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家风家训的征文【好家风好家训获奖征文六篇】


篇一

我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出生的,一直生长生活在海岛。当时我们屯是村子里的一个小自然屯,一共不到20户人家。我年幼时,父亲在县农渔业机械厂上班,母亲在家照顾几个子女和年迈的奶奶。父亲读过几年私塾,就算高小吧。小时候,父亲教导我们几个姐弟要诚实、正直,不沾染恶习。我母亲没有文化,但是对我教育感受最深的是:过日子要勤俭,要尽己力助人为乐。几十年过去了,父亲常说“家和万事兴呀”。

每一个家庭都有淳朴的家风,每一个家长都会以自己体悟出来的处世之道教育自己的孩子。家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空间,在孩子身上处处会烙有家风的印记,可以说,家风就是文化和道德的言传身教,是智慧和处事方略的潜移默化。

如今回想年幼时候的点点滴滴,不由的发现家长在平凡的生活中在我的心上播种下了许多美好的品德,也是家风的体现。记得小时候,由于家里孩子多,生活拮据,那时候小孩子只有过年才能穿上新衣服,然而我的很多衣服都是姐姐们穿后改给我的,在勤俭持家的母亲的影响下,我穿时也不嫌弃新旧,觉得干净利索就很好,勤俭的美德就此种在心中。过年不但有漂亮衣服穿,而且只有这时才能吃上油条,炸萝卜丝丸子、炸化鱼,这是每年过年必备的“老三样”。每次吃饭的时候,母亲先给奶奶盛饭,奶奶动筷子了,我们才可以吃,奶奶总是把最好吃的让我先吃一口,她再吃,这充分体现了“尊老爱幼、孝敬长辈”的家风。母亲总是不厌其烦的教育我们一定要养成讲究卫生的好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
吃饭时不能说不吃或不想吃什么菜,不剩饭、不浪费;
要尊老爱幼,不能顶撞父母,从小养成懂礼貌的习惯;
不说慌话,不爱占小便宜,做一个诚实的孩子……每到节日或者冬闲时节,村子里的人就聚在一起打扑克、打麻将,有时还有赌博的。父亲就告诫我们禁止参加赌博,赌博能造成妻离子散、家破人亡,而且不准我吸烟,告诉我烟有百害无一利。父亲这一辈子没有吸烟,耳濡目染,我就养成了不吸烟、不赌博的习惯。记忆里印象最深的就是:上学时候我家离学校很近,当时学校里没有饮用水,同学们下课到处找水喝。我母亲得知此事后,还特意为全校的学生准备一口6担水的大水缸,每天早晨让我几个姐姐把水缸挑满,等着全校学生下课来喝水。有多少次学生们把缸里的水喝完了,到晚上做饭时,我的几个姐姐得从远处挑水回家,在母亲的教育下,她们从没有怨言,几个姐姐一共挑了5年水,直到后来学校打了机井。现在同学们在一起聚会,大家还谈论我们家的水多好喝呢!

我母亲没有文化,但是她和我奶奶一样,能讲一些经典故事,教育我们遇事要宽宏大量,在学校要和老师、同学们和睦相处,要热爱集体、热爱劳动,做好事不吃亏。在她们的教导下,我和姐姐们基本上没有和老师、同学发生过矛盾。小时候长辈常跟我们说“和为贵、孝为先、勤为宝、俭为德”、“知足常乐、待人以善”……这些至理名言今天以“家训”的形式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之中。

家风是做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我记事的时候,姥姥和奶奶都在我家,后来姥姥搬到舅舅家去了,那时舅舅出海时常不在家,舅母又在生产队劳动,母亲就时常带我到舅舅家看望姥姥,给姥姥洗发梳头,帮舅舅洗衣服,当时给我印象挺深。姥姥临终时还叮嘱我母亲,要照顾好弟弟妹妹,发扬优良传统……我奶奶会做衣服,记得小时候几乎全屯的人都穿过奶奶给做的衣服,现在不少老人还记得奶奶给他们做衣服的事呢。奶奶给大家做衣服从来不收一分钱,不要他们任何东西。她时常对我们说,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呀。我几个姐姐出嫁时,奶奶和母亲都叮咛几句,要孝敬公婆,对得起人家。

我们经常说环境育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什么样的环境,出什么样的人,孩子在一个好的家庭环境中成长,将来必能有所成就。现在我也有一双儿女,我也将我们家的家规家训让他们来传承下去。儿女如今长大成人,家人齐聚聊天时,女儿还说起一件印象深刻的小事:在她四五岁的时候,我和妻子带她去公园游玩,女儿吃完香蕉随手把香蕉皮扔到地上,我和妻子马上让她捡起来扔到垃圾桶,告诫她以后不能随地乱扔垃圾,公共环境就跟自己家一样要保护。年幼的女儿当时虽然知道自己错了还执拗着不想捡,最后哭哭啼啼的把香蕉皮扔进垃圾桶。后来女儿上学后,在走廊里捡起纸片被老师表扬还惊讶这不是理所应当的小事吗。通过她的讲述我才知道那件小事对孩子影响如此之大,如今她还是个环保主义者,时常说我们节水节电不是为了省钱是为地球节约能源,原来当初我和妻子告诫她要把公共环境当做自己的家一样看待,如今女儿已经引申到整个地球都是要爱护和保护的生存家园。由此看来,在孩子小的时候,我们的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件事都会给他们带来影响,良好的家风家训会伴随孩子一生,助力他们成就美好人生。

