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家训征文原创10篇] 我的家规家训家风征文

【篇一】

我出生在鄂西一个既不是名门也不算大户的农村家庭里。虽然祖上没有留下如朱子《治家格言》一样的传世大作,但父母经常给我念叨的一些谚语却也包涵了诸多的哲理。尤其是那些教我清清白白做人、堂堂正正处事的谚语,在我的心底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也算是一种家风的传承吧。

“吃人家嘴短,拿人家手软”

小时候,父母是绝不允许我没经他们的同意就到乡邻家去吃饭的。如果我没有向他们报告就去吃了一顿,就会受到他们的严厉批评。此刻父母就会搬出“吃人家嘴短,拿人家手软”的谚语来训斥我,然后再找一个合适的机会给乡邻送点蔬菜、面条之类的东西弥补内心的歉疚。长大后才明白父母的用意,是要让我知道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接受了别人家的美食、金钱等馈赠,就不得不在说话做事的时候向着别人,以至于在别人犯错误时也昧着良心地去包庇别人,最终也就没有了自己的主见和正义,使得自己跟着别人犯下不该犯的错误。

“小时候偷针,长大了偷金”

记得有一次,我和小伙伴在放学回家的路上跑到别人的地里偷吃了几个西瓜。结果被主人家发现并将我们几个扭送到了父母面前。我母亲二话没说就拖起一根竹条将我抽了一顿,并向瓜主诚恳地进行了赔礼道歉。后来母亲就经常用“小时候偷针,长大了偷金”的谚语教育我,告诫我想要吃什么东西得通过正当途径获得,如果从小不养成好习惯,偷偷摸摸的事情干多了就会越来越大胆,长大后就会做出像偷金子一样罪恶的事情。我直到现在都再未偷拿别人家的东西了,并时常告诫自己:那些因挪用公款据为己有而落马的干部,就是因为没有树立正确的金钱观而走向违纪违法的深渊啊。

“鸟儿贪吃中圈套,鱼儿贪吃上钓勾”

我小时候经常看见别人捕鸟和钓鱼。捕鸟时,猎人会精心设置一个圈套,在里面撒些谷麦然后静静等待。最终可怜的鸟儿就会落进圈套被逮住。钓鱼也是一样,只要挂上一些鱼儿爱吃的饵料,总有鱼儿上钩。我对此充满了兴趣也很疑惑。父母就会说:“鸟儿贪吃中圈套,鱼儿贪吃上钓勾。”是啊!如果不是因为贪心的缘故,鸟儿和鱼儿又怎么会被抓住呢!如果人不懂得克制自己的欲望,不懂得知足常乐,终究会因为贪婪而走向迷途,那些贪污受贿的干部又何尝不是如此,等到触犯党纪国法时已悔之晚矣。

“白天不做亏心事,夜晚不怕鬼敲门”

我小时候常听老人讲起一些鬼故事,加之在电视上看到一些如“僵尸”一样的恐怖片,心中便对“鬼”这一根本就不存在的东西留下了挥之不去的阴霾,以至于天黑了都不敢一个人出门。父母察觉出我的胆小后,便会拿出“白天不做亏心事,夜晚不怕鬼敲门”的谚语引导我,让我明白这个世界上本来就没有鬼,只要做人做事都干干净净的就会坦荡无畏,只有那些做了对不起自己良心事情的人,才会战战兢兢,以至于夜晚“鬼”敲门都会吓得半死,生怕被索了命去。

父母教给我类似的谚语还有很多。通俗易懂的谚语让我明白了什么事情做得、什么事情做不得。我也将牢记这些谚语里的家风,讲规矩,守纪律,做一个堂堂正正、清清白白的好干部,不枉父母的教育,不负组织的重托。

【篇二】

在我四岁时,一个寒冷的冬日凌晨,父亲辞世了。

父亲辞世时,留下母亲和我们兄妹五人,家里已穷得无隔夜之粮。但父亲留给我们的,而今却成为我们这个20几口大家庭最珍贵的财富。

父亲虽然未上过学,但通过自学掌握了不少文化知识,因此在上世纪的大跃进时期,做为党员的他,成了乡里的会计兼仓库保管员。

当我21岁成为乡文化站干部时,母亲说了一个关于父亲的故事,让我受益终身。

三年困难时期(上世纪60年前后),父亲吃野菜和树皮、树叶充饥,因而引发便秘,险些送命。然而,即使饿成那样,父亲在当乡仓库保管员期间,也从未往家里拿过一粒粮食,而且也未在粮仓里私自吃过一粒粮食。

