改、恢复经济、进行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等方面作做出了巨大贡献。1956年6月,来湘视察的毛主席对湖南的发展变化甚为欣慰,赞扬他“已经不是‘小舟’了,成了承载几千万人的大船了”。

时光荏苒,沧海桑田,碧泉书院已不再有慕名求学的湖湘学子,留下的只是庄严肃穆的胡氏墓冢;
也不见桂在堂的青砖小瓦,残存壁画里只剩下依稀可见的左宗棠强国梦;
少年怀求的书香之家没有了往日的热闹,在重阳木的陪衬下显得安静朴素。斯人已逝,风骨长存,排头先贤留下的优良家风却不会被时间磨灭。

瞻仰过去,立足现在,作为排头乡一名基层工作人员,深感肩上责任重大,但有排头先贤的优良家风作为立身处世之本,我会时刻提醒自己做到勤于学习、谦虚谨慎、严于律己、言行一致,始终保持清正廉洁的工作作风,担当有为的工作态度,守住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努力为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篇四

“家风”,一般指一种由父母或祖辈提倡并能身体力行和言传身教,用以约束和规范家庭成员的风尚和作风。家风好,就能家庭美满、事业兴旺;
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

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第二卷中谈道,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正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诸葛亮诫子格言、颜氏家训、朱子家训等,都在倡导一种家风。

纵观古今,从毛泽东“恋亲不为亲徇私,念旧不为旧谋利,济亲不为亲撑腰”的字字箴言,到赵一曼“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的慷慨赴义,再到焦裕禄“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为民情怀,都为领导干部严正家规家风树立了榜样。

家庭问题绝不是领导干部的私事、小事,决不能等闲视之。旦看被查出的领导干部中,被身边工作人员拉下水、拉下马的事例不胜枚举。因此,作为领导干部,要带头抓好家风建设,时刻拧紧脑子里的那根弦,“学”上用真功,“做”上见真章,做到“一日三省吾身”,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严格要求自己,管好身边的家人,过好亲情关,唯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服务于人民。

篇五

家风是个很奇妙的概念,你不谈论的时候他就在那里,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当你想去详细叙说的时候,又觉得千丝万缕,千万头绪。中华民族从古至今,无论是文化先贤,还是政客名流,都十分重视家风。今日有幸在此浅谈家风,是晚辈对父辈们优秀品德的回顾、致敬和传承。

读书明事理。小时候爷爷奶奶照顾我,像个泥猴子一样和小伙伴们在田野奔跑、在水塘里钓龙虾、爬上大树抓知了,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玩累了回家,吸溜吸溜的喝香喷喷的大米粥,爷爷腿不好,经常看到他坐在八仙桌旁边看书,父亲每年三伏天晒书的时候都会发倔出很多厚厚的书,晒过太阳都会捧到爷爷房间去。受到爷爷的影响,我也会经常淘出父亲收藏的连环画书看个起劲,陪着爷爷一起看电视里的评书节目,水浒传、三国演义、说岳后传,三侠五义之类的故事,那时候就烙入记忆中,特别崇拜那些忠肝义胆的侠义好汉。爷爷从不对我说教,只是在无形中让我养成读书的习惯,多读书明事理,才不会光长个子,不长脑袋,浑浑噩噩,败絮其中。

做人有原则。进入小学之后,我很调皮爱玩,写作业总是写一条漏一条,老师要求的抄写十遍之类的作业,总是用三支笔绑起来一起写,还得意洋洋的觉得自己很懂得提高效率。父亲翻看我的作业本后微微一笑,跟我说毛泽东爷爷的家风故事,生前不许子女经商、不许搞特殊化、让他们亲身参加劳动接受锻炼;
周恩来爷爷制定十条家规,“不许请客送礼”“不许动用公家的车子”等等。告诉我做人有几个原则:一是要诚实正直,做事正派,堂堂正正,公公正正,才是立身之本、处世之基。二是要智慧,不能依靠小聪明。有知识不等于有智慧,智慧是一种洞察力和判断力,知道何时“为”,何时“不为”。三是要实实在在,实事求是,多一些努力,勤字当头,尽心尽力、尽职尽责、踏实做事,从点滴细节做起,守得住枯燥,耐得住寂寞,蓦然回首,那人就在灯火阑珊处了。父亲说完我听不得要领,只觉得枯燥乏味,随着年龄的虚长,再回顾父亲从幼年7岁帮家里放牛,到高中被逼退学回家自学,到工作中勤勤恳恳到如今退休,虽未获得什么名和利,却是平静而安然。这些做人的原则已经根深蒂固的影响着我,在我迷茫矛盾的时候,是父亲这些教诲为我指明前进的方向。