周恩来的侄女周秉德说:“伯父要求我们要和全国老百姓一样过简朴日子。”伟人们的家风,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要求家庭成员做到低调清廉、守法自立、诚实正直……读古代名人的家训,无不令人心生感慨,也使我们能得到一个启示:家风的精髓必须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

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向来重视家教。历史上见诸典籍的家训并非鲜见,为后人称颂的也很多。家风是一个家庭在世代传承中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道德规范、传统习惯、为人之道、生活作风和生活方式的总和,它首先体现的是道德的力量。注重家风建设是我国历史上众多志士仁人的立家之本。从古至今,颜之推《颜氏家训》、诸葛亮《诫子书》、周怡《勉谕儿辈》、朱子《治家格言》、傅雷《傅雷家书》等等都在民间广为流传,闪烁着良好家风的思想光芒。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莫贪意外之财、莫饮过量之酒”等教子古训至今为世人尊崇。好的家风不仅对自己有利、对子女和家人有利、也逐步影响着大众的道德水平与社会的风气。

在今天,好的家规家训依然是中华传统美德的一部分,宣传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因此,我们要从每个家庭做起,立家规、传家训、正家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融入到“两学一做”教育中,牢记习总书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教导,在地税的工作岗位上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篇二

我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出生的,一直生长生活在海岛。当时我们屯是村子里的一个小自然屯,一共不到20户人家。我年幼时,父亲在县农渔业机械厂上班,母亲在家照顾几个子女和年迈的奶奶。父亲读过几年私塾,就算高小吧。小时候,父亲教导我们几个姐弟要诚实、正直,不沾染恶习。我母亲没有文化,但是对我教育感受最深的是:过日子要勤俭,要尽己力助人为乐。几十年过去了,父亲常说“家和万事兴呀”。

每一个家庭都有淳朴的家风,每一个家长都会以自己体悟出来的处世之道教育自己的孩子。家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空间,在孩子身上处处会烙有家风的印记,可以说,家风就是文化和道德的言传身教,是智慧和处事方略的潜移默化。

如今回想年幼时候的点点滴滴,不由的发现家长在平凡的生活中在我的心上播种下了许多美好的品德,也是家风的体现。记得小时候,由于家里孩子多,生活拮据,那时候小孩子只有过年才能穿上新衣服,然而我的很多衣服都是姐姐们穿后改给我的,在勤俭持家的母亲的影响下,我穿时也不嫌弃新旧,觉得干净利索就很好,勤俭的美德就此种在心中。过年不但有漂亮衣服穿,而且只有这时才能吃上油条,炸萝卜丝丸子、炸化鱼,这是每年过年必备的“老三样”。每次吃饭的时候,母亲先给奶奶盛饭,奶奶动筷子了,我们才可以吃,奶奶总是把最好吃的让我先吃一口,她再吃,这充分体现了“尊老爱幼、孝敬长辈”的家风。母亲总是不厌其烦的教育我们一定要养成讲究卫生的好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
吃饭时不能说不吃或不想吃什么菜,不剩饭、不浪费;
要尊老爱幼,不能顶撞父母,从小养成懂礼貌的习惯;
不说慌话,不爱占小便宜,做一个诚实的孩子……每到节日或者冬闲时节,村子里的人就聚在一起打扑克、打麻将,有时还有赌博的。父亲就告诫我们禁止参加赌博,赌博能造成妻离子散、家破人亡,而且不准我吸烟,告诉我烟有百害无一利。父亲这一辈子没有吸烟,耳濡目染,我就养成了不吸烟、不赌博的习惯。记忆里印象最深的就是:上学时候我家离学校很近,当时学校里没有饮用水,同学们下课到处找水喝。我母亲得知此事后,还特意为全校的学生准备一口6担水的大水缸,每天早晨让我几个姐姐把水缸挑满,等着全校学生下课来喝水。有多少次学生们把缸里的水喝完了,到晚上做饭时,我的几个姐姐得从远处挑水回家,在母亲的教育下,她们从没有怨言,几个姐姐一共挑了5年水,直到后来学校打了机井。现在同学们在一起聚会,大家还谈论我们家的水多好喝呢!

我母亲没有文化,但是她和我奶奶一样,能讲一些经典故事,教育我们遇事要宽宏大量,在学校要和老师、同学们和睦相处,要热爱集体、热爱劳动,做好事不吃亏。在她们的教导下,我和姐姐们基本上没有和老师、同学发生过矛盾。小时候长辈常跟我们说“和为贵、孝为先、勤为宝、俭为德”、“知足常乐、待人以善”……这些至理名言今天以“家训”的形式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之中。

家风是做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我记事的时候,姥姥和奶奶都在我家,后来姥姥搬到舅舅家去了,那时舅舅出海时常不在家,舅母又在生产队劳动,母亲就时常带我到舅舅家看望姥姥,给姥姥洗发梳头,帮舅舅洗衣服,当时给我印象挺深。姥姥临终时还叮嘱我母亲,要照顾好弟弟妹妹,发扬优良传统……我奶奶会做衣服,记得小时候几乎全屯的人都穿过奶奶给做的衣服,现在不少老人还记得奶奶给他们做衣服的事呢。奶奶给大家做衣服从来不收一分钱,不要他们任何东西。她时常对我们说,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呀。我几个姐姐出嫁时,奶奶和母亲都叮咛几句,要孝敬公婆,对得起人家。