父亲一直认为,自己是党员,在那样一个常常饿死人的恶劣环境下,党和群众让自己看管仓库,这是莫大的信任,自己不能辜负党和群众的信任。不能辜负党和群众的信任,就是父亲当时最坚定的信念。

讲完这个故事,母亲语重心长地告诫我:“孩子,你现在也是公家人了,要学你爹,不该要的,连一粒米也不可以要。”

在乡文化站工作一年后,我到宁德市工作,成了市村镇建设管理站的文书,再后来成了一个2万多人口的七都镇村镇建设管理所所长,手里有了点权力,求我办事给我送礼的人也多了起来。

但想起母亲的教诲,想到宁愿饿得两眼昏花也不愿私自吃集体一粒粮食的父亲,于是从不敢收受老百姓送来的礼物。

再后来,我到北京求学,并在北京工作。从普通编辑做起,先后任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机关刊物国土绿化杂志社的编辑部副主任、社长助理、社委会成员,且主持科技栏目的编辑工作。

由于主持的栏目刊发论文在行业内可评高级职称,因而作者从来都是排着长队,有时等待半年也排不上号。

因而,常能接到这样的电话:“吴主任,帮帮忙,你把微信号告诉我,我给您表示一下,我的稿件您给关照关照。”亦从不为所动。

我不仅自己谨遵母亲的教诲,向早逝的父亲学习,也要求长期当“村委会主任”的二哥谨守本分。由于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的村级财务管理缺少有效监督,很是让人不能放心。每年回老家过年,我都会问一下村里的财务管理情况,只有二哥告诉我“审计通过”才放下心来。

林则徐有名言:“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财损其志;
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林则徐不赞成给后人留财产,却给后人留下了美德和爱国情怀,如同甜美的甘泉滋养着一代代后人。

看北京电视台第三调解室栏目,十有八九都是兄弟姐妹为了父辈留下的房产而反目成仇。每每便会想起林则徐的名言,因而也常想,平常人家,何必担心未给后人留下财产,只要留下好的家风便足矣。

父亲给我们留下的“不该吃的,一粒米也不可以吃”的作风,母亲给我们定下的“不该要的,连一粒米也不可以要”的家训,就是弥足珍贵的好家风。好家风,不是财物,远胜财物。

2017年,大哥的儿子通过了国家司法考试,二哥的儿子通过了国家公务员考试,三哥的女儿通过了教育部门的教师聘用考试。

当他们向我这个远在北京的叔叔报告喜讯时,除了表示祝贺,我就是把母亲当年对我说过的故事转述给他们,要他们务必在各自岗位兢兢业业,上进好学,廉洁奉公,做一个让长辈放心,让领导放心,让党放心的人,把爷爷留给他们的家风典范传承下去。

【篇三】

有着“当代福尔摩斯”之称的“华人神探”李昌钰博士,袒露母亲对他说的印象最深的一句话,“虽然没有钱,也要干干净净”。他回忆,在他庞大的家庭之中,因为自己岁数小,小时候穿的是兄长穿过的衣服,但是母亲总是会要求他穿得整洁而干净。在他看来不只是穿衣服,做人也应如此,是家风、家训。

在我小时候,奶奶也经常教育我们说:“人再穷也要干干净净”。其道理简单,意义非常深远:一是穿的衣服再旧破了要及时缝补但不能脏,要穿得干干净净;
二是人再穷就是饿死也不要偷窃抢劫,做人要干干净净;
三是不攀比,再没钱也不要贪污捞用更不干缺德事,做事要干干净净。奶奶的这句话跟随我几十年,影响着我的生活和做人、做事。

我出生在国家三年自然灾害困难期间,挨过饿、受过冻、穿衣服提倡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吃过带糠的糁粥,曾记得放学排队饿晕在操场上,看到发财的同学吃得好、穿得好、用得好,从不去攀比,更不去偷拿别人家的东西,始终坚持听奶奶的话,用鸡蛋换笔纸来维持学业。

走向社会,我有了一份不错的工作,在乡工业办公室任个统计、会计输导员、企管站站长、企业服务中心主任、经济发展局局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主任、旅游区旅游服务中心主任。一晃三十几年,回想从事的工作岗位,多少不同还有点小权,服务对象都是企业老总和做工程的老板,都是腐败的高危岗位,但我始终坚持听奶奶的话不攀比、不贪污捞用,做事干干净净。因此;
奶奶的话就成了我家的家风,影响一个家庭、几代人。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家风,说的是“小家”,着眼的是“大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风的“家”,是家庭的“家”,也是国家的“家”。“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家风关系的不仅是一身之进退、一家之荣辱,更关系到党风、政风、国风。

