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地方政协如何实现协商民主广泛发展】

浅谈地方政协如何实现协商民主广泛发展

党的十九大对推进协商民主提出了“要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的目标要求。人民政协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在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各级政协组织积极围绕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进行了各种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许多生动活泼、符合实际的协商形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作出了有益贡献。政协协商作为协商民主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下地方政协要如何把协商民主引向广泛呢?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推动地方政协协商民主广泛发展的几点思考

(一)政协协商走向广泛,有效的协商制度是重要保障。长期稳定有效的工作制度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全国到地方政协都根据工作实际情况制定了“双周协商会”“双月协商会”“季度协商会”等制度,对协商的频率、程序以制度化保障开展,为协商民主的稳定有序高效提供了支撑。河源市政协在建立协商民主制度中也取得了一定的经验。近年来,协助市委先后出台了《中共河源市委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决定》《中共河源市委政治协商规程》和《河源市政协提案办理工作规程(试行)》等文件,从机制上保障政协开展协商民主和各项履职活动,有力地促进了河源协商民主活动的开展。因此,笔者认为,在地方推进协商民主中,建立一套与协商民主工作相适应的程序机制、互动机制、落实机制亦是广泛开展协商民主的前提和基础。在协商民主工作实践中,要把协商议题的提出、协商的频率、成果的报送及转化与党政部门建立一套完整的规范制度,确保协商民主有制可依、有规可守、有章可循、有序可遵,有效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化开展。

(二)政协协商走向广泛,发挥协商主体作用是关键要素。协商主体就是协商的参与者。从全国政协及各地实践来看,从全国政协及各地实践来看,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四种协商形式中,政协组织(包括常委会、主席会、专委会)以及政协委员是协商的一方主体,而党政机构与党政部门则是协商的另一方主体。由此可见,发挥协商主体作用也是两个方面组成的。一方面,政协组织及政协委员要真正认识到自己在协商民主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重要性质,要真正树立“主人翁”精神来开展协商活动;
要深入推进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提高协商质量和水平,以政治协商的出色成就来影响和带动全社会形成重视协商,崇尚协商,认真协商的良好风气。另一方面,党政机构与党政部门要重视政协这个重要协商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形成党委和政府、政协领导同志共同牵头,相关部门、单位共同参与的一种政协协商民主工作格局,做到真协商、实实在在协商,促进各方面对协商工作思想更重视、参与更积极、准备更充分、交流更深入,为最终形成更具价值、更有分量的协商成果提供重要的组织保证。

(三)政协协商走向广泛,丰富协商形式是有效方法。打造政协协商民主的“四大平台”。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被喻为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四大平台”。由此,筑牢用好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四大平台,对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推进人民政协更好地履行职能,有着重要意义。一是以政协全会、常委会议、主席会议,对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开展协商。二是开展界别协商。可以充分利用政协界别的广泛代表性、鲜明的时代性和较高的专业性等特点,围绕地方积极社会发展中心任务,选择切入点和落脚点开展协商活动。三是创新提案办理协商。进一步加强政协与党委、政府联系配合,坚持党政领导领衔督办提案制度,建立健全办案机制和提案办理的协商机制,切实做到办理前有协商计划、办理中沟通情况、办理后征求意见,不断提高提案办理协商质量。四是专题协商与多种协商相结合。采取什么样的协商形式,要根据协商议题而定。对重大决策部署的出台、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设计、经济社会发展中带有“综合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问题,一般采用全体会议整体协商、常委会议专题协商和主席会议重点协商形式,与党委政府开展协商;
而对经济社会发展中某方面、某一项目实施、某一民生工程,则较多采用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形式,与党委政府部门开展协商。会议协商与现场协商相结合。五是其他协商方式。会议是人民政协政治协商的主要形式,但政协的协商并不局限于会内协商,也可在现场协商;
不仅书面协商,也可网络协商,还可采用重点项目视察协商,让委员会上“说”变实地“看”、现场“说”,使协商更加生动活泼、直观有效。

(四)政协协商走向广泛,丰富协商内容是重要因素。一是围绕党政中心工作开展协商。根据“党委想什么,政协议什么;
政府做什么,政协帮什么”的工作思路,围绕党委政府确立的发展战略和各项目标任务,开展协商。要紧贴各项发展目标任务,利用全委会、常委会、主席会和专委会,认真协商讨论,提出具有前瞻性和建设性的意见建议,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提供参考。二是围绕民生热点、难点和群众切身利益开展协商。积极协助党委政府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工作着眼于促进解决教育、医疗、社保、就业、住房等民生领域的突出问题。认真开展调研论证,提出有真知灼见的意见和建议,为党委政府制定体现民意符合民生的方针政策提供有益借鉴。同时,要发挥政协联系面广、包容性强的优势,在广泛收集社情民意、准确把握群众思想动态的基础上,就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最突出、最现实、最普遍的问题,与党委政府开展协商,反映群众诉求,提出合理化的意见建议,即时化解带有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三是围绕社会治理难点开展协商。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难点、热点问题如征地拆迁、移民安置等,要通过提案、反映社情民意等形式反映群众诉求,帮助化解矛盾,理顺关系。通过协商,既可以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减少腐败,又可以消除群众对政府的不信任感增加公信度。