我们经常说环境育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什么样的环境,出什么样的人,孩子在一个好的家庭环境中成长,将来必能有所成就。现在我也有一双儿女,我也将我们家的家规家训让他们来传承下去。儿女如今长大成人,家人齐聚聊天时,女儿还说起一件印象深刻的小事:在她四五岁的时候,我和妻子带她去公园游玩,女儿吃完香蕉随手把香蕉皮扔到地上,我和妻子马上让她捡起来扔到垃圾桶,告诫她以后不能随地乱扔垃圾,公共环境就跟自己家一样要保护。年幼的女儿当时虽然知道自己错了还执拗着不想捡,最后哭哭啼啼的把香蕉皮扔进垃圾桶。后来女儿上学后,在走廊里捡起纸片被老师表扬还惊讶这不是理所应当的小事吗。通过她的讲述我才知道那件小事对孩子影响如此之大,如今她还是个环保主义者,时常说我们节水节电不是为了省钱是为地球节约能源,原来当初我和妻子告诫她要把公共环境当做自己的家一样看待,如今女儿已经引申到整个地球都是要爱护和保护的生存家园。由此看来,在孩子小的时候,我们的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件事都会给他们带来影响,良好的家风家训会伴随孩子一生,助力他们成就美好人生。

周恩来的侄女周秉德说:“伯父要求我们要和全国老百姓一样过简朴日子。”伟人们的家风,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要求家庭成员做到低调清廉、守法自立、诚实正直……读古代名人的家训,无不令人心生感慨,也使我们能得到一个启示:家风的精髓必须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

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向来重视家教。历史上见诸典籍的家训并非鲜见,为后人称颂的也很多。家风是一个家庭在世代传承中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道德规范、传统习惯、为人之道、生活作风和生活方式的总和,它首先体现的是道德的力量。注重家风建设是我国历史上众多志士仁人的立家之本。从古至今,颜之推《颜氏家训》、诸葛亮《诫子书》、周怡《勉谕儿辈》、朱子《治家格言》、傅雷《傅雷家书》等等都在民间广为流传,闪烁着良好家风的思想光芒。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莫贪意外之财、莫饮过量之酒”等教子古训至今为世人尊崇。好的家风不仅对自己有利、对子女和家人有利、也逐步影响着大众的道德水平与社会的风气。

在今天,好的家规家训依然是中华传统美德的一部分,宣传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因此,我们要从每个家庭做起,立家规、传家训、正家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融入到“两学一做”教育中,牢记习总书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教导,在地税的工作岗位上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篇三

我出生在辽宁西部的一个小山村,山村很小,小到只有十几户人家。90年代初,同很多农民一样,我的父母也跟随着农民工进城大军走出了小山村,11岁的我成了留守儿童,开始了和爷爷奶奶一起长达6年的生活。爷爷少言寡语,与我沟通很少,奶奶则爱讲一些陈年旧事和一些小故事,也时常教我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奶奶没读过书,讲出来的故事、道理等都是用白话,有些还夹杂着方言、土话。那时的我还不太理解奶奶讲故事的真谛,只是把这些都记了下来,在后来的生活中按照奶奶的要求做事。奶奶去世14年了,现在重新想来这些事,很多都是至理名言,蕴含着深刻的做人道理。不知不觉,眼睛有些湿润了,想念起了我的奶奶、想念起了小山村、想念起了我的家、想起了我的童年……

整理了几个奶奶讲的故事,和大家分享一下。

敢于担当。

 

有一年,乡政府申请了一批棉花的试验田名额,分给了我们村一些。村民以前没有种过棉花,也不知道怎么种,所以没有人主动申请。后来,村干部对大家讲了棉花种植的方法和政府对试验田的技术支持等,这样陆续有几家同意种植棉花。我的二伯本来有种植棉花的意向,但又拿不定主意,他来到奶奶家问爷爷是否种植棉花,爷爷说:“我不想种,从来没种过棉花,不懂技术,家里一共就那么多的土地,万一失败了会影响到一家人的口粮。”二伯一听爷爷这么说也打消了种植棉花的念头。可没想到的是由于当年气候很好,到了秋天棉花的收成非常好,种植棉花的人家都赚了不少的钱。二伯非常懊恼地来到奶奶家对爷爷说:“大叔,要不是因为你,我也种棉花了,真是少赚了不少钱。”爷爷本来就不善言辞,也没有说什么,事情就这样过去了 。

等我和奶奶一起生活时,她对我讲了这个故事,然后对我说了一句她的至理名言“好汉怨自己,赖汉怨别人。你二伯这辈子就这样了,永远成不了事儿。”

现在想来,奶奶话的意思是“成功的人自己承担错误,失败的人把错误推给别人”,要懂得担当。我现在也一直这么告诉自己:“好汉怨自己、赖汉怨别人”。

天道酬勤

1961年,正是“三年自然灾害”最严重的一年。我的小山村也不可避免的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灾害。春天大旱,种下去的庄稼刚长到筷子高就被旱死了。村民都急了,这样下去真要被饿死了。村干部带领大家挖水井抗击旱灾,那时没有现在的先进设备,完全靠人力挖井、用牛车拉水,一棵苗、一棵苗的浇水。饥饿和劳累把村子里的人折磨的直不起腰,大家付出了前所未有的艰辛和努力。但是,人的力量在大自然面前还是微不足道的,80多天的干旱让70%以上的土地颗粒无收。临近秋天才下了几场像样的雨,但为时已晚。村民们不知道怎样度过这个冬天和来年的春天。每天数着米粒下锅的村民来到了1962年的春天,青黄不接,粮食基本吃完了。“难道真的要被饿死吗?”正在大家都在焦急无助的时候,转机却来了,这时大家发现村庄附近的地里、山上,长出了大片、大片的苣荬菜,村民们靠着这些野菜度过了最困难的一年,活了下来。奶奶经常给我讲起那三年饥饿的故事,常说:“老天爷不会饿死干活的人,无论什么环境下只要你干活,就不会被饿死”;
“老天爷看见了大家的疾苦和努力,所以才“降下”野菜来救大家的”。那时觉得奶奶太迷信,但也无法解释哪里来的那么多野菜,只记住了奶奶说的“老天爷不会饿死干活的人,无论什么环境下只要你干活,就不会被饿死”这句话。

