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全面小康 坚持绿色共享发展实现脱贫小康之梦

坚持绿色共享发展  实现脱贫小康之梦  

   

李振兴  

   

“十三五”期间,XX将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牢固树立并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努力将XX建成为南部率先实现跨越发展县,与全国全省全州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一、坚持绿色发展,加强哈尼梯田保护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十二次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为引领,立足XX实际,把哈尼梯田保护当作推进绿色发展的主战场和突破口,以更加科学的理念、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有力的措施,坚定不移、毫不松懈地抓好哈尼梯田保护工作,带动全县生态文明建设。  

(一)坚持规划引领,建立科学的管理保护体系。根据《世界遗产公约》的要求和哈尼梯田的实际情况,科学制定并完善《哈尼梯田保护管理规划》、编制《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可持续发展规划》、《红河哈尼梯田文化遗产阐释展示策略》等,完成《哈尼梯田保护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并组织实施,力争早日实现多规合一目标。进一步明确遗产地生态旅游的基本原则、游客承载量、旅游管理措施,协调解决哈尼梯田保护和群众增收致富、社会发展的关系,推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制定系统的、科学的世界遗产阐释和展示策略,向社会大众介绍哈尼梯田的历史沿革、“四素同构”农业生态系统和传统稻作技术体系,以及哈尼族特有的族源、文脉、历史、信仰、传统和社会合作机制。  

(二)坚持机制创新,建立长效的制度保护体系。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推进梯田保护工作规范化,聚合哈尼梯田保护正能量,激发哈尼梯田利用活力。一是建立保护管理机制。构建科学合理的保护管理机制,负责统筹、协调遗产区日常保护管理、开发利用和监测工作;
建立哈尼梯田监测管理中心,建立和完善哈尼梯田电子监测系统和数据库,加强对森林、梯田、村寨、水系以及农业生产、自然灾害、生态环境、社会发展和旅游状况等方面的日常动态监测,提高管理水平。二是建立联合调研机制。组建哈尼梯田保护专家委员会,建立“智囊团”和“专家库”,定期或不定期邀请中央、省、州等专家学者到哈尼梯田开展调研,为梯田保护建言献策。三是建立项目争取机制。探索建立向中央、省、州争取保护哈尼梯田资金项目机制,积极争取保护性项目,通过项目反哺,充分调动群众保护管理的积极性。四是建立利益补偿机制。按一定比例收取景区门票和梯田利用收益,多方争取资金,设立哈尼梯田遗产保护基金,对遗产区乡镇、村寨和群众进行利益反哺,调动群众参与保护和旅游开发的积极性。同时,在景区建立扶贫挂钩对象,对农村进行产业扶持,建立群众服务运营机制,实现景区群众身份转换,通过开展技能等系列培训,使当地群众转化身份成为景区服务人员,积极推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  

(三)坚持生态为本,建立良好的环境保护体系。围绕哈尼梯田“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要素,深入实施《XX生态建设规划》、绿色XX三年行动计划和哈尼梯田保护三年行动计划,加大哈尼梯田原真性保护力度,带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一是加强森林植被保护。积极争取上级部门对哈尼梯田保护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完成林地确权,因林施策,对24.54万亩东、西观音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原始森林进行重点管护,建立生态效益保护机制,把核心区6.6万亩商品林纳入生态公益林强化管护,提高森林生态综合效益。争取国家新一轮退耕还林、造林补贴等政策,全面建设和恢复核心区荒山和空地,强化水源林保护。全面完成森林生态修复,引导群众参与保护生态循环系统,使核心区森林覆盖率达70%以上。二是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坚持“留传史迹、应保尽保、逐步实施”的保护原则,对哈尼梯田遗产区82个村庄中的传统民居进行普查鉴别,对有重要价值的传统民居进行挂牌保护,全面完成遗产区公路沿线54个村庄规划任务,保持传统民居的格局风貌、建造方式和民族文化,恢复和延续真实性、完整性。三是加强稻作梯田系统保护。划定坝达、多依树、老虎嘴、龙树坝、牛角寨5个片区哈尼梯田保护范围,完成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加大土地流转,传承传统耕种技术,加快利用“全国唯一一条红米胚芽生产线”研究成果,发展梯田红米和农副产品,确保梯田满栽满插,保持梯田传统种植结构。四是加强梯田水利系统保护。推进东观音山水库建设,尽快开工建设马龙河水库、诰封碑水库等项目,快速推进黄茅岭大山引水工程、西观音山水库及梯田核心区大型灌区工程前期工作,抓好小坝塘等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梯田沟渠维修和改造,保护和改善梯田灌溉系统,增加引水渠道的供水能力,合理分配水源,确保哈尼梯田灌溉。  