做事寻章程。大学时候我当了班里的团支书,还在外面的餐饮店找了份兼职的工作,忙的风生水起,有的时候学校的事情时间和餐饮店兼职时间重叠,感到焦头烂额,自己问自己整天忙,怎么忙不出个玩意呢?那时候叔叔正好在我大学的城市出差,约我一起吃饭,他听到我倾诉的问题,从他的包里拿出厚厚的本子,笑着说:“傻瓜,你才做了这么几件事情,就焦头烂额了,那些领导干部要处理那么多的事情,岂不更应付不来?做事情一定要有章程,分主次,分先后,化整为零,合零为整,都是统筹兼顾的好办法。你看我的笔记本,虽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但是有了规划性,有了一个大框架,做事情就变得易如反掌了!”我好奇的翻看叔叔的笔记本,有的是一些提纲,有的是时间的提醒,有的是一些事情分类的图案,看完感觉茅塞顿开,醍醐灌顶,顿时为自己的那些小烦恼感到羞愧难当。叔叔不是什么领导干部,也不是什么富贾巨商,但是能合理安排时间,做事有章程的好习惯让他显得沉稳可靠,也让我受益匪浅。

作为一个普通家庭,家风就是这么真实的在我身边,一个故事,一件小事,一次谈心都是家风的传承。作为一名邗江区市场监管人,融入血液的家风,无时无刻在提醒我,要不忘初心,牢记担当意识,踏实做人,老实做事。

篇六

谈到家风,我自然就想到张氏“百忍”家训,所谓百忍,据传是先祖张公艺告谕后裔当忍则忍,忍者有益,意在教导族人相互体谅、忍让,推崇家庭和睦之道。因此,我们张家一直有一个传统,即每年的清明当天,张氏家族定会如期举办“祭家谱”活动,风雨不改,数十载余。

我的父辈皆为三十年代前的贫苦出身,父亲有兄妹5人,他排行老幺,大家都尊称他“老爷子”。在我的记忆里,“老爷子”总是被尊从在每年的祭祠大会上“讲家规”,孩提时的我,每次只是一听而过。而对于一名六十年代的老党员而言,父亲在家训中注入了自己的理解,“百忍”家训也印在了“老爷子”的一生。父亲常说,家风好,则家族和、家道兴。所以,他把家族的晚辈都当作自己的“子女”,不分亲疏,教育子女规矩做人、公正做事,倡导家庭乃至家族的和睦,倡导和谐的邻里关系。

“老爷子”爱管闲事是出了名的,所以,晚辈们都很“怕”他。有一年夏秋,连续阴雨天气,稻田里屯水非常严重,堂兄为尽快排除自家田间的水,就把生产队的马路豁开一个大口子,“老爷子”看见后,一边抢堂兄手中的铁锹,一边大声训斥道,“你这像话吗?路是大家的,你不能自顾自呀!”“关你啥事!看我这秧苗都泡在水里啦......你还是张家长辈吗?”堂兄气急败坏地扔下铁锹,转身就想走。“这就是你挖路的理由?”“老爷子”狠狠白了他一眼,“正因是你叔,才会管你,先把路弄好了,排水的事,我来帮你!”堂兄极不情愿地拾起锹,默默地把路填平了。后来,我每与堂兄提起这事,他都不免有点尴尬。

在乡亲们的眼里,“老爷子”就是村里的“调解员”,而我们家自然就成了乡亲们的“临时法庭”、村支部的“活动室”,谁家有事、哪家有矛盾都来找他“说说话”或“评评理”,不过也怪,大伙儿都能“听”他的话。后来,我到行政执法部门工作,一次与“老爷子”闲聊,问他何以服众?他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其实不管在什么地方、遇到什么事情,只要把握好两个字,一是“忍”,所谓忍者无敌,二是“正”,就是公正、正义,立得正方能行得远呀”。我想,“老爷子”这一身的正气,大概就是张氏家风的精髓吧。所以,他给我女儿起名为“政”,亦有勉励之意。