后来我想,也许是因为村民抗击旱灾给庄稼浇的水,一些水被苣荬菜吸收了,由于天气炎热苣荬菜快速成熟留下较多的种子,所以第二年春天才会有满山遍野的野菜。奶奶那句“老天爷不会饿死干活的人”我现在理解为“天道酬勤”。奶奶也许也是这个意思,只是她不懂得用大道理表达罢了。

信用第一

有一年,奶奶远在黑龙江的妹妹,也就是我的姨奶奶,带着她的儿子来到了小山村看望我的奶奶。一个多月过去了,姨奶奶要回家了,但是姨奶奶来时将身上带的钱都花完了,没有钱买火车票。她希望奶奶给她买一张票,并说等她回到黑龙江就把火车票钱邮寄给奶奶。那时奶奶家孩子很多,又赶上“三面红旗”(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的政策,家里连饭都吃不饱,更谈不上积蓄了。为了这张火车票,奶奶借遍了左邻右舍,并承诺年底前一定还钱。

姨奶奶回家了,但是不知什么原因钱却一直没有邮寄给奶奶。到了年底,邻居虽然没有来要债,但奶奶却坐不住了。那时家里真的是非常穷,根本没有还债的钱。但是奶奶却说这钱一定要还,因为她承诺邻居年底前一定还。最后,奶奶卖了原本就不足的粮食,凑足了还债的钱。奶奶常说“有借有还,再借不难”,“要说到做到,要么就别说”。话虽土,但道理却是明白的。

我觉得通过这件事情,奶奶也在教育我们这些后辈,做人讲信用、要说到、做到。

做事有计划

1983年,取消了人民公社化制度,人民公社的土地、牲畜等分给了村民,村民开始自己种植土地了。由于辽西地区土地贫瘠,天气干旱,因此种植玉米、高粱比其它农作物产量高,所以大部分的村民都种植玉米、高粱,而奶奶家却种了很多的谷子。邻居、朋友都不理解,有一些关系好的亲朋还来劝奶奶,也有一些人等着看奶奶家的笑话,奶奶只是一笑了之。一段时间里,这件事成了村民茶余饭后的谈资。秋天谷子成熟了,虽然产量也不错,但是和玉米、高粱比起来却差了很多。一些邻居嘲笑奶奶说:“老娘们儿当家就是不行。”

冬天到了,出乎大家意料的事情发生了。由于冬天牛、马、骡子等牲口需要吃草,那几年政府保护林地不允放牧,村民只能割野草或把玉米、谷子的秸秆粉碎给牲口吃。山上的野草在秋天就已经被割的差不多了,大部分的村民只能用粉碎的秸秆给牛、马吃。由于玉米的秸秆较粗,牛吃还可以,马和骡子只能吃谷子的秸秆。那一年谷子秸秆的价格特别高,奶奶家的谷子秸秆卖了好多的钱,总体的收入比其他人家还高了许多,从这件事以后,再也没有人质疑奶奶的决定了。

奶奶经常说一句话:“吃不穷、喝不穷,算计不到才受穷。”我觉得奶奶是在教育我们做事要有计划,计划好了,才会事半功倍。

像这样做人、做事的故事和道理,奶奶还给我们讲了很多很多,比如:“多学知识多读书,艺不压身”、“见人要打招呼,要有礼貌”、“做人要诚实、不能撒谎骗人”、“要孝敬长辈”、“不能浪费”等等。

最近经常听到“家风”这个词,那么我家的家风又是什么呢?我有过这样的疑问。想了好久突然明白,奶奶的故事就是我们家的家风。父辈们平时做人、做事的方式,仿佛都有着奶奶故事的影子。如果奶奶现在还活着,她也一定不会理解“家风”这个词的意思。但是她的故事,她所做的事情,我想就是对“家风”这个词最好的解释。敢于担当、天道酬勤、说到做到、做事有计划……就是我的家风。

奶奶的故事伴随着她特有的“絮叨”还在我的耳边回荡。现在的我也早过了而立之年,也有了自己的孩子,也会经常给她讲故事,但不再是奶奶的故事,因为孩子没在农村生活过,她听不懂。我会给他讲“孔融让梨的故事”、“三把斧子的故事”、“狼来了的故事”……,也会用实际行动来教导她。

我想一辈一辈用身体力行传承下来的,才是真正的家风。家风不一定需要华丽的辞藻、美丽的语言,平平凡凡也许才更加的真实。我会将我的“家风”一直延续下去,等我老的时候,也会给我的孙子讲“故事”。

篇四

前些日子,在电视上看了一档栏目,记者采访一位退休老人,谈到了退休后的生活和对子女的教育,老人家的退休生活看上去很充实,每天都安排的满满的,晨练,约上旧时好友两三,一起出游,累了,坐下来打打牌,聊聊天。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成了老人生活的主旋律。而聊到教育子女的时候,老人就显得有些严肃,从老人的话语中,了解到老人对子女的教育上还是比较严厉的,有严格的家风。是呀,每个家族经历岁月的洗礼都会形成自己的方与圆。我对自家家风家训的理解要从爷爷的故事谈起。

