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XX乡新农村建设情况的思考]黄冢乡新农村

聚全民之智集全乡之力

以饱满的热情迎接时代挑战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针对我省新农村建设的实际,就农村安全饮水、乡村公路、节水灌溉、农村小水电、农村沼气、农村危旧房改造、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专业市场建设、健全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和信息服务网络建设等提出了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战略性任务,为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明了方向。通过学习和实际调查,对上肖乡新农村建设工作,我有以下思考。

上肖乡位于镇原县东南部,地处庆阳、平凉两市三县区结合部,辖11个行政村,103个自然村,38085人;
总面积168.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5641亩;
2009年,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2430元。

近年来,上肖乡按照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先后建成了姜曹、北庄、翟池三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三个村分别按照传统模式、古典模式、现代模式建设,风格各异,特色鲜明。

姜曹村2006年10月被确定为省列新农村建设试点村,止目前,已完成投资1190万元,完成了54户小康农宅建设,新建了村部、学校、幼儿园、卫生所、文化广场、农民培训中心、五保家园和小百货超市,配套完成了绿化、亮化、硬化、美化工程,栽植各类绿化树木2.56万株,硬化1.38万平方米,安装路灯24盏,制作各类喷绘牌120多幅,购置垃圾车5辆、垃圾箱34个。

北庄村是2009年3月份确定的市级新农村建设试点村之一。目前已完成新修农宅63户,配套完成村部、幼儿园、卫生所、百货超市、五保家园、文化广场等社会事业建设任务。该项目先后得到了省市县各级领导的督查指导,并在甘肃卫视播放3次,中央电台播放1次。

翟池村今年被确定为县列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目前新修小康农宅40户,改造20户,每户修建二层楼房一幢。新建文化广场1处8500平方米,硬化5200平方米,绿化2300平方米,购置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等运动器材和一批健身器材。建成了农家书屋,预存各类图书5000多册,规划新建村部二层办公楼一幢,建筑面积460平方米。

一、新农村建设具体做法

按照“科学规划,主攻产业,夯实基础,配套建设,点面结合,整合项目,扎实推进”的思路,以建设新村庄、培育新农民为目标,干部群众齐参与,水、田、路、电齐配套,主导产业齐步走,较好地完成了试点村既定的各项建设任务。主要做了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科学规划,建设整洁优美的新家园。坚持规划先行的建设原则,邀请城建、设计等部门专业人员,编制新农村建设“五图一书”和《村庄建设规划》。通过整合项目、兑换土地、部门帮建和群众自建,完成了小康农宅的集中居住区建设,搬迁新建了村部、学校、幼儿园、卫生所、文化广场、农民培训中心、五保家园和小百货超市,在此基础上,配套完成了新村的绿化、亮化、硬化、美化工程,做到了冬有青,夏有荫,休闲有场所,活动有阵地,创造了整洁、舒适的农村生活新环境。

二是培育产业,搭建稳定增收的新平台。始终把产业开发培育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攻点,以建设绿色现代农业为方向,调优、调特农业产业结构,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坚持把“苹果、养殖和劳务输出”作为主打产业,核心培育,在苹果产业上,通过加大宣传引导和行政推促力度,姜曹村栽植苹果3308亩,改造老果园1300亩,累计总面积达到5608亩,人均达1.4亩。北庄村新栽苹果2200亩,改造老果园580亩,累计达到2780亩,户均达到4.1亩,人均达到0.87亩。翟池村新栽苹果2200亩,改造老果园600亩,累计达到2800亩,户均达到3.6亩,人均达到0.86亩。为了把这一富民支柱产业做大做强,我们制定了《苹果示范园管护办法》,成立了果树管护队,成立了果树专业合作社,建立健全了长效工作机制,有效地推动了苹果产业的发展。在规模养殖上,采取扶持大户、吸引民资、建办龙头企业等方式,建基地、扩规模,延长了产业链条。在劳务产业上,通过强化培训、建立基地,年输转劳务人员均在1万人左右,户均达到1.5人。通过发展主导产业,增加了农民收入,繁荣了农村经济。

三是夯实基础,促进生活条件的新改善。从群众最迫切、最需要、最直接的事情入手,着力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先后新修通村油路6条38公里,拓宽改造村组砂石道路14条69公里,基本实现了村组道路联网、村村通油户户用车目标。积极实施农村水利工程、清洁工程、能源工程、农电改造工程。大力开展“三清、三改”活动,引导群众整治村容村貌,拆除门前“三堆”(堆粪、堆柴、堆垃圾),逐步实现净化;
修补残垣断壁,对旧房适当改造,逐步实现美化,有效解决了“粪土门前堆、厕所门前建、牲畜门前拴、鸡猪满路跑”等脏乱差现象。