总书记如此重视家风问题,是因为家庭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

所以我们要认真学习和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风的重要论述,自觉加强党性修养,管住自己的手,做到不义之财不取,不法之事不为,经得起权力、金钱的考验;
珍爱自己美满和睦的家庭,不要因为把握不住自己而给家庭带来巨大的痛苦。吃自己碗里的,拿自己帐上的,得自己份内的,取自己付出的。要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树立清正廉洁的优良形象。不因一顿饭、一杯酒、一条烟、一张卡、一场牌去挑衅“八项规定”底线,严于律己,严格遵规守纪,“干净干事、干事干净”。

【篇四】

家是幸福的摇篮,是避风的港湾,是心灵的归宿。我们说,妈在,家就在。说起家风,不能不说我的母亲,她平凡却又不平凡,普通却又不普通。她学问不深,却让我打心底里敬佩;
她见识不广,却总能让我受益匪浅。一路走来,她用一个母亲特有的温暖感染着我,用一个母亲特有的坚强打动着我,让我觉得,她就是天底下最伟大的母亲,我就是天底下最幸福的孩子。

母亲出生在上个世纪60年代,听母亲讲,因为她在兄弟姊妹中排行老大,从小就被姥爷姥姥“委以重任”,小小年纪就跟着姥爷去生产队干活挣工分。冬天再冷,都要去河里推沙子,母亲小腿上的静脉曲张就是那个时候落下的,夏天再热,也要去田里割草。挣的工分越多,分到的东西就越多,所以除了白天跟着生产队一起干活,晚上母亲还要熬夜编草帽,交到生产队来挣取额外的工分。除此以外,母亲还要负责照顾我三个姨妈和两个舅舅,外加洗衣做饭各种家务。在他们那个连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的年代,农活几乎占据了母亲生活的全部。

母亲虽然没什么文化,但是她却比谁都懂得学习的重要性。母亲经常跟我们讲,她这辈子最遗憾的就是没能上学。那时候村里有夜校,母亲干完活之后,就趁着晚上的功夫去学习,她学得用心,学得也好。母亲说,有一次老师把她放在一群初中生中考试,她竟考了第一名,后来村里的五六个老师都去家里做姥爷姥姥的工作,说这样的好苗子不上学可惜了,但迫于生活的压力,母亲的上学梦最终还是破灭了。

大概是受母亲的影响,我从小就爱学习,从小学、初中到高中、大学,在学习上至少没有让母亲太过费心。我一直觉得,这一路,我的每一次成长和进步,功劳最大的不是我自己,而是我的母亲。特别是中学时代,是我成长最快最好的时候,也是母亲受苦受累最多的日子。为了让我有个更好的学习环境,初中时母亲就把我送到县城中学读书,因为离家远,所以就只能住校,虽然我每个周末都能回家,但是每到周三母亲都会去给我送饭。有些家长就劝母亲,“这么远的路,来回跑多麻烦,多给点钱让孩子自己买多好”,但母亲却总是说:“她自己买的,吃不到家里的味儿呀”。是啊,那是家的味道,是母亲的味道,是爱的味道。那个时候,哥哥在县城读高中,但不巧的是,我们两个学校,一个在县城的最东边,一个在最西边,母亲每次都是先给我把饭放下,再去给哥哥送,等哥哥吃完了,她还得回来看看我再走。后来哥哥读大学了,就只剩给我送了,母亲骑车给我们送饭的日子加起来一共整整八年,母亲经常给我们开玩笑说:“我这八年抗战总算胜利了。”记得我读高三的那年夏天,经常下暴雨,有一次早自习下课,窗外正下着瓢泼大雨,我正愁着怎么去餐厅买饭,却突然看到了母亲的身影,我匆忙跑出去,她虽穿着雨衣,但是身上、头发上还是湿透了,我酸着鼻子、忍着眼泪、思绪紊乱,只记得母亲说:“跟你说好了今天来,我怕我不来你再盼着。”那么大的雨,我不知道她是怎么骑着自行车走过那四十多里的路,我也不知道她是几点起床给我蒸好的大包子,但我知道,有这样的母亲,我是如此幸运,有这样的母亲,我必须要努力。

毛主席曾说,妇女能顶半边天。对我来说,母亲就是我永远的天空。无论何时,总能为我撑起遮风挡雨的伞,给我安全,给我温暖。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给母亲这位老师打满分,从上学,到毕业,再到工作,母亲的言传身教,使我耳濡目染,也让我在成长的过程中少走了很多弯路。母亲很勤劳,干起活来又快又好,同样的活,她能比人节省一半的时间。由于工作原因,从我记事起,父亲就经常出差在外,所以家中里里外外都是母亲一人操持,特别是每年农忙的时候,母亲更是忙得连饭都吃不上,但是家里上下总能被她打理得井井有条,我跟哥哥更是被照顾得无微不至。母亲很和蔼,对我除了生活上的照料,更多的是精神上的鼓舞。记得小时候,有段时间我特别自卑,总感觉身边的同学都比我优秀,比我漂亮,我就问母亲,我长得好不好看,母亲告诉我,只要笑就好看。我问得如此幼稚,而母亲回答得却如此走心。事实证明,母亲的这句话对我的影响确实很大,我这个开朗爱笑的性格可能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养成的,所以现在,即使每天加班,压力再大、困难再多,我也总能乐观积极地面对。