那是我上初二的一个星期天,去爷爷家里吃鱼。远远地就看到爷爷一人坐在门前那棵老榆树下的凉席上,拿着把棕榈扇子,看门前的稻田出神儿。我喊了声爷爷,就快步走了过去,坐在了爷爷的身边。这时候爷爷回过头来注视着我说:“嗯,我们家的小丹越来越像大姑娘了。”我笑着问了句“爷爷在看什么呢?”爷爷用扇子指向稻田:“在看今年的收成,又是个丰收年。农民兄弟这下有指望了,农民富裕了,国家才会越来越好。”在我的印象中,爷爷看问题做事情,总是能够从大局出发。我想这是他那个年代的大背景所造就的人生品格吧。那个时候的我还不能完全理解爷爷说的话,在那愣神儿。爷爷已经习惯了,又好像知道似的,没有理会。接着说:“最近学校有什么变化么?”爷爷是镇上中心校的老校长,镇上的12所小学都是他带领众人一手创建,虽然退休了,但是还是总关心学校里的事情。他总对我们说教育是一个国家的根本,搞不好,国家是会出问题的。我想这就是一个称职的教育人应该做到的吧。我却把它理解成了是对我学习的关心和学校环境的问题,于是我便说:“刚开的物理课,老师说这个学科会让我们更科学的理解这个世界。可我还不能很好的与我的生活联系起来。嘿嘿,还有就是教室里好热,尤其是没有风的时候,同学们总是抱怨说‘还没到秋天呢,我们就已经要熟透了’,爷爷,你说我们这算不算是早熟啊?”爷爷听了哑然失笑。用扇子拍了下我的头说:“还不知足?我们那个年代,读书都是奢求,从来不妄想有什么像样的教室,可学到的东西一点也不比你们少。在什么样的环境,学的都是一样的知识,都一样能学成为国家做贡献。”我丝毫没在意爷爷不理解我的“苦衷”,就迫不及待的问道:“爷爷,那你读书的环境是什么样子,那个时候学生都是什么样子啊?”爷爷注视着稻田,陷入了对往事的回忆。

那是1940年的夏天,和其他地方的夏天一样,蝉鸣鸟叫,烈日灼人,健康的生命绿占据着每一个角落,人们本该拥有着夏天的一切。但是中国正处在战争时期,人们无法享受夏天的热情!而我的爷爷却迎来了他命运第一个转折点——读高小。奔赴50里外的县镇开始新一轮的文化学习,那时候爷爷才只有十几岁,就要开始独立生活了,坐在马车上,还想着母亲含着泪的叮嘱“在外一定要照顾好自己,要吃好,注意身体,天冷加衣。有什么事情去找永和米店的老板,他欠着咱们家的账呢。”儿行千里母担忧!天下母亲都一样的牵挂在外的子女。父亲就只简短的说了句:“好好读书,要给李家争光。”也许这就是男人之间才有的叮嘱。

爷爷带着满怀的热情来到了学校,但学校的环境却差强人意,糊着窗纸的老式门窗,根本无法遮风挡雨,太阳光从屋顶的缝隙射在屋里的地面上,显得斑驳陆离,可是到了下雨天或是冬天的时候,那些缝隙便成了学生们的噩梦,都想办法躲的远远的,时常同学手和耳朵会被冻伤。宿舍更是凄凉,由于上学的大多是城里的孩子,所以住校生就特别的少,加上夏不可避暑,冬不可保暖的宿舍条件,使本就少的可怜的乡下生也所剩无几。伙食也只有粗糠菜汤,还时常吃不饱。吃住条件差不说,稍有不慎就会遭遇老师的责打。这些对于未出过远门的爷爷都是天大的考验,也有不少同学半路辍学,但他想想父亲的话还是咬牙坚持了下来,竟然在求学期间未去过一次旅店和饭馆,成绩也渐趋优异,再后来爷爷上了高中,渐渐的长大了,在学校里接受到了新文化,新思想,使他们信仰真理,向往自由,渴望新生活,不讲出身,不讲门第,吃苦耐劳,艰苦奋斗,成为了那个时代具有鲜明特征的新青年。从学校出来,爷爷就走上了工作岗位,爷爷工作的时候,时常顾不上家里,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上,从来不会想着从岗位上捞个人利益,从来都是先国后家,对人民负责,对子女严格。爷爷常说,国强才能富家。爷爷就是这么一个人,心系国家,爱岗敬业,艰苦朴素。老人家的这些宝贵精神激励着我们李家的后人,这也是他老人家留给我们一生的财富。也渐渐的成为了我们李家人的做人准则。

对于我们李家规矩进一步了解是在我父亲的身上,我的父亲行三,按家谱里排下来,取名相文,爷爷赐字德玉,有品质优秀真君子,品格高贵好主的寓意。父亲是个商人,在我小的时候父亲就开始做小买卖,后来有了自己的店铺。父亲做生意有自己的规矩:有三不做,损人利己的事不做,所以从来不会去诋毁同行,来突出自己的商品;
以次充好的事不做,所以从来没有顾客因为质量问题找上门来的时候;
欺行霸市的事不做,所以父亲在同行里的口碑向来很好。父亲常说,做生意不仅仅是为了赚钱,更要懂得如何做人,有才有德才称得上一等买卖人。生活中的父亲给人的感觉比较随和,乐善好施,看见别人有难处,都会想办法去帮助。守信重诺,只要自己答应的事情,一定会办到。勤俭朴素,衣服过时了,只要没坏掉,就总是穿着,很少为自己添置新衣服,吃的东西也从不浪费。对我的要求也是一样严格,家里来了客人,我这个小孩子从来不准许上桌,放学后要按时回家,外出要提前打招呼,不准挑食,不准铺张浪费,要孝敬长辈,做事情要有始有终......