(五)政协协商走向广泛,延伸协商领域是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在“9.21”讲话中指出,涉及基层群众利益的事情,要在基层群众中广泛商量。政协组织目前的设置只到县一级,而乡镇一级的政协组织为空白,如何倾听基层声音,反映一线民意,促进基层协商民主工作,是政协探索的一个重要方面。去年,市政协积极探索政协工作如何延伸到基层,在乡镇建立政协联络工作委员会,把政协工作延伸到乡镇一级,为政协协商到基层奠定了基础。当然,建立了联络工作委员会只是开展基层协商民主的一小步,如何发挥作用真正把协商落到基层才是真正的目的。笔者认为,发挥乡镇政协联络工委作用,把政协协商领域延伸到基层,乡镇联络工委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把政协协商置于当地发展大局;
二是把政协协商置于当地群众所需所想;
三是始终在县区政协的工作大局下开展协商;
四是致力提高乡镇政协联络工作委员会队伍建设,为政协协商活动开展提供保障。

二、推动地方政协协商民主广泛发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旗帜鲜明讲政治是人民政协的本质要求,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人民政协事业发展进步的根本政治保证,也是新时代人民政协必须恪守的根本政治原则。在推进协商民主走向广泛的实践中,要坚持党对政协协商民主的领导,一个重要方面就体现在对协商议题的确定上。在政协商量什么,要在党委的统一领导和统筹安排下,由参与协商的各方来共同商量,由党委决定,提出方案,报党委常委会确定。这是实施党委对政协工作领导的一个很关键的环节。把握了这一条,政协协商工作就不会偏离党委的领导和党委、政府工作中心,就不会游离于大局之外。另一个重要方面是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泛。开展协商民主活动亦要围绕团结民主的主题,切实在党的领导下的民主、在团结下的民主,不妄议中央大政方针、不发表不当言论、不涉及国家安全。

(二)要始终凸显发展主题。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政协履职的主旋律,也是广泛开展协商民主的主旋律。我市政协每年都围绕党委政府发展的重点工作,2016年,市政协围绕全市发展大局选择了融入深莞惠、创新驱动发展、精准扶贫三个主题协商议政,2017年围绕工业产业发展和市区义务教育协商,2018年的都市经济发展和精准扶贫,都是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开展协商议政,协商成果得到了党委政府的肯定及运用落实。这样的议题选择对党委政府来讲更有“兴趣”,对政协来讲更围绕“中心”,对委员来讲更能体现作为,因此,地方政协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开展并取得实效,就要始终把协商民主置于党委政府工作大局中谋划,始终围绕发展主体协商建言。

(三)要进一步重视协商成果的实效性。实效性是协商的目的,也是政协组织、政协委员的激励石,政治协商能否发挥作用和取得实效,关键在于解决“协商成果如何转化的问题。要推动协商成果进入党委政府决策,既要靠党委、政府重视,切实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
也要靠政协自身积极主动,切实做好政治协商成果转化各项基础性工作。一是协商成果要有科学性。协商成果要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实效,重要前提是所提意见建议的“含金量”要高。要围绕协商议题深人实际调查研究,确保建言建在点子上,议政议到关键处,通过政策论证、分析研究、座谈讨论等形式,深入研讨、集思广益,提出合理中肯的对策和建议,形成高质量的协商报告,提交协商会议进行协商。二是建立有效沟通机制。在协商议题确定之前,主动与有关部门积极沟通,了解协商议题涉及的相关情况、存在什么理由问题,需要政协帮助呼吁什么,让相关部门和单位充分认识到政协协商是帮助解决问题推动工作,助推协商成果的有效转化。三是建立跟踪督办、结果反馈机制。为保证协商成果的转化,政协要积极主动,加强与党委、政府相关部门的沟通、联系,建立共同跟协民踪督办工作机制和办理结果反馈机制。同时,政协应主动会同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对协商意见的落实情况,通过组织视察、调研、座谈、走访等方式进行跟踪了解,对一些重要的协商成果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应再次协商,促进协商成果的深层次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