(四)坚持挖掘创新,建立系统的文化保护体系。始终遵循“弘扬哈尼梯田文化,打造魅力XX”的理念,以“梯田魂”为主题,围绕“节、展、人、教”四大元素,深入挖掘民族文化资源。“节”,就是哈尼族的节日,按照“月月有节庆、周周有活动、天天有表演”的目标,将哈尼族“长街宴”、“新米节”、彝族“火把节”、傣族“泼水节”等一系列民族传统节日活动串联,策划包装打造“哈尼梯田农民节”等具有生活性、趣味性的主题活动,全力打造哈尼梯田文化节庆品牌。“展”,就是哈尼族的文化展览,以箐口民俗馆为示范,加快哈尼民俗文化展馆建设,尽快完成红河哈尼梯田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哈尼小镇民族民间手工艺品展示展销中心等项目建设;
创新传统文化的现代展陈方式和表现手法,借助《哈尼古歌》赴米兰世博会演出成功经验,创作打造一批以哈尼古歌为代表的文艺精品,实现常态化展演,向中外游客展现悠久的稻作文化精华。“人”,就是文化传承人,设立传承人保护与发展基金,加大民族文化和民族手工艺的传习人和传承人的保护,建立民族文化及手工艺传承班,依托民族文化传承基站,积极开展文化传承人培训,切实做好文化传承人的传、帮、带。“教”,就是哈尼文化教育培训,开展传统农耕技术、优秀的口传非物质文化、传统民居建筑和工艺技术等技能培训;
整理编撰《哈尼梯田可持续发展乡土教材》系列读本,并将其引入中小学课堂,积极开展乡土文化教育,传承发展民族文化。  

二、坚持共享发展,提速脱贫攻坚步伐  

“共享”是发展的最终目标,越是向前发展,越需要增进民生福祉。近年来,XX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自觉追求,把共享理念作为价值坚守,易地扶贫搬迁三年行动计划、传统村落改造、文化建设六大工程等一大批民生工程、惠民实事相聚实施,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就业服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卫生计生体系、住房保障体系、养老服务体系等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和归属感不断拔高,有力推动了经济发展与惠民高地的良性互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关键时期,XX将突出共建共享的工作导向,按照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的工作思路,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着力在提升旅游发展质效、提高教育培训质量、优化劳动技能升级、推进生产方式转变、增加公共服务供给等方面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推动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同频共振,通过共享发展让社会更有温度、让幸福更有质感。XX将重点围绕以下四个方面积极探索和实践。  

(一)加快旅游发展,夯实共享发展之“基”。XX的旅游资源是最核心、最富有特色和最具有竞争力的优势禀赋,是XX加快脱贫攻坚的天然基础和冲出“经济洼地”的源头活水。我们将把发展旅游,特别是乡村旅游作为帮助群众脱贫致富、促进群众共建共享的突破口和助推剂,努力将旅游业培育成“旗帜产业”和“拳头产业”。一是提升旅游质效。坚持把做大旅游规模、提升旅游层次、提高发展质量作为旅游业大发展的战略基点,着力推动景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统筹旅游与生态扶贫搬迁、特色高效农业、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融合发展,加快打造内涵最深、外延最广、富有XX特色的旅游品牌。二是丰富旅游业态。依托千年哈尼梯田的“金字招牌”,以“哈尼古歌”赴米兰世博会成功驻演,以及“哈尼交响”世界首演和海内外巡演为契机,加快文旅融合发展。紧密结合贫困乡村资源特点,培育一批生态游、乡村游、观光游、休闲游、农业体验游、保健养生游等业态产品,丰富旅游生态和人文内涵,让人民群众“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增收受益。三是优化旅游资源。提高传统文化、传统村落等旅游资源经济效益,组织群众学习传统民居经营性开发、民族工艺品、土特产品开发等先进经验,让群众通过农家乐、采摘园、商品销售、旅游演艺、景区就业等形式参与旅游开发,引导群众把依靠以种植为主的农业发展理念转变到一产与三产融合发展上来,推动农业生产、家庭物业经济与乡村旅游结合,让群众在旅游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二)优化劳动技能,搭建共享发展之“桥”。XX大部分农村是以农业为主的经济薄弱村,部分群众知识面较窄,视野不够开阔,劳动技能较低,缺乏学习科学技术知识的热情和能动性,难以提高农村综合生产力,影响了共建共享的推进。增强群众的市场意识、创业能力和致富本领,促进劳动技能升级,是我们寻求共享发展最大公约数的有效途径。一是提高教育质量。在继续抓好教育事业振兴金秋行动计划的基础上,重点在解决因学致贫问题、推动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上下功夫,全力做好控辍保学、教育信息化、“全面改薄”、校安工程等工作,完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抓牢校长、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动员组织未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到中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就读,提高教育整体发展质量和水平。二是加强技能培训。按照“培训农民、提升农民、转移农民、富裕农民”的思路,抓好农村劳动力中长期培训,有组织地开展驾驶技能、电商技能、传统特色工艺制作、餐饮服务、建筑等职业工种技能培训,加快打造专业-技能型劳动力队伍,逐步实现群众从“增加收入”向“充分就业”转变,引导农民从“洗脚上岸”向“洗脑进城”转变。三是引导劳务输出。建立和完善与劳务输入地对接机制,有组织地进行劳务输出,拓展贫困劳动力外出就业空间。建立县、乡、村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发挥外出务工致富“能人”带动效应,促进劳务输出由分散输出向季节性、常年型稳定输出转变。开辟回引创业“绿色通道”,优化返乡创业服务环境,加快资金、技术、信息和服务向富余劳动力扩散,引导群众返乡创业与万众创新对接。  