老李家的规矩历来重身教胜于言传,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自家家风家训的领悟也在逐渐加深。懂得了“百善孝为先”先要理解,使其心顺,不可“色难”。理解了父辈传递给我“驽马十驾,功在不舍”的力量不仅能够达成目标,还能赢得尊重。知道了家族俭朴的作风不仅是治物的品格,更可用于治事。更明白了“要心系国家,做事要有大局观”不是一句空话,社会变革实实在在地牵动着每个人的心,国强才能家安。这些家风家训是父辈传授给我的行事准则,是我们老李家的方与圆,他们护送我走过了一程又一程,而今我已过了而立之年,也即将迎来自己的下一代,我会时时提醒自己正己立身,让这些家风家训伴随家族血脉一同流传下去。

篇五

在我们的幸福小家里,好的家风家训还真不少,比如说勤俭节约、孝敬父母、勇于担当、时间观念……,诶呀,有点多,从哪儿说起呢?

勤俭节约。时间回到2006年3月12日,在一个中等城市中等规格的酒店里,一场小规模的婚礼正在举行,那个白白的胖胖的新娘就是我。老公个子不高,长的挺好,工资不多,对我不错,我们自己攒钱买房子,自己花钱办婚礼,就像算命的说的,我们俩六亲无靠,结婚后我当家做主。结婚前,老公工资便如数上缴,我不要,他硬给,他的零花钱每次不超过100元,没事还跟我说说钱是怎么花的,我给他200他非递回来100不可。在婚礼当天,父亲的致辞是祝我和老公事业有成,婚姻幸福美满。轮到公公了,“结婚后我希望我的儿子和媳妇一定要勤俭节约,不搞铺张浪费”,我的心哪有点沉重,我的婚礼也终于因为公公的一句话增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结婚后,我和老公第一次回婆家,老公被公公叫到一旁看似不太满意,问过老公才知道是因为我们打车回来浪费了。从此以后,我和老公时刻注意勤俭节约,绝不铺张浪费,尤其是在公公面前。我要感谢公公教育出了这样的好儿子,不和朋友鬼混,不赌钱,不下饭店,不买贵衣服,走到哪儿都放心,真是有其父必有其子啊!

孝敬父母。老公是家里的长子,对父母的话言听计从,用婆婆的话说:“我的这两个儿子啊,我说啥是啥,别人都羡慕我”,婆婆多次当着我的面夸奖自己的儿子,这我是承认的,老公非常孝敬父母,不仅物质上满足他们的需要,精神上也经常宽慰他们。有时我觉得的自己的父母做得不对,就直言不讳,甚至惹得他们生气,每到这时老公便会指责我的不对,他说父母年纪大了,说的对不对当儿女的都不要顶撞,不要伤了老人的心,否则会后悔的。明白了老公的用心良苦,我说话注意了很多。女儿还小,有时想什么说什么,对于女儿我比较娇惯,她跟我说话很随便,有时会跟我顶嘴,每次都会遭到老公的严厉批评,我心疼孩子,想当个和事佬,结果就一同遭到了“家长”的训斥。

勇于担当。女儿最大的优点就是勇于担当,这应该归功于我。从女儿能完整表达意思开始,我便通过一件件小事告诉她做人一定要勇于担当。期末考试刚刚结束,有一道考试题有歧义,我便说:“题出的有问题”,8岁的女儿马上纠正:“不怪题,怨我。”我当时一愣,我想女儿将来一定会是个有担当的人。有一次,7岁的侄子到我家来玩,不小心将东西打翻了,脱口便说:“我姐打翻的”,弟弟认为侄子反应快聪明,我不赞同,并严肃的批评了侄子,告诉他做人一定要勇于担当,不要把责任都推给别人,否则将来很难在社会上立足。

时间观念。女儿还有一个优点就是很有时间观念。上大学时我做过家教,教过很多学生。我的体会是大多数孩子学习都不讲效率,没有时间观念,做事拖沓。我暗下决心将来自己的孩子一定不能这样。女儿上幼儿园了,老师第一次留作业,女儿不会写,不敢下笔,就是定在那儿东瞅瞅,西望望,我警告他写不完不可以吃饭,她还是不下笔,于是我狠下心连续打手板儿3天,女儿哭着把作业写完了,我自己也默默流泪3天。从此以后,女儿一进屋就写作业,写不完怎么叫都不吃饭。有一次,女儿想吃大樱桃,虽然很贵我也给她买了,我问她进屋第一件事干什么,我以为他会说洗手,没想到女儿张口便说:“写作业!”现在女儿上小学了,上午留的作业她中午就写完了,每天作业完成的都很快,吃完饭还可以下楼玩半个小时,做到了学习游戏两不误。

晒了这么多的“隐私”,下面我来讲一讲对家风家训的看法。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着重谈到家风建设,他说:“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从古至今,颜之推《颜氏家训》、诸葛亮《诫子书》、周怡《勉谕儿辈》、朱子《治家格言》、《傅雷家书》等在民间广为流传,良好家风一直被后人津津乐道。曾国藩家训有四条,不仅带头事亲至孝,以身垂范,而且反复告诫家人说:今人都将“学”字看错了,若细读“贤贤易也”一章,则绝大部分学问都记载在家庭日用之间。

可见,家风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一直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家风无言,润物无声,却在不知不觉的岁月中塑造着一个人的性格,锤炼着一个人的品格。好的家风会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风范、正确的价值取向,使孩子少走弯路,不走歪路,有利于把孩子培养成国之栋梁之材。反之,家庭中的不良习气带到社会中,就会增加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增加犯罪的几率,毁了自己,害了家庭。我们知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是最大的。为人父母,务必有所担当,所谓“子不教,父之过”,也正是此中深意吧!