时光荏苒,转眼间,我已长大成人,从一名学生成长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组工干部。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我在离家不远的乡镇党委上班,主要负责新闻宣传,但镇上总是活多人少,很多时候我们都是身兼数职,每天都有忙不完的活,在家的时间并不太多。后来有幸加入组织部这个大家庭,加班加点更是常有的事。母亲虽然不知道我每天忙什么,但每次回家,除了叮嘱我注意身体,都会告诉我,工作要用心,要少说多做,你是党的干部,不该说的别说,不该做的别做。母亲就是这样,学问不高,但骨头很硬,无论何时,都能明是非、辨善恶、知美丑,都能始终坚守内心的真挚与善良。

春去秋来,花谢花开。不知不觉,2018年的脚步已悄然而至,曾经那个为我奔波忙碌仿佛永远都不知疲倦的母亲也已经到了花甲之年。那些年母亲无数次送我上学、接我回家的场景仿佛就在昨天。曾被微信里一个名为《非常招聘》的微电影感动到泪奔,每周工作135个小时以上,全年无休,没有薪资,能心甘情愿做这份工作的人只有母亲。母亲一生把最好的爱给了我,而我所能回报的却不及母亲的万分之一。厚爱无需多言,深情不及久伴。母亲用平凡却又不平凡的爱陪我长大,我愿用我一生换她岁月长流,伴她到老,唯愿时光慢一些,再慢一些。

【篇五】

细读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纪律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公报,看到其中有这样的内容:“巩固拓展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成果。领导干部要带头转变作风,经常摆摆表现、找找差距,坚持身体力行、以上率下,形成‘头雁效应’。发扬钉钉子精神,一个节点一个节点坚守,关注‘四风’问题新表现新动向,在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上下更大功夫,对表态多调门高、行动少落实差的严肃问责。坚决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教育引导党员领导干部增强群众感情,严格约束自己,严格家教家风。”不禁感慨良多,想起“王老革命”来。

近日回了趟乡下老家,去参加了一位族辈的葬礼。逝者名叫什么,我这个做晚辈的竟叫不上名字,只知道叫“王老革命”,是一位共产党员,据说有40年的党龄。乡里老辈们闲谈之余,不免怀念逝者的“丰功伟绩”。王老革命的二娃子在“大家说”后,摆起了父亲与花生的故事。这故事对于现在这个社会的某些现象,还有一些纪检警示作用,特兹录如下。

故事发生在1978年,那年王老革命任生产队长,生产队长除管生产外,还管队上的大小事务,很多时候也是起到纪检监察的作用。以下是王二娃的口吻说的他父亲与花生的故事:

那时的花生,没有现在成熟得早,打稻谷的时节,花生大多还在开花插针。小时候除了斗鸡、逮猫、偷偷下堰塘洗澡等外,就是满山乱跑。一天上午,我和几位小伙伴到唐家冲(那儿是8队,我们是7队)去玩,以前受到了唐家冲学生的欺负,不免有些愤愤然,就拿8队的花生出气。一块土的花生让我们糟蹋了不少,但做得不够隐密,唐家冲一纸诉状告到父亲那里。

父亲什么也没说,我也是抵死不认帐。最后结果当然是父亲说了算:打了我79个手心,一直到双手肿得要烂了为止(肿而不烂,也这怕要水平的吧?长大后问父亲是怎样打的,他总是笑而不答)。自己家里赔了15斤花生给8队,而我的伙伴们一个都没有受到惩罚。

偷了花生不久,队上就开始挖花生了。照例父亲在开社员大会时三令五申,大人小孩不准偷吃。每一年砍甘蔗、挖花生的时候,都是我们小孩子们上马的时候,花生挖不了好多,挖到的大多进了自己的肚子,大人们也往往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我们吃个够。吃了花生又去喝沙沟水,小伙伴拉肚子的多,但这样还是要吃,毕竟那时的花生只有来客人或者过节时才能吃啊。可能是父亲看见这些小孩子们吃花生太猖狂了,他出了一个狠招:收工时每个家里的孩子都要漱口!有花生渣子的扣10分工分,一个壮劳力一天的工作才获得10个工分。结果如何,可想而知。唯一的扣工分的就是我们父亲,唯一挨打的就是我这个王二娃。不过到了第二天,再也没多少孩子到地里去吃花生,喝沙沟水拉肚子了。