(三)转变生产方式,拓宽共享发展之“路”。从实践来看,依靠传统种养业增收的潜力越来越小,劳务收入等非农收入还很不稳定,新的农民增收渠道和路径亟待积极探索。因此,引领贫困群众转变传统观念和生产方式,激活资源、资本、资产潜能,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拓宽增收致富渠道,才能保障共享发展的可持续性。一是激发资源潜力。深化农业农村综合改革,加快“三权三证”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推动形成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经营权有序流转的格局。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建立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体系,积极推广“土地入股+保底分红”和“公司+合作社+农户”等土地流转模式,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使更多的群众成为合作创业者、获得分红收入。二是增强资本活力。扶持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加快培养新型农民,鼓励新型经营主体与农民建立紧密型的利益联结机制,着力构建高技术、多种类、低成本、高效益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引导经营主体把握好经营方向和节奏,坚持以农业生产、农产品精深加工为主要经营内容,有效避免“非粮化”“非农化”现象出现。三是壮大资产实力。充分利用资产集体所有、土地统一规划的优势,盘活闲置土地、闲置固定资产、非农建设用地使用权等农村资源存量,最大限度释放集体、个人的资产潜能,增加贫困村贫困户的资产收益。加大农村电商发展力度,建设电子商务服务中心,集中力量完善农村电商网点、服务网点和物流配送体系基础设施,打通XX特产出山和网货下乡双向通道,闯出一条“互联网+特色高效农业”融合发展的农村电商路子,促进群众快速增收。  

(四)推进民生事业,巩固共享发展之“根”。共享发展成果,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民生事业的快速发展,就XX而言,重点体现在住房、医疗、社保等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上。一是推进安居工程建设。深入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三年行动计划,在产业重建、社区重构、生态修复、基础设施、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方面下真功夫,确保搬迁群众生活有改善、发展有前景。加大农村危房改造、传统村落改造力度,推进城市棚户区改造安置房、公租房、住房租赁市场与商品房的有机融合、互动发展,让更多住房困难群众实现“安居梦”。二是提高卫计服务质量。深入实施健康XX行动计划,加快县、乡、村三级医疗体系建设,开展好卫生环境整治,切实解决群众就医难题。健全完善大病医疗商业保险,构筑基本医保、大病医疗保险、医疗救助等多道防线,减轻贫困群众医疗负担,降低因病致贫风险。进一步提高计生优质服务水平,健全利益导向机制,稳定生育水平,优化人口结构,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三是完善社保兜底体系。坚持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加快实现农村低保与贫困人口的数据互通、信息共享,做到应保尽保、应退尽退、按标施策、动态管理。抓好社保扩面、医保统筹、城乡养老等工作,统筹实施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受灾人员救助等各项救助制度和社会互助、志愿服务等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让城乡居民最大限度的共享改革发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