现今社会,每个家庭都十分重视孩子的“教育”,为了孩子不惜重金,为了孩子拼命工作,把孩子完全推给老师,殊不知这种教育是舍本逐末的。教育不是单纯的学习成绩,考上了好的大学也不能证明教育的成功。马加爵的杀人事件、刘海洋的硫酸泼熊事件、药家信撞人事件、朱令中毒事件历历在目,教训何其惨痛!曾经他们都是家庭的骄傲,转眼却成了社会的反面教材。因此,育人先育品,教人先教行。学习文化知识固然重要,但一个家庭的教育理念、家庭氛围、父母的行为举止对孩子的影响至关重要,只注重孩子学习成绩的父母是不称职的。从孩子小的时候,我们就应该教会他们是非观念、对错曲直,切勿为成长之路埋下一颗黑暗的种子。无论家境与否,都要教会他们做一个有责任、能担当、迎难而上、充满正能量的阳光少年!孩子的成长需要家长的悉心呵护,一棵小树苗之所以能长成参天大树,那是因为他忍着疼痛放弃了多余的枝枝蔓蔓,而纯正的家风就是那棵小树茁壮成长的力量源泉!

孩子的言行举止折射着一个家庭的点点滴滴,同样成人的所做所为也折射着社会的千姿百态。在从严治党的今天,党员干部的作风更与党风密切相关。党员干部要在“两学一做”中洗尽铅华,慎独吾身,立家规,正家风,让好的家风家训成为党员干部修身立命的传家宝,成为整治党风党纪的助推剂;
党员干部务必要遵循“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唯一出发点,要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用党规、党章撑起党风廉政建设的脊梁,营造一个气正风清的党内外环境!

篇六

“月儿,起床啦!”,我一个激灵从恍惚中醒来,又是梦,那个反复出现,真实清晰,却再也实现不了的梦。“2016年了!”我长舒了一口气,是啊,在不知不觉中外婆已经离开6年了,一切都仿若昨日……拂晓黎明餐桌上那一碗甜甜的鸡蛋花汤;
踏雪出行离家前那一句暖暖的叮嘱牵挂;
疲顿归程返家后那一声关怀问候;
子夜深宵台灯下那一杯温温的糖水红茶……银丝的白发、祥和的笑颜、优雅的风姿,无一不在我眼前一一浮现,不曾忘怀。盯着手中早已泛黄的老照片,时空被定格在1945年的某一天,那是一场盛大而隆重的婚礼,男人们衣着长褂,女人们身穿旗袍,气氛喜庆而庄重,而中间那身材婀娜,气质高雅,手拿捧花,身着西式婚纱长裙的美丽新娘,就是她——我的外婆。须臾间,思绪已随之飘入过往……

外婆是1923年生人,祖籍山东,太外公通过自己的努力从一个钱庄的小伙计成为了几个钱庄的大老板,家境殷实。他主张男女平等,所以外婆自小就跟着兄弟们一起上私塾,熟读四书五经,大了她又读女子高中,接受新思潮新思想的教育,这在当时的旧社会是很少见的,但正是太外公坚定知识决定命运的信念,才使外婆从书本中提升为人待物的眼界,学会做人处事的精华,拥有一颗宽仁大度的心胸,让她纵使在经历人生灭顶般坎坷起伏时也能淡定面对,从容处之。

外婆大我整整一个甲子,不得不说正是这独特的缘分,让我生来对她就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我对外婆总是充满了好奇,总是禁不住要一探究竟,总是喜欢缠着她给我讲故事,讲她的故事,讲她和外公的故事,讲她们家族的故事......外婆说太外公从一个穷小子成为钱庄老板,全靠脚踏实地,白手起家,历经千辛万苦,其中苦楚,不为人知,实属不易;
外婆说尽管后来家境富足,太外公却勤俭持家,从不奢靡浮华,外婆和兄弟姐妹们自小便被告知不准剩菜(这也是她要求我们的),更不准浪费一粒粮食;
外婆说太外公是当地有名的大善人,修桥修路,兴建学堂,资助乡里乡亲婚丧嫁娶,帮助店里伙计成家置业,当地的一座桥就是以太外公的名字命名的;
外婆说她的大哥一表人才,心怀大志,一心为解放中国而努力,他暗地里长期为中共党组织提供资助,最终却为革命含冤而终,年仅28岁;
外婆说她曾与外公替大哥为中共地下党送信,胆战心惊却光荣自豪,并在大哥的感召下踏上了南下的火车准备加入革命......外婆的一生充满着起伏,从结婚时娘家陪送6名丫鬟的“于家大小姐”到文革中下乡干活劳动改造的“黑五类”;
从仪表端庄乡里拥簇的“资本家大儿媳”到游街示众邻里避之的“日本特务”;
从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旧社会“待字闺中”到和泥喂猪,烧火做饭的新中国“家庭煮妇”,外婆没有丝毫抱怨,她还是那么平静,那么从容,她总说:“我决定不了社会,决定不了别人,但我可以决定自己,决定自己做一个善良的人!”儿时听外婆讲故事只是单纯的喜欢,是出于对未知过往的好奇,现在想想,外婆的那些故事其实是在向我传承一个家族的家风家训,是在教我怎样做人,做一个好人,做一个善良的人。外婆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现在仍能记得外婆在书房摇椅上读书看报的样子,晨起的阳光温暖的洒在她身上,好似一个金灿灿的光圈萦绕在她身边,专注的神情,微皱的眉尖,手中的放大镜,时而流畅略过,时而停顿琢磨......这是一幅多么安静祥和的画面啊,美的让人尖叫,却静的让人窒息,自我记事起直到外婆生病前,数十年如一日,晨起读书好似融入到她生命中一般,不曾间断。我喜欢外婆读书的样子,不自觉的也想成为她的样子,记得儿时的时光几乎都是在外婆家度过的,我们四个孩子围绕在她身边席地而坐,一人拿一本书,静静品读,细细回味,虽然我是最小的孩子,但在潜移默化下也养成了读书的好习惯,明白了“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道理。曾国藩说过:一个喜欢读书的人,品格不会坏到哪去;
一个品格好的人,一生的运气不会差到哪去。”我想外婆让我们多读书,悉如此理。