“老爷子”为家族操劳了一生,也奉献了一辈子,但他的节俭几近苛刻的。我刚上小学那会儿,父亲既当过生产队长,又当过村办厂厂长,每个学期虽然仅有的三、五元学费,我却每次都分期才能交上。而父亲的节俭在我的印象中最为深刻的,还是我考上中专录取前体检的那一天,那也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去县城。记得那天体完检后,父亲带我去公园饭店,点了一笼肉包子,当我狼吞虎咽地吃完一个,夹起第二个刚送到嘴边,却看见父亲拉开随身携带的黑色皮包,从里面拿出一块早上在家做的饼,慢慢放到嘴里,我一下子就咽在那儿了。父亲笑着说,“慢慢吃,急啥呀”。我下意识地点了点头,把包子放了回去。说真的,这是我见到的父亲一生中最慈祥的微笑。后来,他的“子女们”相继成家了,生活条件也大大改善了,一看到晚辈们的“浪费”,父亲就很生气,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看看你们,不知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哪”。每当这时,孩子们都面面相觑,我的脑海中也总会闪过那一幕。

“老爷子”喜欢给别人“上课”,尤其是党课,他的“课”既在党小组内讲,更会在家里内上,这与他优秀党员的身份再贴切不过了。从毕业后开始参加工作,从事业单位考入行政执法部门,我每到一个新岗位,这一课从不会少。从生活到工作,从做人到做事,从纪律到规矩,一点都不会落。“你记住,群众的事都不是小事,关乎民生的都是大事”、“入党就得学党章,依靠组织、相信组织、服从组织”、“权责不可分,廉俭永不离”,伴随“老爷子”那些严肃而又充满关爱的话语,我也渐渐长大了。正是信守这样的教诲,我才有了现在的岗位,我也坚信一定会成为孩子的典范,传承好家风,让家成为洁净港湾,也不枉“老爷子”的苦口婆心。

如今老人家已然不在,可我的思念却与日俱增。每每想起都有提笔的冲动,却又不知从哪写起,说说家风,我想那是再合适不过了,只可惜文字的力量单薄了一点。有一种家风犹如明镜,能指引、能警示、能相承,让子女幸福一生,我想大概就是如此罢了。

篇七

从我有记忆开始,奶奶在大家庭中总是扮演着说教者的角色,小时候不懂得她的苦口婆心,慢慢长大了,才了解原来奶奶口中的话语便是“家风”。良好的“家风”是一个人成长的基石,也是一个家庭的立足之本,更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脊梁。红色“家风”教育更是在奶奶身上得到印证,奶奶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子孙后代,在整个大家庭里一代一代地传承。

春节回东北老家,傍晚,孩子已经进入梦乡,因为远嫁江苏,有些小时候的物件儿并没有全部带走,闲来无事便打算收拾整理一下,而其中与奶奶合拍的一张老照片勾起了我的回忆,奶奶的话又一次回荡在我的耳边,儿时的记忆便如洪水般倾泻而出……关于奶奶的故事,是爸爸和姑姑的回忆,或是我自己与奶奶的亲身经历,亦或是奶奶骨子里可以感受到的一种力量,总之,奶奶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串连成了家风教育的精髓,让我的父辈以及我的同辈甚至是我的后辈都要一直传承下去。

奶奶虽出身在一个有着二分之一满清镶黄旗血统的封建家庭,但从小喜欢读书学习,思想要求进步,这让她与自己的封建家庭显得格格不入,奶奶12岁的时候,被要求裹小脚,这是那时候满族的传统,女子不允许上学,12岁裹小脚、学习传统礼仪,年满16岁就准备待嫁,可是奶奶并没有被家庭传统所束缚,拒绝裹小脚,勇敢地和封建家庭说“不”,读书看报,学习进步思想,18岁在家人的反对声中奶奶还是毅然决然地参军入伍,并加入了光荣的中国共产党。革命胜利后,奶奶跟随爷爷来到了东北,爷爷有些“大男子主义”希望奶奶可以在家相夫教子,可是奶奶觉得男女平等,一样可以工作、学习、生产,为社会做贡献,因此,无论是干农活还是搞生产,奶奶都不会落后。