四是构建和谐,倡导健康文明的新风尚。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标,创建“平安村”、“文明村”、“和谐村”。积极配合实施“农村教育提升行动”,完成了小学和标准化卫生所的搬迁新建,修建“五保家园”,安置孤寡老人,完善农村“五保户”供养、特困户生活救助等社会救助体系。认真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和谐家庭”、“和谐村组”评选活动。广泛推行“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寿事不办、神事禁办”移风易俗活动,并建立了功德榜、成才榜、美德榜、致富榜,引导教育群众自觉接受现代文明,破除迷信,崇尚科学,促进家庭和睦,邻里和谐,村风和顺。

五是强化班子,完善民主管理的新机制。把提升班子整体素质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定期组织村两委班子成员、自然村长和农户代表赴兄弟县市参观学习,使他们增长了见识,增强了建设新村的信心和决心,为新农村建设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加强对广大农村党员和村组干部的培训,切实把广大农村党员干部培养成为执行政策的明白人、勤劳致富的带头人、文明新风的倡导人、村容村貌的管理人和社会稳定的维护人。积极实施“阳光议政”工程,制定了民主议事、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等制度,设立了党务、村务公开宣传栏,对一些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事项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坚持按照“述、评、议、审、定”的程序及时地予以公示,公开透明,阳光操作,在生产生活上让农民顺心,在民主管理上让农民放心,在人文环境上让农民舒心。

二、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体会

历经几年多的艰辛努力,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下,完成了既定的各项目标任务,我们感受和体会最深的有以下几点:

1.领导重视是新农村建设的保证。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省、市、县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多次来调研、观摩指导工作,并召开现场办公会,协调解决具体问题,督促相关部门落实帮扶责任。正是因为有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才确保了新农村建设的顺利推进,也进一步增强了我们搞好新农村建设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2.班子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在村班子。我们从强化班子的整体素质入手,先后多次安排支书、主任赴兰州、白银、平凉等地参加专题培训班,并采取以会代训、座谈交流等形式,定期召开会议,和两委成员开展面对面的谈心、交心活动,加强交流,消除隔阂,增进团结。及时充实年轻优秀的干部进入两委班子,有效增强了班子的整体活力,进一步激发和调动了他们工作的积极性。

3.产业培育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强势推进,我们根据村情实际,提出了大力发展苹果产业的目标思路和“产业围庄”的发展模式,苹果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短期内成为各乡的产业大村,实践教育了农民,也使农民群众看到了希望,因而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涨。实践证明,只有培育了优势主导产业,新农村建设才有“源头活水”,才有稳定的基础和支撑。

4.资金整合是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全新的事业,涉及方方面面,量大面广,建设任务繁重,而资金短缺又是制约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因素。为了使试点工作真正起到典型示范作用,我们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拔千斤”的作用,在尽力用好省财政扶贫资金、落实银行贷款、帮助农户自筹资金的前提下,通过省、市、县有关部门的全力协调和有关领导的大力支持,先后将易地扶贫搬迁、学校危房改造、村级阵地建设等项目纳入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有效提升了新村建设的规模、品位和水平。实践证明,只有整合项目,整合资金,集中财力办大事、办实事,才能使亮点更亮,精品更精,才能发挥应有的示范、引导和带动作用。

5.土地流转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土地是生产力最活跃的因素,是农民的命根子,关系着新农村建设的成败。面对新农村社会事业、公用设施、产业开发等建设用地需求量大的实际,我们积极探索土地流转的途径和方式,对于社会事业及公用设施用地采取租赁的形式盘活土地,对于建宅用地采取农户兑换的形式筹集土地,对于产业开发用地采取反租倒包和公司整体承包、大户经营的形式集中土地。实践证明,只有加快土地流转步伐,实现土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才能保证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才能实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向规模化、优势化的方向前进。

三、新农村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在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探索和实践中,我们取得了一些有益经验,也得到了一些启示。一是必须发展农村经济。没有农村经济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失去基础和支撑。因此,只有依托资源优势,以培植龙头企业为切入点,大力发展“苹果、养殖、劳务”三大产业,才能为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二是必须改造农村面貌。抓好规划,构造功能互补、配套完善、环境优美、协调发展的格局,确保农村改造的导向性和权威性;
抓好建设,把“水、路、电、医、学”等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有机结合,解决农村当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抓好管理,从农村硬、软件各个层面入手,彻底改变农村脏、乱、差现象,确保农村的水更清、山更绿、天更蓝。三是必须培育新型农民。只有大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才能把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强大的人力资源优势,创造出丰富的力量源泉。四是必须保持和谐稳定。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前提,和谐是第一要素。只有保持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才能激发起广大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空前热情,才能确保农民群众的安居乐业。五是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各地基础不同,条件不同,不可能有固定统一的模式。必须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坚决克服“六个”误区:即防止“一刀切”,切忌照抄照搬;
防止“一阵风”,切忌虎头蛇尾;
防止“一哄上”,切忌劳民伤财;
防止“一团麻”,切忌跟风赶潮;
防止“一手包办”,切忌违背农民意愿;
防止“单打一”,切忌单兵突进。