那时还没有双休日,每周只休息一天,但每逢周六晚上外婆的五个子女都会分别带着丈夫、妻子和孩子回去探望两位老人,因为外婆说:“亲人和睦家族才会兴旺。”,每周的家庭聚会俨然已成为家族的传统。大大的八仙桌满满的围坐着近20口人,外公和外婆永远都是坐在主位上,我因为年纪最小所以坐在外婆的身旁,其他人在外公身旁自大到小顺位而坐,这个顺序在外公去世前从未改变。小时候总是期待每周末外婆家的聚会,不仅是因为好吃的饭菜,孩童的玩耍,更多的是享受饭桌上外公的满腹经纶和外婆脸上永远挂着的慈善微笑。用现在的话说,外婆是一个高情商的女人,我从未看过外公外婆拌嘴吵架,外婆对外公总是和声细语,相敬如宾,完美诠释着外公贤内助和大家族长媳的角色。外公是家中老大,有十个弟弟妹妹,每逢年节,他们便会到家里作客,络绎不绝,热闹非凡,这时,外婆就像陀螺一样忙里忙外,不仅要做出一桌丰盛的家宴,还要为小叔小姑们准备带走的饭菜,这样的大嫂必然是让人尊敬的,在外公去世的20多年里,外公的弟弟妹妹们都会定期来看望外婆,视长嫂如母亲,我想所谓的家庭和睦、手足团结也不过如此吧。现在外婆也去世了,但我们还延续定期聚会的家庭传统,父母们三不五时也会去探望他们的叔叔姑姑,略表心意。每年春节我们都要回外婆的老房子,进门第一件事必然是为外公外婆敬上一炷香,鞠躬三下,送上晚辈对二老的怀念和尊敬。

“德中之王,百善孝为先。”外婆的母亲直到90岁去世,一直都是外婆在照顾,所以当外婆生病了,外婆的孩子们也在尽心尽力的照顾她,让我甚为感动。谁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外婆卧床不起,不能出门,大姨就将外婆抱到轮椅上,推出去晒太阳;
为避免外婆生褥疮,二姨天天给她擦身子,按摩筋骨;
外婆不能吃饭只能吞流食,三姨便研究营养搭配,变样的制作流食,确保外婆营养均衡;
大夫说外婆总上痰是肺部不好,妈妈就给外婆买上等的燕窝,每天炖好后放在流食里帮助外婆清痰。父母辈做的这些,我们这些孩子看在眼里,更记在心里,如果说父母辈的孝顺是外婆言传身教的结果,那么我们在感受如此尽忠尽孝行为的日后,也势必要恭敬有礼,竭尽孝道。

2009年底我参加公务员考试有幸成为大连地税的一员,那时外婆的病已经很重了,时而糊涂时而清醒,尽管如此,当我告诉她这个消息时,她仍然开心极了,眼里闪烁着久违的光芒,一直喃喃自语:“好啊,有出息,月儿有出息啦”。病榻上的外婆虽然承受着病痛的折磨,却没有磨灭她高尚的情操和美好的品德,她握着我的手一遍遍的叮嘱着:“要好好工作,好好做人,不图做多大官,但求问心无愧。”虽然从小我就一直听她告诉我要好好做人,要做一个善良的人,但这一次的嘱托却意义重大,因为不久之后,外婆就彻底不能说话了......进入新的工作岗位,紧张而忙碌,但我无时无刻不谨记外婆的话,好好工作,好好做人。每逢周六我和妈妈都会去探望外婆,和她说说话,尽管她已经不能与我交流,但从眼神中我能感受到她的喜悦,正如儿时她给我说故事时我的喜悦。外婆曾和妈妈说希望看到我穿上税装的样子,但直到她去世我也没能穿上制服走到她面前,这是我对她老人家最大的亏欠和遗憾。

外婆一生历经荣华寒微,顺遂坎坷,在花甲之年痛失丈夫和唯一的儿子,但她依旧平静而坚韧,从容而顽强。虽然她一辈子没有出去工作,没有赚过一分钱,但在我的心里她是伟大的,因为她用她良好的家教和正直的家风将自己的子女都培养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外婆去世享年88岁,大家都说是长寿的老人,在我心里她确实是长寿的,却无碍于年龄,古语云:“亡而不死者,寿也!”外婆的人虽然已经离开了,但她的音容笑貌、谆谆教诲却时常萦绕在我耳畔,并将永生烙印于我心间。

“及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我相信作为她的子孙后代,无论是谁,无论在哪里,无论做什么,都会永远铭记她的教导,传承优良家风,好好做人,做一个善良的人,一个由善良之人组成的家庭势必是积善的家族,一个积善的家族势必吉庆相伴、世代兴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