晒花生更是严禁孩子和鸡走近晒坝。花生晒干入了保管室后,还有一道工序是剥种花生。队上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哪个剥了的花生,花生壳就归哪家。我姐那年15岁,可以进入保管室剥花生挣工分了。姐一剥了花生回家,花生壳就是有意无意间与家人的不堆在一起,而总是让我用来做柴烧。花生壳里有姐故意漏下的花生,虽说不多,但够我大吃一顿了。这是我和姐的秘密,不知道父亲怎么发现了。姐再也没有进入保管室剥花生,我也没有再在自家的花生壳里找出一粒花生来,父亲当天下午端着姐的花生壳到队上作了检讨,并免了姐剥花生获得的所有工分。不过之后好多小伙伴们都没在花生壳里捡到花生,这是不公开的秘密。

“公平公开公正”,王二娃摆完龙门阵,看见客厅正中父亲写的条幅,泪眼婆娑地用手指了指。60岁以后,王老革命不当队长了,他练起了毛笔字,据说这六个字是王老革命写得最好的一副字。

听完故事,想到中央纪委二次全会公报,王老革命不就是中国最小的“纪检官”吗?政策好,还是要王老革命这样的“纪检官”来执行啊!

【篇六】

纵然时间改变了岁月的面貌,却拭不去铭刻的家风。父亲身体力行着谨言慎行、宽厚忍让、勤恳做事、踏实做人的好品质,始终让我受益良多。

几日前奶奶走了,安葬那天,父亲跪着将其墓穴擦拭干净,期间泣不成声……记忆渐行渐远,想起奶奶生前,想起父亲的孝道。奶奶自17岁便在医院跟先生后面学习接生,是位经验丰富的妇产科医生,一生处理过很多疑难杂症。奶奶虽然书读得不多,却明事理,遇事不慌乱,是全家的主心骨,若不是教育子女有方,我们这个大家庭也不会如此和美。记得曾听爷爷回忆过,以前需下村为人接生,因无人看管自己的孩子,奶奶为了不耽误工作,便一手拉着年幼的父亲,一手怀抱襁褓中的小女儿,坚持下村工作。也是奶奶一直鼓励着父亲读书、考招干,这在父亲他们那个年代,能有这样深明大义的父母着实少见,她也没有放弃任何一个子女。

大多数中国人对“家和万事兴”这句话耳熟能详,很多人却不知道这句话的前一句是“人孝百愿成”。自我记事起,父亲每个星期都会抽空看望其父母亲,有时因工作繁忙,或许只能去看一眼,陪父母说上几句话,哪怕半个小时心里也觉宽慰。人或许就是如此,生前多看几眼,走后便少些遗憾。奶奶生病住院期间,父亲更是彻夜陪伴,医护人员、临床陪护亲属看不过去叫他休息片刻,父亲硬是不肯。

父亲出生在医生家庭,虽没有继承父母的医术,却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父亲的敬业精神值得我学习,作为一名基层法官,父亲每天所从事的工作琐碎却不简单,阅卷、开庭、写法律文书、接访当事人等。父亲为人耐心又细致,处理过众多复杂案件,每次都要尽自己最大努力调解纠纷,在法与情、法与理当中寻求最佳结合点。有时面临对法律一知半解而又固执、态度蛮横的当事人,纵然感到疲惫、无奈和委屈,但他仍坚持践行着司法为民的理念,坚守着公平与正义。

1988年参加工作,在基层法庭工作二十多年,父亲曾多次下基层,深入邻里,为当事人调解纠纷。每逢周末,父亲总会去单位加班整理案件资料,家里人调侃他是“工作狂”。家里父亲所获大小荣誉证书可堆成小山,但父亲从来都是不骄不躁。父亲不善表达,有次我开玩笑对他说:“你这么优秀,院里知道吗?”他严肃地将我批评了一番:“你绝对不能想着工作它能为你带来什么,而要想着怎么把工作做好。”父亲常教育我做人要堂堂正正、实实在在,工作要兢兢业业、踏踏实实。我想也正是他这样朴实无华的性格,融入了正直和善良,用智慧、良心和汗水,坚守着法律与正义,评断世间的纷争,唤醒人们的良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所谓正家风,离不开“一脉相承”,父亲一脉相承着祖辈留下的优良传统,而我也将始终践行着父辈的好品质、好家风;
正家风,离不开“身体力行”,吾将“每日三省”,做要慎独、慎微、慎初,做让父母引以为荣的好女儿,秉承“德行统一”的好家风;
正家风,离不开“宽严相济”,既从心所欲又不逾规矩,在社会规矩既定的基础上,让心的尺度与社会的尺度合拍、齐一,坚守好家风贵在知行合一。

