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组织部基层办 组织部选派第一书记夯实基层基础的思考

组织部选派第一书记夯实基层基础的思考  

   

XXXX年,X区从区直机关选派X名优秀党员干部到村担任党支部 “第一书记”,抓党建、破难题、促发展、惠民生、保稳定。选派的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到村后,均能从本村实际出发,从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入手,出思路,想办法解难事,办实事。如星海镇果园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马虎杰到村后,在短短的X个月时间里,果园村阵地建设得到极大改观。多方争取资金,建成了XX㎡的中老年人活动室和党员活动室,建设了面积XX㎡的会议室,配足配齐办公设备;
硬化村部院落XXX㎡,硬化操场XXX㎡,解决了广大群众和党员无活动场所的实际困难,满足了党员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积极争取村庄巷道硬化项目,用砂砾铺垫村庄巷道X条,长X.X公里;
铺垫操场两个,面积达XXXX㎡;
清挖北沙窝组村庄排渠X条,长X.X公里;
积极争取“一事一议”乡村道路建设项目,完成隆湖大道至果园村X.X公里的乡村道路铺油工程,这些项目的实施,基本上解决了果园村村庄积水、排水不畅、群众行路难的老大难问题。基层党组织建设得到加强。在村“两委”班子换届选举工作中,坚持做到遵守法律法规不变通,落实政策要求不走样,推动工作环节不减少,执行操作程序不纰漏,确保了换届选举工作风清气正,圆满完成。截止XX月XX日,果园村党支部、村委会、村监会、妇代会换届选举工作圆满结束。  

在农村,研究拓展发展思路也好,促进广大基层党员干部改进作风、遵守党纪、勤政廉政也好,很大程度上要靠村党支部书记。当前,农村大多数基层组织是好的,但确实存在基层组织建设薄弱村、经济发展后进村,这些村级组织关键是在村支部,在缺乏强有力的村支书。另一方面,村干部不属于国家公职人员,村干部岗位津贴不高,很难集中精力干工作。同时,受文化知识水平所限,一些村干部的领导能力很难适应形势发展变化的要求。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就是要有一个好的支部书记、好的带头人。选好配强村党支部书记,就抓住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关键。选派优秀机关干部到农村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就是为了选好配强村党支部书记、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意义十分重大,是一种创新的管理模式。  

选派“第一书记”是强根基、惠民生、育干部的有效之举。首先,选派“第一书记”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客观需求。要夯实基层基础,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人往基层走、劲往基层使、钱往基层投,整合城乡资源抓基层党建。其次,选派“第一书记”是完善农村社会管理的内在需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社会阶层不断分化,利益格局更趋多元,由此引发的社会矛盾和不稳定因素逐渐增多,迫切需要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模式。再次,选派“第一书记”是丰富机关干部基层工作经历的现实需要。据调查,区直部门XX岁以下的机关干部中,XX%的干部没有农村工作经历,基层工作经历的缺失,直接导致干部不了解基层实际和群众需求。因此,必须通过有效的制度引导干部深入基层了解情况、提升群众工作能力。    

结合我区近年来的探索实践,选派“第一书记”工作要取得实效,必须坚持根植于服务、着眼于问题、落脚于实效的理念,在优选、实干、严管、长效上下功夫。一是抓优选,严格选派标准。要着眼于一些基层干部缺乏新思想新思路、机关干部需要转作风接地气的实际,从机关优秀干部特别是后备干部,包括新提拔缺少基层工作经历的领导干部中选派,特别是选派那些政治素质好、创新意识强、热爱群众工作、有较强的组织协调和处理复杂问题能力的党员干部驻村担任“第一书记”。选派工作可采取部门单位内部公开报名、择优选拔的方式,进行统一选派。应注重把部门特点、工作优势、干部技能和任职村实际相结合,确保“第一书记”工作和任职村群众需求同频共振。二是促实干,明确工作要求。要着眼群众需要办实事解难事、干部需要摸民情汇民意的实际,明确“第一书记”的职责定位和要求。选派的“第一书记”应在乡镇党委的领导下,发挥引导、示范和联络等作用,指导村党支部开展工作,帮助村里解决制约发展的困难和问题。“第一书记”驻村工作期间,重点是“访三老、走三户、搞三同”,即:拜访老党员、老干部、老模范,走访困难户、富裕户、上访户,与农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在此基础上,逐门逐户走访交流、摸清村情民意,为村里和群众办一些实事难事,以实际行动密切干群关系,维护农村稳定,促进农村和谐发展。三是重严管,强化督导考核。要立足下得去、蹲得住、干得好,加强对“第一书记”的管理。“第一书记”要与派出部门单位工作脱钩,党组织关系转移到所任职村,集中精力抓村里的工作。与乡镇党委签订年度目标责任书,公开承诺,认真践诺。实行选派干部双重管理考核模式,并组织实施督导检查、评议考核,考核结果作为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四是求实效,健全工作机制。要构建干部驻村入户、单位当好后盾、党组织牵头服务的工作格局,确保机关干部驻村服务长效化、机关党组织与农村党组织结对共建常态化。要健全下派干部业务培训、定期汇报、工作考核、巡视督查和表彰奖励等制度,推动工作深入扎实开展。干部所在单位应在资金、项目、人才、技术、信息等方面给予倾斜和支持,着力帮助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积极为下派干部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几点体会:  

实践来看,选派“第一书记”工作,锤炼了干部的作风,形成了干部主动、党群互动、有序推动的农村社会管理新模式,顺民意,惠民生,得民心,深受基层干部群众的欢迎。  

一是要让基层认可、群众满意,关键是把实事办好。“第一  

书记”这个岗位,不是走形式、添履历的镀金作坊,而是干实事、看实绩的炼金熔炉。干部只有俯下身、沉下心才能干成事。干部只有知民情、解民忧才能暖民心。群众满意是工作最高标准,工作干得好不好、成效实不实,必须由群众说了算。因此,干部必须把工作做在群众急需处,做到群众心坎上,基层群众才会更加信服。只有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党的关心、关怀和关爱,民心民力才会更加凝聚,执政根基才会更加坚实。一是要充分调动村“两委”班子的积极性,抓好班子和党员队伍建设是当好村第一书记的保证。“众人拾柴火焰高”,作为第一书记,既是执行者,又是决策者,对组织协调能力、驾驭问题能力的要求很高,要善于团结“两委”班子成员,引导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形成合力。二是要带着感情,为民谋利。到村后,村里干部群众一开始都是持一种观望的态度,特别是老百姓,说什么的都有,取得干部群众的信任,是当好村第一书记的基础。我深知取信于民,得到广大村民的理解和支持是今后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提。万事开头难,加之,群众又最讲究实际,所以刚开始是我在干,群众在看。为了取得群众的支持和信任,我从群众关心的难点热点问题入手,做了一些实实在在的工作,基本取得了群众的信任,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支持。三是要注重学习、主动融入。我把学习和宣传工作贯穿于驻村工作的全过程,努力做好党的方针政策实践的推动者,积累农村工作方法和经验,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驻村后,深入农户,深入田间地头,调查摸底,找准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问题。自觉主动与农户村民交朋友,公正及时处理各种纠纷,耐心诚信待人,力争做一件成一件,用热情和真心打动他们,用实际行动感动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