奶奶曾经是革命时期的军人,她的一生都在践行刻在骨子里的军人作风。她有三个子女,也真正将军人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革命精神在培养子女,教育子孙上得到实践。她常说,男女都一样,都有同等接受教育的机会,所以姑姑也可以上学读书,但同样干活种地,姑姑并没有因为是女孩子就受到家里的特殊待遇,男孩子能做的事,女孩子同样也可以做。奶奶经常教育子女,要做一个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人,因此,姑姑和父亲先后去当了兵。父亲是长子,特别受到太奶奶的偏爱,舍不得父亲吃一点儿苦,可是奶奶鼓励父亲参军,她说,男孩子不要怕吃苦,在部队的大熔炉里可以锻炼自己刚强坚韧的意志品质,将来才能多为社会做贡献。父亲当兵时,刚好赶上“越南反击战”,战势一触即发,奶奶收到了父亲奔赴前线时邮寄回来的“遗书”和“遗物”——一封家书和一块手表,奶奶认认真真看完父亲的信件,坚定而果断地让叔叔回信道:我们会以你为骄傲。奶奶异常的镇定自若,没有歇斯底里,更没有自怨自艾……我想,那时候她内心一定会有不舍、担心甚至备受煎熬,但更多的是舍小家顾大家的凛然大义。当再一次收到父亲平安归来的回信时,奶奶居然看着那封信和那块父亲最喜欢的形影不离的手表,整整哭了三天,坚定简练的话语和喜极而泣的泪水,这就是奶奶对于革命军人作风的最好诠释,也是影响我们子孙后代的红色家风,奶奶的一言一行,教育培养了三个儿女长大成人,成家立业。

古语有云:民无信不立。奶奶时常教育我们做人要诚实守信,做错事要主动承认错误并及时改正,借了别人的东西一定要归还,要做到言必行、行必果。奶奶是个热心人,总喜欢帮助别人,答应别人的事想方设法也要做到。听父亲说过,以前我家有个邻居是山东搬过来的,生活条件很差,又没有相熟的亲戚,奶奶知道后,把家里的粮食拿过去帮助他们渡过难关,从柴米油盐到生活用品、生产工具,只要有需要,奶奶总是热心帮忙,渐渐地生活条件有了好转。后来邻居又搬回了山东老家,可是不久,邻居的远方亲戚将信邮寄到了原来的地址,奶奶第一时间收下信件并代为保管,为了找到老邻居的新地址,将信件归还给他,奶奶多方打听,还让父亲去了一趟山东,再三嘱咐父亲要将这封信亲自交到邻居手上,几经周折,终于将信件交还给了邻居,当时邻居感动得热泪盈眶。听了父亲讲述的故事,当时年幼的我,似乎觉得奶奶有些愚钝,何必为了一封信大费周折,可是现在想来,这也许就是一个家庭的“家风”,奶奶不放弃寻找,而父亲也愿意远赴山东归还,而我,在奶奶和父亲的言传身教中继续传承,一直伴随我成长。让我深刻地理解:诚信是石,敲出星星之火;
诚信是火,照亮夜行之路;
诚信是路,引人走向黎明。

奶奶生活十分节俭,她说勤俭节约是美德,母亲每年过年过节都要给她买新衣服,可她却说,我不经常出门,不需要那么多衣服,原来的旧衣服都还可以穿,何必浪费买新的,几次都被奶奶拒绝了。以前在家里,我总喜欢人到哪儿,灯就开到哪儿,觉得家里亮亮堂堂、灯火通明才热闹、才开心,可是奶奶却说“要随手关灯哦”,望着奶奶认真的样子,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勤俭节约并不是喊在嘴里的口号,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要落实在行动上。

大四那年,我准备招聘到江苏一所初中做老师,却遭到了全家人的强烈反对,母亲的态度更是坚决,可家中唯一支持我的人确是年近古稀的奶奶,老人家身体已大不如从前,我想,奶奶是希望将子孙都留在身边的,可是能得到奶奶的支持,却让我很意外。临行前,奶奶拉着我的手对我说,“人是要有理想的,一定要朝着自己的理想努力,即使遇到困难跌倒了,爬起来也要继续往前走。”人在他乡,在我孤独无助的时候,在我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在我生病难过的时候,正是奶奶这句话,让我一直坚持走到现在。

因为远嫁没能见到奶奶最后一面,也成了我人生中的遗憾。我赶回家的时候已是第二天的下午,又是一个寒冷的冬日,天上飘着鹅毛般的大雪,为奶奶披麻戴孝,送她最后一程,尽自己的最后一份孝心,即使两千多公里的路程也阻隔不了一份亲情。时光荏苒,直到现在,每每想起奶奶的话还是禁不住泪流满面,不经意间,一滴泪滑落在那张老照片上,将我的记忆拉回到了现在。生活中的一些小事,记忆中的一个片段,奶奶的一席话语,处处都会打上“家风”的烙印。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风是一个家庭的风气、风格。它似一部照相机,一张张图片展示着一个家庭的传承。家风不仅是生活中有形的模仿,更是精神上无形的塑造。每一件小事,都在刻画一个人的言行品格,左右着这个人的生活态度。作为一名党员,将义不容辞传承良好家风,让家风推动社会建设,早日实现“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