《大学》有言:“一家仁,一国兴仁;
一家德,一国兴德。”一个有着淳厚家风的家庭,其成员从小耳濡目染,感受良好家风熏陶,必然具备优良的道德品质和精神风貌。事实上,很多家庭在无意识中都在践行着一种观念,并且传承多年,习焉不察,这就是家风。

我们家庭的家风文化虽没有写在纸上,也没有挂在墙上,但是长辈们口口相传的朴素话语,却润物无声地影响着我们一代又一代。

【篇七】

还记得,小时候,姥爷曾对我说:“乖孩子,咱做人得实在,哪怕自己受点委屈,也不要占别人便宜。”不管是有着几十年党龄的姥爷,还是大字不识一个的姥姥,都用含辛茹苦的一辈子,构筑了我对于善良淳朴最原始的认知。

还记得,入党时,介绍人曾对我说:“党员无需位高权重,尽忠职守、清廉履职才是党员最亮的底色。”亦师亦友的她,如今已是学校的业务骨干,是她用质朴却又始终如一的言行教会我,什么是忠诚。

还记得,入职前,父亲曾语重心长地跟我谈:“工作中要敢于担当,但诱惑面前要管得住自己,要对得起胸前的检徽。”父亲是一名纪检干部,看我走上检察工作岗位,他那样开心,但仍不忘叮嘱我,什么是清廉。

还记得,初识我的警察男友,我总是隔三差五地提醒他:“履职一定要规范,工作一定要尽心,老百姓的便宜一定不能占。”那时的我,患了“预防职务犯罪”的“职业病”,自然不愿携手一生的伴侣误入歧途,于是,耳提面命成了每月必修课。

还记得,结婚的那天,爸爸妈妈祝福并叮嘱我们:“不求大富大贵,但求相互扶持、相伴白头。”看着父母鬓角的白发和不再宽阔的肩,我好像在一瞬间更懂得,父辈们、师长们心口相传的忠诚与清廉是什么,也更渴望通过新组建的小家庭,去传递爱,更传承信仰。

如今,我已成长为一名有着6年党龄并在职务犯罪预防工作一线战斗的检察干警。同时,我也成为一名光荣的警嫂,即将哺育自己的下一代,成长为一名坚强的母亲。

原来,时光在我们身上留下的,不只是斑白的发、佝偻的背、深邃的纹路,更在我们的灵魂深处留下一行足迹、传承一种精神,充满沉淀之美、厚重之美。

而家风,便是时光酿造的最醇香最浓厚的一坛酒,醉了一代又一代,传了一代又一代。犹如江南小镇的每一位父亲,都会在女儿出生时,在最爱的那棵树下埋上一坛女儿红,待到女儿出嫁时,毫不吝啬地拿出来分享,期待女儿的幸福,希望那个小家红红火火、平平安安。

其实,从呱呱坠地那一刻起,我们无时无刻不受到家风的影响。在人生很多关键节点,家风更是在我们身上刻下独特的印记。好的家风像一缕春风,润物无声,穿越时空却历久弥新,传递积极向上的力量,让心田开出圣洁的花朵。

身处检察工作一线的我们,也看到太多恶劣家风酿成的悲剧,有太多贪腐“夫妻档”“父子兵”,也有太多贪官被“枕边风”吹落马下,锒铛入狱!这些无时无刻不警醒着我,在当好贤内助的同时,更得当好廉内助,定期对自己、对爱人、对家人进行“体检”,方能保得个平安幸福。

仍然记得,2007年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天,我去看望卧床已久的姥爷。那时的他,声音浑浊但却有力,他握住我的手,告诉我:“孩子,将来一定要当好人、做好官、干好事!”不久之后,我亲爱的姥爷、共和国的战士,永远离开了人世。但我知道,我会时刻记住他的嘱咐,并将这份淳朴又高尚的信念与情怀,传承下去!

【篇八】

双亲明鉴,拜上。

儿因从业至青川已三年有余,青川者,川北之地,多山也,亦如名之谓曰青色之川,北靠陇南,东接秦西,素有“鸡鸣三省”之称。其木之秀丽,使人流连;
其山之险峻,令人惊叹。西有唐家河林木葱郁,东有白龙湖烟波浩淼,山水相映,雾之来兮群山不见,雾之去兮满目翠绿。地震之后,青川携浴火重生之势,道路四通八达,产业亮点纷呈,政通人和,风调雨顺。

双亲常务工于蓉城,虽青川距蓉城仅数百里,但因工作之事颇多,亦未尝频频探望,幸吾弟学业已成,其品行亦远逾吾,工作之余常伴父母左右,亦不负双亲养育之苦。儿今而立之年,数日之前,大婚于青川,双亲毕至,宾客咸集,但儿忙于觥筹,未尝陪伴左右,唯有晚间宾客散尽,方得闲与双亲促膝而谈,诉感恩之情。父亲尝谓母亲念儿成疾,每每看吾弟兄二人照片,泪眼婆娑。期间寥寥数语,其实胜万语千言,愈感时光之弥足。

然则时光如白驹过隙,三日后双亲返蓉,父亲年近六旬,实不宜多外出。余诸多事不甚放心,前日又闻父亲旧疾反复,恐染风寒,儿亦心急如焚,尝思于国无功,于家无劳,瞻前顾后,夜不能寐。所幸父现无大碍,如若有他事,儿亦愧对父母,父之有疾不能伴于病榻,儿之大不孝也!

儿幼时,性多玩劣,或踏邻里之地,或窃路边之果,终日游手好闲,不谙世事。吾弟自幼身体羸弱,吾又常欺于他,此等斑斑劣迹,每每回忆,都顿感懊悔。儿五岁从学,其间因顽劣亦常遭父亲之责罚,但十岁后,鲜有责骂,每每犯错,亦苦心劝导勉励,如今方知父亲良苦用心,树人不易。而今异地从组工之事,虽有微薄之薪,但未尝寄之于父母,此又为不孝矣。余寸草之心,何以报三春之晖?

今吾已成家于青川,常忆家训曰:谦逊,此亦乃祖父名洪谦之由。为人谦逊,乃中华儿女优秀之品质。而今从事组织工作,诸事皆关乎于群众利益,与群众往来当以谦和之心,须将为民服务记之于心,方能察民意、得民心。与同事处之,亦要谦逊,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以谦逊之道,方能协力齐心,共谋党之发展、国家之富强。逢十九大盛会,万众瞩目,吾辈当奋发有为,持之以恒,不负双亲所愿,不负民之所托。

如今父母渐老,儿渐长。父母无儿,无以终老;
儿无父母,无以立家。故以区区之心,报之于无形之爱!

再拜。

【篇九】

谈到“廉洁自律”,有人可能会想:“我手上一没权、二没钱,无所谓廉洁自律。”过去的我也曾抱有这样的想法,然而在一次单位组织的反腐倡廉教育活动中,一件件真实的案例彻底改变了我的想法!一名刚刚入职仅两年的税务干部,与中介勾结,从收受小恩小惠开始,一发而不可收拾……收受贿赂多达70余万元,给国家带来重大损失,最终锒铛入狱……青春之花就这样凋谢在十年的铁窗之内。十年,人生能有几个十年!

由于个人私欲膨胀,缺乏自律,“土地奶奶”罗亚平利用职务便利疯狂敛财一亿多元。周伟思,区区一名村官,受贿金额高达5000万元!多么刺耳的数字,5000万足以建造100所希望小学,资助300名失学儿童……不论是官场贪腐的大人物还是小角色,他们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让百姓对党员干部失去信任,进而危及国家形象!这些真实的案例时刻告诫我们,丧失原则,小错终将铸成大错;
跨越底线,一步即是万丈深渊。只有心中警钟长鸣,耳边才能警笛不响!

跨越历史的长河,清廉为官者不乏其人。古有“悬鱼拒腐”的南阳太守羊续,铁面无私的青天大人包拯;
今有廉洁奉公的焦裕禄、草鞋书记杨善洲;
现有用科技染绿荒山,带领乡亲脱贫致富的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李保国,他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践行了入党誓言,集中体现了新时期共产党员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价值追求和时代风采。他们勤廉奉公的形象无不受到百姓的称颂与敬仰。作为一名党员,谨承先人之志,把握清廉之航,这是我们无上光荣的使命。

廉洁,多么重要的品质!多么神圣的字眼!什么是廉洁?我问小朋友,小朋友说:廉洁就是不拿公家的东西,晚上睡觉不做噩梦;
问农民,农民说:廉洁就是滴俺自己的汗,吃俺自己的饭;
问执法者,执法者说:廉洁是老百姓心中的一杆秤,上不愧国家,下不愧人民。对我来说,廉洁,就是无愧于肩头闪闪的税徽。

我出生在普通的教师家庭,从小到大听得最多的就是父母教导的“勤为本、廉为要”。从我考入地税局的那天起,家里人就不断地提醒我,工作中要廉字打底、勤字当头。祖辈们殷殷叮咛:“辛苦钱万万年,不义财不长远。”也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带着家人的嘱托,怀着为家乡建设尽绵薄之力的朴素情怀,我坚定地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地税人,我一定要发扬家风、传承家训,把勤廉的家风家训融化在我的血液里,落实到工作中,将廉洁自律的品格进行到底。

现今社会,物欲横流。能否恪守廉洁底线、抵御住工作中小恩小惠的诱惑,是摆在我们税务干部面前的一道严峻考题。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们理应像孔子所说:“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就是要把各种诱惑当作以手试开水,坚决躲开;
把党纪党规当做底线,绝不跨越。惟其严格自律,方能养浩然正气,塑时代精神。

参加工作不到一年的时间,在平凡的岗位上,在我身上就发生过一次与廉洁有关的小故事。事情发生在去年年底,一位纳税人焦急地跑来窗口,从他的叙述中得知,他的爱人正在住院,实在不能到窗口办理业务,而急需用钱的他们,必须赶在年前完成过户手续。得知这一特殊情况,经领导批准,我和同事一起前往医院,在病床前为其办好手续,纳税人不停地说着:“谢谢,谢谢!这可帮了我们的大忙了!”还买来了水果和饮料,硬是要送给我们。这被我们婉言谢绝了。虽然这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也恰恰表明一种廉洁自律的品格与情操。我们用实际行动见证了廉洁誓言,让肩头的税徽更加庄严与夺目。

廉洁自律,非分之利莫伸手;
警钟长鸣,前车之鉴当三思。古往今来的贪腐者,为满足一己私利,公权私用,以权谋私,钱权交易,他们得到的虽是一时的贪念和满足,失去的却是人生的信仰与尊严。

党员干部要切实践行党纪党规,让“两学”长才干,让“一做”展风采。沐浴勤廉家风,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做廉洁自律的地税人!

【篇十】

“世逢明盛,敦本宜先,克遵斯训,德立恩全”。这是我们马氏后人挂在嘴上、耳熟能详的辈分排行。儿时的我像念儿歌一样念诵这些辈分时,未能领悟其中的深意。当年过不惑之年,有幸翻开厚厚的《马氏宗谱》,才知道这是祖上在乾隆年间就定下的。它意思是:欣逢繁荣的盛世,敦厚本分应当放在做人的首要位置,遵守这个家训,家族子孙品德可以立起来,也可以享受到上天的恩惠。十六个字,传达了先人对后辈子孙的期望,以及做人做事的要求。“敦本宜先”也成为我们家族两百多年来始终传承的家风家训。

家风是优良品质在家庭中的积淀和传承,是家庭留给每个成员的最宝贵精神财富,古有仁智礼义信,今有勤孝谦和思,良好家风因背景各异,也各有千秋:或仁爱宽厚,邻里友爱;
或克勤克俭,勤奋兴家聚业,讲节约精打细算;
或本分做人,不为富动,尽职敬事,诚信善待人。良好家风的形成需要经过长期的熏陶与积淀,加强家庭美德、家庭道德、传统的民族文化教育,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反复修练,从每个家庭成员做起,从小事做起,注重平时点滴养成,使之成为家庭成员的自觉意识和行动指南。

我的父亲,新中国刚诞生时参加税收工作的老税干,在工作中始终恪守“敦本宜先”的家风,敦德行,守本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税务人员生活清贫,工作纪律十分严格。有一年的腊月间,农村集市赶集的人群人山人海,熙熙攘攘,我随同父亲像往常一样去赶集,对摆摊设点的小商贩户开完税证收税款,恰巧碰到一位卖炮竹的个体商贩,此人与我家庭有亲戚关系,见到我,当即从口袋掏出2元钱让我买糖吃。这2元钱在当时是一笔不小的数字,被我父亲婉言拒绝,依法征收其应缴纳的税款。从事税务工作几十年,父亲始终按时报账,不拿纳税户一点好处,敦德行,守本分,这是工作纪律的要求,也是家训家风的要求。

父亲教导我们子女敦本宜先、与人为善、吃亏是福,这些家风格言,一直如影随形地指导着我做人做事,我也把这些传递给我的儿子,要求他老老实实,先做人,再做事。自己身子要正对公司、对同事要“抱亏吃”。“敦本宜先”的家训家风始终没有过时,在当下生活中也能发挥着它的作用。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文明状况不仅是社会文明的缩影,而且关系和影响到改变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营造社会新风尚。良好家风的构建与传承,影响家庭中每个人的思想,进而传播一种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改变了每个家庭成员,改变了家族,也改变了国家社会。期望良好的家风家训子孙永保,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